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悲壯的討賊檄文,不是討伐曹操,也不是征討武則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面對糾紛之事,素來是以理服人,以德報怨。古人打仗之前,首要之事,乃是發佈討伐檄文,將敵人的種種罪行公之於眾,力求做到

“理直氣壯,師出有名”

就一場戰爭而言,刀劍槍炮有力量,文字也一樣有力量。如三國大才子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也就是《討曹操檄》),不足兩千字,不僅將曹操的“罪惡”批駁地淋漓盡致,還順帶罵遍其祖宗十八代,嚇得曹操一身冷汗,連頭風都不藥而癒;再看駱賓王的《討武曌檄》,“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僅僅十二個字,一針見血,直接戳中武媚娘上位手段之齷齪不堪,隻言片語卻足抵十萬雄兵。因而大家不要小看一篇檄文的作用,那才是真正地以筆為刀,字字誅心

史上最悲壯的討賊檄文,不是討伐曹操,也不是征討武則天!

上述兩篇檄文都堪稱是不世之文,並且檄文發佈方都為失敗者,然若評選史上最悲壯的討賊檄文,以吾觀之,非甲午年湘軍決戰日本之檄文莫屬。清朝晚期,國力衰微,以致我中華民族不但受盡西方列強侮辱欺壓之能事,就連旁邊的小日本也是渾水摸魚、趁火打劫。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軍不但佔領朝鮮,之後更是將戰火帶到中國本土。當此國難之際,時任湖南巡撫的吳大澂(chéng)“奏請統率湘軍赴朝督戰”,不久就得到清政府允准,“帶勇北上”。

史上最悲壯的討賊檄文,不是討伐曹操,也不是征討武則天!

與日軍正式開戰之前,吳大澂寫下了一篇《討日本檄文》(姑且這麼叫吧),在檄文中,他談到要與日軍大戰三場,並且在戰場上設立“投降免死牌”,待到日軍接連敗北時,他還要仿效三國武侯諸葛亮七擒七縱之法

後來吳大澂的部隊確實與日軍交上火了,但是卻屢戰屢敗。與戰前的豪言壯語相比,戰爭的失敗似乎讓這篇檄文以及文章的作者,都成了一個永久的笑話。但事實真的是如此麼?

史上最悲壯的討賊檄文,不是討伐曹操,也不是征討武則天!

清末封疆大吏都愛養幕僚,此檄文很可能出自吳大澂幕僚之手!

決然不是這樣。年近六旬的吳大澂能於國家危難之時主動請纓出征,率湖湘子弟保家衛國,此般勇氣試問幾人能比?他統率的湘軍人數雖眾,然諸將“多擁兵據要害,徘徊觀望,乍退乍前,不能出死力以決一勝”,加上湘軍的整備與戰鬥力連淮軍都比不上,在面對訓練有素的日軍時,換個人就真的能力挽狂瀾麼?吳大澂並不是不識時務之人,他對敵我雙方的實力瞭然於胸,之所以在此般劣勢之時,他還能寫下如此令人熱血沸騰的檄文,憑藉的僅僅是一腔忠君愛國的熱血罷了!田莊臺戰敗後,吳大澂欲揮劍自裁,被部下極力阻擋才作罷,乃自嘆到“餘實不能軍,當請嚴議”,主動承擔戰事失利之責,這點與武侯的品格相比也不遑多讓吧。就這樣一位為國為民捨身忘死的老將軍,國人怎可將其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

史上最悲壯的討賊檄文,不是討伐曹操,也不是征討武則天!

吳大澂雕像

吳大澂沒有大錯,這篇檄文本身也沒錯,只是時局如此,不是憑某一人之力即可挽回,故而此檄文為天下第一悲壯檄文,一點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