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疫情期間,我們每天早上打開手機都會看到這樣一條新聞:3月30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8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很多人都會好奇,和各省並列出現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今天小胖就和大家聊一聊兵團的前世今生。

一、兵團是怎麼來的

這就要從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說起了,國民黨新疆省警備總司令陶峙嶽於9月25日發出通電,宣佈起義,新疆獲和平解放,同年12月,起義部隊改編為解放軍第22兵團。加上王震領導下的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第二軍和第六軍,駐新疆部隊總人數達十七萬。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17萬子弟兵的軍糧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建國伊始,新疆百廢待興,根本沒有多少餘糧。去鄰國購買,太貴;從其他省運,成本太高,也不是長久之計。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1950年1月,為鞏固邊防、加快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毛澤東命令駐疆戰士“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駐新疆解放軍部隊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之中,當年就實現了糧食大部分自給、食油蔬菜全部自給。

同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駐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接受新疆軍區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雙重領導,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兵團由此開始正規化國營農牧團場的建設,由原軍隊自給性生產轉為企業化生產,並正式納入國家計劃。

為了讓年輕的士兵們真正紮根新疆,為了避免屯墾大軍一代而終的命運,又發生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在黨中央建設新疆的號召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參軍狂潮席捲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時間,激情澎湃的湘女們蜂擁古都長沙,報名參軍。(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看看這部電視劇)。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後來,“文化大革命”來了,兵團屯墾戍邊事業受到嚴重破壞,兵團建制一度被撤銷1981年,經過那個不堪回首的歲月,中央政府決定恢復兵團建制,名稱由原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開始二次創業。

​二、現在的兵團

今日的生產建設兵團依然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職責,實行黨政軍企高度統一的特殊管理體制,在自己所轄區域內,依照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法律、法規,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是國務院計劃單列的省(部)級單位,享有省級行政區的權限。

兵團還是一個“準軍事實體”,設有軍事機關和武裝機構,沿用兵團、師、團、連等軍隊建制和司令員、師長、團長、連長等軍隊職務稱謂,兵團也稱為“中國新建集團公司”,是集農業、工業、交通、建築、商業,承擔經濟建設任務的國有大型企業。兵團的黨、政、軍、企四套領導機構與四項職能合為一體。

以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駐紮的地方都是荒蕪的戈壁,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幾代人的艱苦奮鬥,這片戈壁已經變成了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和一片片沃土。除了發展經濟,兵團的58個邊境團場近百萬的兵團人還在2000公里的邊境上負責巡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成為了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書不盡言,總而言之,這是一支"不拿津貼、不穿軍裝、永不退伍、亦兵亦農"的鐵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