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自从一五计划开始,株洲可谓顺风顺水,多个大型企业项目先后落户株洲,株洲到处是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但不久就有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城里几乎都是男人。株洲刚引进的这些企业都是重工业,男职工多、女职工少;年轻的“单身狗”多、结婚成家的少。比如331厂在1952年分来的500多名技校毕业生中,女的只有十几个人,这属于明显的“僧多粥少”。当时还有一个传说:市长吴占魁曾收到过一位市民提出的意见,说是现在我们的粮食是政府统购统销,不知道老婆问题是不是也能统一招亲呢?这个难题像个巨大的阴影,从一五计划开始不久就笼罩着吴占魁。

株洲是短时间内在一座小镇的基础上人为建起的城市,它与那些自然形成的城市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缺乏经验,在规划城市发展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平衡男女比例的问题。可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株洲的发展。此时的株洲,上到市长下到企业干部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职工成家的问题。可要解决这个问题又谈何容易,因为根本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和借鉴。

1953年6月,吴占魁得到了一个消息:当时331厂有一个叫王衡的工会宣传干事,他主动联系湘潭的一些轻工企业,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展联谊活动。每到周末,他就会组织331厂的部分未婚的男职工,用汽车把它们拉到湘潭对方的企业去。他同时要求对方企业也安排部分未婚女职工,以及这些女职工的未婚女性朋友一起来参加联谊活动。其实就是有意识地提供一个让他们相识和单个接触的机会,从效果上来说还是不错的。吴占魁为此事单独找到王衡谈话,以了解详细的过程。谈完话之后吴占魁认为,这两地跑的办法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时间一晃就到了1955年底,这时从一位老战友那里传来的消息终于让事情有了转机。吴占魁的这个老战友叫任惠民,是1949年和吴占魁一起随军南下的干部,当时他正在负责筹建一个企业——湖南第一苎麻纺织厂。原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内棉花短缺。为了解决穿衣问题,纺织工业部对发展苎麻纺织工业非常重视,建设现代苎麻纺织企业被列为全国纺织工业三项重点之一。纺织工业部考察团先后在沅江和长沙黑石渡进行了考察,准备在这两地之中择其一作为厂址。

吴占魁听闻此消息之后立刻眼前一亮,要解决株洲男青年的终身大事,两地跑终究不是办法,不如直接把以女工为主的轻工企业引到株洲,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他立刻决定登门拜访这位老战友。老友相见,无话不谈。吴占魁心直口快,如数家珍地将在株洲建厂的好处一一道来。当吴占魁讲到在株洲建设麻纺厂“能更好解决株洲企业内部男女比例失调”的理由时,任惠民既感兴趣,又有些迷惑不解。吴占魁进一步解释道,株洲已有和正在建设的多家重工业企业职工中男多女少,而且已经出现了男职工苦于找不到对象,而不安心工作的情况。往后,这个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必然会成为一大社会难题。于是任惠民率领考察团和苏联专家组组长布留享一起,对株洲进行了几天的实地考察,并对沅江、长沙等地的条件进行了综合比对,最终才决定把苎麻纺织厂建在株洲,并更名为“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

在选厂址时,任惠民提出厂址一定要在市中心。吴占魁说:“只要你同意来株洲,厂址无论你挑中哪里我都想办法给你。”最后他看中了位于株洲市中心区域的贺家土沿江至白石港之间的平地。此地正是1937年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和总工程师、著名化学家侯德榜所选中并准备建设永利湘公司的地方,后来又被规划为株洲选煤厂的生活区和株洲电厂的厂区。选煤厂和电厂筹备处(当时也处于筹备阶段)得知是麻纺厂要来,就立刻同意让出此地,市政府则对上述两个单位的用地重新进行了规划。

麻纺厂建设分3期进行。一期工程于1956年12月17日破土动工。1957年3月28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一行视察了麻纺厂建筑工地。1958年3月基建工程全部竣工,8月15日工厂正式投产。从筹建到正式投产耗时2年零8个月,建成实际规模为:麻纺锭5536枚,织机160台。这是全国第一家苎麻纺织印染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集科研、纺织、织布、印染于一体的苎麻纺织企业,可见其当时在全国的地位。它同时也是株洲第一家大型轻工企业。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1958年工厂举行开工典礼,时任省长程潜莅临祝贺

