理大校友沙龍:新冠疫情下的影響與應對(3月25日訪談節選)

理大校友沙龍:新冠疫情下的影響與應對(3月25日訪談節選)

點擊這裡,前往iLearning自主學習平臺觀看現場視頻:


關於我的訪談問題摘要:

——自我介紹:


Tong:大家好,我叫辛童,是香港理工大學2003級MBA班的學員,也是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生,目前是深圳新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也是iLearning在線學習平臺的創始人,iLearning是一個面向職場人群提供跟職場相關的在線培訓和終身學習的知識管理平臺。在創業之前,我在蘋果、華為等公司從事採購與供應鏈管理的相關工作,也出過幾本專業書籍。比如我手上的《採購與供應鏈管理——蘋果、華為等供應鏈實踐者》,《中小企業採購管理》、《中小企業供應商管理》,還有即將上市的《華為供應鏈管理》

——這次疫情對你們行業具體有何影響?


Tong:我目前從事的是管理培訓和管理諮詢行業,線下的培訓已經完全不可能,目前已經轉移到線上。線上課堂開展得如火如荼,還是不錯的。所以,當我們用辯證的思想看問題時,會發現每一次危機都是危險加機會,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每一場重大的危機事件,都成為時代發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比如2003年SARS後,催生了阿里和京東等電商平臺;2018年的中興事件,使得全社會關注核心元器件的自主研發;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也會誕生和造就一些偉大的公司出來,可以遇見的行業會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視頻通信、數字監控、雲服務等,所以,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也會成為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轉折點,很多產業會從偏硬走向偏軟,從硬件走向軟件,從製造業走向服務業,從加工、代工走向自主研發和創造,這也是中國產業鏈升級的一個良好契機

——疫情對下一階段的挑戰及機遇的判斷?


Tong:從我所在的行業來看,目前在線教育和培訓這塊還是持續增長的。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我自己也嘗試了一下線上課堂,我發現效果非常好。同學們在線上課堂的交流也非常充分和活躍,一點都不亞於線下的討論。

 我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樣的教育形式還會持續增長的,穩定發展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像其它行業一樣整合,洗牌,整個行業會優勝劣汰,出現一些個壟斷企業或者說是頭部企業。


——關於製造業供應鏈體系這輪面臨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面?能否舉個例子,並給些具體的現在及未來在供應鏈建設上的建議?


Tong:這個問題面比較大,也非常專業。在製造業供應鏈中涉及到採購與供應,也就是買和賣,涉及到買方和賣方的各種問題。對這個問題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分析,也需要區分行業來分析,還需要同時考慮市場的供求關係。


  我們先從宏觀方面來講吧,我這裡有世界銀行的一些數據:  


  製造業在中國佔GDP的30%左右(2018年世界銀行統計數據),美國佔11%左右,世界平均是16%;中國的服務業佔GDP的52%,美國服務業佔比近80%,全球平均是65%。


  所以,服務業、製造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很大;服務業對美國經濟影響更大。


  至於供應鏈的問題,在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剛發生新冠疫情後,製造業面臨的困難是——擔心客戶轉移訂單,交不出貨,面臨罰款等;2月下旬,企業復工復產以後,製造業出現用工難,勞工和原材料緊缺、物流交期延長、進口原材料緊缺的問題,但大部分問題隨著疫情的控制逐漸緩解,到了2月底3月初,大部分工廠逐漸恢復產能。這些可以看作是供應端的問題。


 隨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到了3月中旬以後,形勢發生了逆轉。中國的產能基本恢復了,但是國際採購需求降低了,這將嚴重影響中國的採購和供應。一方面,在採購體現的困難是,可以進口的物資少了,大家都去搶庫存;從歐美進口的採購週期變長了,原來三個月的,很可能要半年,所以要提前備足庫存;對於一些在歐洲和美國採購的關鍵物料,有不少公司已經備了一年的庫存以應對接下來的疫情發展;對於日韓半導體,前段時間就出現了Nand內存缺貨和漲價、電阻電容缺貨的狀況,供應鏈面臨中斷;不同行業面臨的困難也不太一樣,汽車行業之前由於中國零部件工廠關廠,大家知道汽車有幾萬個零部件,導致汽車組裝廠停產。飛機上有幾百萬個零部件,要成套組裝,缺一個都不行。武漢有中國重要的汽車產業,比如東風汽車,光電半導體產業,如清華紫光的Nand、京東方的液晶面板等,還有武漢鋼鐵、製藥等。


 隨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發展,我

最擔心的是市場需求端,出口的採購需求下降了,這一點會更加影響中國的經濟,尤其是對那些出口外向型企業,廣東、浙江都是出口大省,受影響很大。從世界銀行數據來看,中國的服務出口和貨物出口佔GDP19%。


所以,從宏觀方面來看,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都非常大。前幾天看CNN,美國經濟學家預計,全球經濟現在進入U型期,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低端徘徊。中國經濟依賴出口,全球經濟低迷和下滑,中國的經濟也不可能一枝獨秀。

大家知道,GDP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 和出口。從2019年的GDP 6.1%的增速來看,我這裡有一些官方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4%,低於GDP的增長。在固定資產投資中佔比最多的是房地產的投資,增長約8.5%;其次是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約4.1%;最後是製造業的投資增長,大約是2.3%。而製造業的投資主要還是以高科技製造的投資增長為主,從這幾個數據大家可以觀察到,

