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邱村:上古堯城、唐城


唐邱村:上古堯城、唐城

堯帝,陶唐氏,陶,即廮陶;唐,即唐城,即今唐邱。

寧晉縣,唐宋有堯城鄉,金元時期名曰唐城鄉,明清改稱縣北鄉。民國十八年《寧晉縣誌》卷一:

縣北鄉,郡志曰:在寧晉,唐宋皆曰堯城,金元皆曰唐城。以唐堯名鄉,其必有城址可以取義者。今特堙沒不可見,或在唐邱村西。今考縣北十五里曹伍疃有元志石曰:唐城,定州北有唐城。今縣北有唐城鄉,其義皆不可考。縣舊志,縣西有樂邑鄉,縣南有金符鄉,並存之。

堯城鄉,為何以堯名鄉?參照定州唐城的記載可略知一二。清代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三《定州府》:“唐城在州東北十五里,亦曰堯城。相傳堯嘗都此。”

唐邱村:上古堯城、唐城

理清堯城鄉的歷史經緯

與寧晉縣堯城鄉最早的相關記載是唐代日本僧人圓仁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第二:

 (唐開成五年840 年)十八日平明,發。向正西行卅裡,到新河口,入城南家斷中。從西門出,過新河橋,正西行卅裡。平原遙遠,人家希絕。到趙州界寧晉縣東唐城寺宿。寺極貧,僧心庸賤。  

十九日辰時,發。穿城內西北行十五里,到秦丘村劉家斷中。主人雖貧,佈施齋飯。午時發,西北行廿五里,熱氣如蒸,到趙州南開元寺宿。屋舍破落,佛像尊嚴,師僧心鄙,怕見客僧。

唐宋有堯城鄉,縣城東有唐城寺,這也許是堯城鄉改名唐城鄉的淵源和佐證之一。

金元時期,有關唐城鄉的古籍記載比比皆是。金代,元好問著《元遺山集》:“歲戊申,秋九月,予過寧晉,伯祿之從弟銳,招魂葬伯祿於唐城鄉東南五里之先塋。”《元好問全集》碑銘表志碣:“予每過寧晉,景賢必以杯酒相勞苦。予問:“君閒居何以自娛?”景賢為言:“吾平...越四日,葬於縣西北唐城鄉內王裡之先塋。”李桂芝撰《遼金簡史》上:“寧晉縣唐城荊裡莊荊祜、太原劉生等都曾開坊刻書。”

元代,王惲撰《大元故廣威將軍寧晉縣令李公墓碣銘並序》:“公諱讓,姓李氏,其先易水黃山人也。父海資善良。世樹藝為業。公既孤,母張氏以儉持家,就熟南遷至寧晉唐城鄉。愛其風土,遂佔籍為縣人。”《寧晉縣誌》:“段德隆,城東五十里唐城鄉羊杯人。”民國十八年《寧晉縣誌》:“荊元剛,唐成荊里人,至正間為遼東廉訪使,能持風紀為世所稱,卒諡端敏。”

唐城鄉的“唐城”即今唐邱村

民國十八年《寧晉縣誌》卷一:“以唐堯名鄉,其必有城址可以取義者。今特堙沒不可見,或在唐邱村西。”

《河北寧晉唐邱谷氏家譜》序言:“”據民國十六年創修之譜記載,我谷氏先祖,原籍山西洪洞縣。明成祖永樂四年,奉旨遷居寧晉縣古唐城,即今唐邱。祖墳在村西一里許原雙井道北。”“且譜序中記有墳廟,碑銘俱備載”。

探究唐城鄉的轄境

堯城鄉、唐城鄉管轄範圍有多大?《畿輔通志》、明正德《寧晉縣誌》、隆慶《趙州志》寧晉縣分志均無記載。但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城北鄉寫明瞭其管轄範圍:

李史莊、河家莊一里;中架莊、大王家莊俱二里;大及村、小及村俱五里;南塔冢、小王家莊、小曹莊六里;北塔冢、怪村、小棗村、石柱村、王村俱八里;秦邱、荊裡莊、小曹莊、曹五疃、北樓下俱十五里。雙井、郝莊、胡嶽、康莊、三棗村俱二十里;唐邱、岳家莊、米家莊俱二十五里;南馬莊、東北馬莊、俱三十里;高李莊、五烈莊、大安俱四十里;蘇家莊四十五里;二羊盃、朱家莊、白豆俱五十里;疙瘩頭、李家莊、北辛莊俱五十五里;司馬、浩固、王家莊俱六十五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