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情可以写成诗吗?

你的爱情可以写成诗吗?

多少年没有读到一首好的爱情诗,让你感动并且回味无穷的描述男女之恋的诗。是现代人没有了爱情吗?恰恰相反,物质的丰富,生活方式的便捷,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同样作用于我们体内的荷尔蒙激素——爱情无处不在。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礼、乐、射、御、书、数的方式,但对异性的爱慕始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于是,爱情诗仍在代代繁衍男女之恋。观念更新,某些隐蔽的启蒙教育,今天的爱,让我们过早地领略风花雪月的丰富含义;爱与被爱不同感受带来的相同际遇,也让我们过早地在爱的挫折中懂得什么叫世态炎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贪婪、自私、欲望……这一系列消极词汇所包含的思想成分。这当是爱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我想说,这个世界即使始乱终弃均不缺少爱情。从发育的青涩到成熟的透明,爱情,一茬茬的,如同江南拔节的春笋,年年泛青。校园里,或者中学校园里,爱情像三月的桃花,姹紫嫣红,也像五月的玉兰,白得纯熟而姿态丰盈。爱情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滋生,尔后,孜孜不倦地呢喃。老城墙脚根下,大街,老巷口,公交站,立交桥,热恋的男女旁若无人地拥抱。隐匿的行动仿佛意味着爱情的不正经。年轻的恋人毫无顾虑地爱,某些本是授受不清的动作变成了和打电话差不多一样快捷的生活方式。由此看来,新型的恋爱方式赋予了现代爱情新的内涵。但是,在我们的爱情诗里,爱和思念,仍然是古老的面貌。

《薰衣草飘啊飘的……》

薰衣草啊,一直飘啊飘的

我倾听到一段心头的流水

三月,我放飞信鸽去伊犁的河谷深处

相思的时光飘啊飘啊

我的村庄,就这样安静了下来

这首诗曾获《诗刊》伊帕尔汗爱情诗大赛三等奖。我们说诗歌是古老而年轻的艺术,爱情是否亦是老古而年轻的呢?对爱的表述方式,似乎越古老朴素,越显爱的经典和不朽含义。最好的爱情诗,仿佛一定要古朴,飘着薰衣草的味道;回应着当初我们祖先的爱的方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意境。将古典的意象植于现代爱情诗,这是越来越浓烈的趋势,也是唯一的写好爱情诗的途径。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当我们有意营造一种爱的状态,完成一首好的爱情诗时,我们是否忽略我们内心的真实——21世纪的地球都铺上了钢筋和水泥,高速公路纵横南北,长江上的大桥叠得越来越密。据说站在月球上能望到这些凝结人类智慧的奇妙建筑。而我们面对水泥墙想念薰衣草,我们构造诗的意象仍然是:信鸽、村庄、嫦娥、夸父、红豆、月亮、鸳鸯、帘卷西风、九月九日等等,这类凝聚着千年农耕文化的古典文学符号。文学反映生活,诗是最直接的意识载体。可是今天的爱情诗人们,却在铺天盖地的返璞不归真。所谓优秀诗篇之吟风咏月,就是雕风刻月。一个个穿红戴绿的惹人模样实际都是立意有来路的赝品。

借此《薰衣草》说开来,当然此薰衣草,非彼薰衣草。彼薰衣草和彼彼薰衣草,大部分的中国情诗是娇柔做作,粉饰、晦涩,貌似凄婉或倩丽雅逸,而内容却毫无蕴意的厚重和辞语的精美考究。大部分的中国情诗都是刻板重复、模仿和仿古。

实际上,村庄在我们父亲那一辈就已经结束了它固有的含义和功能。今天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只有社会主义新农村。人间处处新气象,哪还能找到帘卷西风的静逸,亦找不到带“帘”的居室建筑。在今天朋友情也一样变得轻率,“九月九日”夜,我们不再遍插茱萸,而是坐在城市几十层高楼上和山东兄弟QQ,聊些困乏又下流的话题。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境界是现代爱情的神话。男女的表达在今天变得越来越直接,第一次偶然邂逅,第二次再想起你,去机场,买一张机票,这份思念,两个小时内便可以兑现了。科技革命,革掉了我们为情所困的迷惘和郁郁寡欢。没有迷惘,爱便没有美。但是现代人不需要这种美,现代人习惯了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情感方式。如果在今天,有一种思念叫着“疼”,那一定是婚外恋或单相思。正常的恋爱,不需要承受无声的煎熬。

与祖先相比,想来我们真是太幸福了,行路省略了脚步,问候省略了书信,爱情省略了思念。

然而我们的爱情诗,却依然沉溺于冗长烦琐的精神怀旧中,一副酲醲病酒之态,似乎在以一种意淫的方式自慰,以此拒绝越来越省略的时代。

相比之下,诗仍不及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样式,对现实纷乱的表现来得贴切和真实。

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历程,诗一直是文学的主要体裁,是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细细翻来,总有如数家珍之荣耀,如男人思女人之《国风·周南·关雎》;闺妇思远夫之《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游子思乡恋之《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饱含深情的男女,无不热衷于这种含蓄丰富而内敛的表达。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美好感觉开始,人们在这样的有韵律的色泽秾艳的文字中找到了精神娱悦和灵魂抚慰。

好的情诗读来令人顿感几分醉意,令人无端地想爱,这便是好的情诗的魅力。从温庭筠的花间词,柳永的平民之恋,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知识女性的感情困惑,古往今来,连篇累牍的情诗,一直是“娱宾遣兴”的最好方式,亦是“发蒙解惑”的灵丹妙药。同时诗又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不仅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亦可娱心意,快耳目,好处多得不可言说。一言以蔽之,爱情到了诗,便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我要说,今天我们依然在爱着,可是我们的心却越来越空乏,我们的精神无比倦怠。我们有男女之欢,这欢愉却蕴涵不出诗意。

壅塞的信息,奔跑的叫喊,来去匆匆而又精彩无比的都市生活,我们在其间充分享用高科技带来的一切便捷,可我们反倒思维变得迟钝,肢体变得笨拙。我们无法在一棵树下驻足一刻,看一看池鱼之殃或者嗅一下路边花朵的气味。倦怠像城市上空密布的一层网,倦怠淹没了鲜活的情感,让你和我都感到现实无懈可击,包括最精英的人士都迷惑于前面的路——何去何从,不知今昔是何年。

现在我开始明白,我们为什么读不到好的爱情诗。铿锵作响的城市背景,实在不合适抒情。诗和诗意的情感,注定是农业文明孕育的产物。然而这样解释是否有些牵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也产生了诸如波德莱尔这样有成就的抒情诗人。

好莱坞的经典爱情片大多是工业化背景下的故事。中国人却是这样的气候不适,社会转型期,文学和情感普遍滑落低谷,于是我们的爱情诗只能就这样在重蹈覆辙中面目全非……

作者孔阳

你的爱情可以写成诗吗?

你的爱情可以写成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