2019年對GDP增長貢獻最大的還是房地產業


2)再看一下消費的數據。2019年國內居民零售消費增長8%,高於GDP6.1%的增長。所以,中國國內的居民消費對GDP貢獻很大


3)最後再看一下出口增長數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出口增長5%, 低於GDP的增長。這個數據說明2019年中國出口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出口量嚴重下滑,低於2018年的出口增長7.1%的數據。


  看完這幾個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整個GDP當中:


1)消費的比重約:43%

2)投資的比重約:30%

3)出口的比重約:27%


  我們再看一下出口的數據,在經營主體方面:


1)2019年民營企業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數據顯示,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為13.48萬億元,增長11.4%,佔我國外貿總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13%,進口增長8.4%

2) 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佔我國外貿總值的39.9%


3)國有企業進出口佔16.9%


如果出口受影響的話,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的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的出口的中堅力量。


不過從樂觀的一面來看,我們前面也分析過一些新的機會(國家統計局官網信息):

1)雖然1-2月份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但到2月25日,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5.6%,生產經營活動正有序恢復。


2)服務業生產下降13%,但是新興服務業持續發展,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但是生活必需品銷售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繼續增長,物資供應、基本生活品保障有力,物價總體平穩。


4)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檢驗檢測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投資實現增長。1-2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但是主要群體就業總體穩定。


 我們繼續看一下中國海關總署的出口數據。2019年,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為東盟,第三大貿易伙伴為美國,第四大貿易伙伴為日本。此外,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0.8%,高出整體增速7.4個百分點。


由於疫情的發生,會影響中國的出口形勢。所以,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形勢下,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是休慼相關的,真的是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好,對那些國際貿易伙伴沒有任何好處;反之亦然。從進出口這個角度來看,就是雙方扮演著採購與供應的關係。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今年中國的製造業出口一定會下降,而製造業的就業人口是最多的,佔總就業人口的近30%,所以,這樣看來,我們預測到未來製造業的失業率會增加;人一旦沒有工作,就會沒有收入,那麼消費需求和意願就會明顯下降,會影響國內的消費,這就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所以根據GDP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的理論,我們看到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第一條就是

保穩定就業,對企業的干預就是,在經濟形勢下滑的現實情況下,要求央企、國企等單位新招聘員工不能低於2019年,並且擴大了碩博研究生的招生人數,這也是穩定就業的一個舉措。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政府對房地產也會限制投資,因為對房子的消費會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消費能力。社會資金都流到極少數的地產商手中了,財富分配更加不均衡,不利於社會健康的發展。所以還是要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由於製造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資金緊張,所以銀行又加大了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力度,這也是支持製造業的發展。政府採取的另外一個舉措,就是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通過投資來拉動需求,促進GDP的增長。


第三個就是拉動社會居民的消費需求,鼓勵消費,以上這些舉措都可以看作是促進GDP增長的。

  2020年中國政府原先預測的GDP增速為6%左右,前幾天我看到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給出的預測是5%。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第一季度中國的GDP增速為4%,如果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估計GDP的數據會更難看。

最後,我們還可以從微觀層面來談一談新冠肺炎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以及企業的應對和反思。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供應鏈人應有的十四點反思》,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就不講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我的微信公眾號找一下,讀一讀。


——請根據目前情況分析並預測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哪些行業哪些領域會被顛覆?注:這些顛覆是根本性的並且在疫情結束後仍將保持並長期穩定存在。


Tong:今年受疫情影響,跟醫療相關的行業,醫藥、疫苗、醫療設備,比如呼吸機、監護儀、雙通道輸液泵等ICU裝備,便攜式彩超,實驗室檢測試劑,心電監測,還有一批防護物資、常用藥品),跟線上相關的行業,如線上教育、在線辦公、網上訂餐、網上娛樂,都是火的不行。


由於限制了人和物的流動性、阻止人群的聚集造成後果,受影響大的有:航空、旅遊、交通、汽油、能源、餐廳、娛樂、酒店、零售、健身、景區、線下培訓、線下活動體驗、以及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

  華為老闆任正非認為,未來世界的變化將不可想象。我也認為如此。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可能會導致很多崗位的人失去工作,比如倉庫內的運輸和管理。


凡是重複性的、可以程序化,被算法模式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理性的、數理化=數學模式化。


但是,作為人,還有感性的一面,人是有情感需求的,需要被溫暖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能量場,這個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溫馨體驗是不可替代的。還有,就是人的藝術創造力,這些需要想象力、感性思維,人可以想象並創造出完全不同於當下和過去的事物,我認為這是機器人無法代替的。

......


最後合影留戀:

理大校友沙龍:新冠疫情下的影響與應對(3月25日訪談節選)

左一:吳良群先生,前海鼎業投資創始合夥人,香港理工大學珠三角校友會副會長

左二:理大校友王玲瓏小姐

右一:洪嘉璟女士,中科招商集團高級副總裁

右二:姜曉明先生,幸福西餅合夥人兼副總裁

中間右:陳麗娟女士,依貝佳化妝品集團公司總裁,香港理工大學珠三角校友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