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悲壮的讨贼檄文,不是讨伐曹操,也不是征讨武则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面对纠纷之事,素来是以理服人,以德报怨。古人打仗之前,首要之事,乃是发布讨伐檄文,将敌人的种种罪行公之于众,力求做到

“理直气壮,师出有名”

就一场战争而言,刀剑枪炮有力量,文字也一样有力量。如三国大才子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也就是《讨曹操檄》),不足两千字,不仅将曹操的“罪恶”批驳地淋漓尽致,还顺带骂遍其祖宗十八代,吓得曹操一身冷汗,连头风都不药而愈;再看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仅仅十二个字,一针见血,直接戳中武媚娘上位手段之龌龊不堪,只言片语却足抵十万雄兵。因而大家不要小看一篇檄文的作用,那才是真正地以笔为刀,字字诛心

史上最悲壮的讨贼檄文,不是讨伐曹操,也不是征讨武则天!

上述两篇檄文都堪称是不世之文,并且檄文发布方都为失败者,然若评选史上最悲壮的讨贼檄文,以吾观之,非甲午年湘军决战日本之檄文莫属。清朝晚期,国力衰微,以致我中华民族不但受尽西方列强侮辱欺压之能事,就连旁边的小日本也是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军不但占领朝鲜,之后更是将战火带到中国本土。当此国难之际,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chéng)“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不久就得到清政府允准,“带勇北上”。

史上最悲壮的讨贼檄文,不是讨伐曹操,也不是征讨武则天!

与日军正式开战之前,吴大澂写下了一篇《讨日本檄文》(姑且这么叫吧),在檄文中,他谈到要与日军大战三场,并且在战场上设立“投降免死牌”,待到日军接连败北时,他还要仿效三国武侯诸葛亮七擒七纵之法

后来吴大澂的部队确实与日军交上火了,但是却屡战屡败。与战前的豪言壮语相比,战争的失败似乎让这篇檄文以及文章的作者,都成了一个永久的笑话。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史上最悲壮的讨贼檄文,不是讨伐曹操,也不是征讨武则天!

清末封疆大吏都爱养幕僚,此檄文很可能出自吴大澂幕僚之手!

决然不是这样。年近六旬的吴大澂能于国家危难之时主动请缨出征,率湖湘子弟保家卫国,此般勇气试问几人能比?他统率的湘军人数虽众,然诸将“多拥兵据要害,徘徊观望,乍退乍前,不能出死力以决一胜”,加上湘军的整备与战斗力连淮军都比不上,在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时,换个人就真的能力挽狂澜么?吴大澂并不是不识时务之人,他对敌我双方的实力了然于胸,之所以在此般劣势之时,他还能写下如此令人热血沸腾的檄文,凭借的仅仅是一腔忠君爱国的热血罢了!田庄台战败后,吴大澂欲挥剑自裁,被部下极力阻挡才作罢,乃自叹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主动承担战事失利之责,这点与武侯的品格相比也不遑多让吧。就这样一位为国为民舍身忘死的老将军,国人怎可将其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史上最悲壮的讨贼檄文,不是讨伐曹操,也不是征讨武则天!

吴大澂雕像

吴大澂没有大错,这篇檄文本身也没错,只是时局如此,不是凭某一人之力即可挽回,故而此檄文为天下第一悲壮檄文,一点也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