株麻投产后,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这个厂视察过,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罗荣桓、董必武、王震、徐特立、罗瑞卿、胡耀邦、彭真等。1959年3月1日,国家副主席朱德来麻纺厂视察时挥毫写下“为人民织出最美丽的花布”的题词。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1959年3月1日朱德来视察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朱德的题词

麻纺厂初期所招的女工均来自益阳、沅江和桃江等地,要求相貌端正,身高都要在1米6以上,而且手指要长。工厂开工后就立刻在本市引发了轰动,当时株洲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来株麻参观过。麻纺厂门口女工上下班时的场景立马成为株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附近单位的男青年就喜欢在上下班的时段蹲守在麻纺厂门口,看着那些女工们进进出出。与此同时,各大企业也立即争相与麻纺厂开展各种联谊、联欢活动。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当年的工厂全景图

每到周末就是当时麻纺厂宣传干事王文彬最忙的时候,因为联谊、联欢活动大都在周末展开,各企业每周轮一次。王文彬要负责联系这些企业,并组织好相关活动。331厂虽然距离麻纺厂最远,但是他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宣传干事王衡的带领下表现得最为积极。他们经常直接派车把麻纺厂的女工接到331厂去搞联谊,有时派的还是吉普车,这在当时是很有面子的事。联谊活动搞得太晚时,他们还安排有夜宵。麻纺厂宣传干事王文彬在当时的株洲也算是小有名气的“红人”,好多企业,甚至是企业领导都经常来找他办事。有办公事的(给自己所在单位联系联谊活动),也有办私事的(想给自己本人或是亲朋好友在麻纺厂找个对象)。王文彬这时明白了为什么麻纺厂要建在株洲,为什么吴市长要想尽办法把麻纺厂引进来。

麻纺厂的领导们当时同样也是市里的红人,很多其它单位的年轻人为了能在麻纺厂找个对象,就跟这些厂领导套近乎,还直接称它们为“岳父”。没过多久,麻纺厂的领导们就开始不断地接到结婚请帖,然后就是有喝不完的喜酒,有个领导最多的一次是在一天之内参加了八次婚礼。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当年的株麻厂办公楼

招亲也是招“轻”,正如吴占魁所说,一个人需要两条腿走路,一个城市也需要两条腿走路。轻重工业的协同发展,不但能使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多元化,也能平衡一个城市的男女比例。

好了,女朋友的问题解决了,可株洲当时却连个花前月下谈恋爱的公园都没有。于是,市委书记马壮昆、市长吴占魁和苏联专家登奔龙山进行实地考察,认为此地处于市中心区域(位于贺家土麻纺厂生活区以南),又挨着几个大厂的生活区,且靠近湘江,适宜建公园。这样,株洲的第一座公园就于1956年正式开工建设。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公园里的望江亭

可当时株洲到处都在搞建设,市政府在财政上非常困难,能拨出的经费十分有限。市委、市政府发出了“人民公园人民建”的口号,全市的机关干部、工厂职工、学校学生、驻株部队官兵都纷纷响应,他们利用节假日上工地义务劳动,除杂草、清淤泥。历时3年,公园终于建成。这真的是“人民公园人民建”,几十年过去了,当我看到当时建公园的资料时,透过这些文字眼前仿佛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依然能被当时全市人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所感动,那段共建新家园的岁月就宛若昨日一般。人世间如果还有永恒,那就是创业者绽放激情的那一瞬间。

公园建成后被命名为株洲公园,它成了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后来,市工人文化宫、市图书馆都陆续建在公园里。1981年,该公园更名为奔龙公园,1992年又更名为神农公园。在株洲长大的人几乎没有没去过这个公园的,它承载了许多人儿时的珍贵记忆,包括我本人。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五)

公园里的人工湖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上至市委领导,下至普通市民,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但此时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结婚、生子,他们已经渐渐有了归属感,渐渐把株洲当成了自己新的家园,他们都愿意为建设这个新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株洲在早期建设者们的努力下已逐渐显现出了一座城市应有的轮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