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甲午战争的基本认识

中日之间的恩怨情仇最终都落在了甲午战争上,甲午对于中日两国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中国人眼中的甲午是“天朝上国”到“救亡图存”的关键节点,西方人船坚炮利还则罢了,你们倭寇也敢骑在“大清”头上了。虎落平阳,大清还是大清吗?被犬欺也就欺了,当前的形势是群犬要把自己给吃了,“为之奈何”?!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不管怎么说,自此以后中日之间的对比、交流、矛盾越来越来繁复,直至如今。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人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我们通常的认知往往有两个:

1、日本自古以来的军国主义。

唐朝、明朝的中日战争使我们充满了对日本侵略传统的印象,特别是丰臣秀吉以来形成的大陆政策。

明治天皇《御笔信》中就有我们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亲营四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2、再一个就是日本的帝国主义路线。

广义上讲,就是日本明治维新国力增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就是要对外积极侵略扩张。

这一观点显然有很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并不足以解释日本发动战争的动机。

以上,其实关于甲午战争的概念全都是以中国为本位进行的思考,那么日本怎么想呢?

作为战争的发起者,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理解恐怕才是解释这个问题的关键。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扩张路线

日本四岛早已完成了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和文化认同,可以说日本的国内的问题更多的是上层建筑的问题,这对于其他很多国家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优势。

闭关锁国之下的日本其实对于扩张思考并不多,日本的目光转变主要来源于中国鸦片战争的惨败和黑船事件的冲击。

通常在论及这一段相对平行的历史时,我们往往形成了

“衰落的中国,成长的日本”这样错位的认知。

这种认知的不合理性在于,同样的环境之下,为什么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成长就成为一种必然?换一句话说,我们对于日本成长关注的太少(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只是甲午以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战败的一个原因。

闭关锁国时期,无论是清朝和日本,国防相对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西方人武力开关以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国防该如何进行?

中国这边就有李鸿章、左宗棠陆防、海防之争,关于海防就是要建立三支舰队,这就相当于在海上建立一道移动堡垒。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日本同样也是如此,积极推动海军建设。不过,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缺乏国防纵深,本土受攻击的威胁很大。事实上,元朝对日本的战争,明初朱元璋对日战争通牒,直至黑船来航都告诉日本一个事实,国家安全隐患很大。

清朝的洋务运动也确确实实给日本带来了冲击,清朝开始了现代化会不会对日本下手?清朝国防的提升会不会让西方人忌惮,转而将殖民侵略的重点转向日本?(好比老虎追两个人,跑的慢的要被吃掉)

在这一个认知下,我们再去看明治天皇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就有一种建设国防缓冲带,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味。(在其他国家、民族视野内这必然是一种侵略行为)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相比于甲午战争来说,这些都算枝节,西方人不太在意,中国也没有放在眼里。

对朝鲜的志在必得

在中国人看来,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符合日本大陆政策中距离远近的排序。

但事实上问题要更复杂,关于东亚领导权的问题,先不必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

对朝鲜的志在必得在日本来说有这么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理论

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中国)的开明以共同振兴亚洲,反而应该要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以及对待中国及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怀,应该只要追随西洋人对他们的方式处理即可。

仅这一段文字而言,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中国这边较多的是白眼,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的基本思路是,我们再这样下去就跟着中国、朝鲜一起完蛋了,因此,我们不能跟他们一起瞎混了。

对于国防而言,朝鲜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跳板,对朝鲜的渗透是日本持续的做法,在1884年的甲申事变以后,日本人扶持朝鲜亲日改革派的做法已经失败了。福泽谕吉的《脱亚论》发表于1885年,日本史学界家坂野润对《脱亚论》解读为:今后只能在借由战争这一手段击败清朝后,日本才能实现其在朝鲜的利益。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2、山县有朋的战略思维

在山县有朋游学欧洲时,曾与施泰因交流了如果西伯利亚铁路修建对日本的影响。

俄国计划从1891年开始铺设西伯利亚铁路,最终要把铁路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铁路与国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自然是日本时刻关注的大事。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施泰因认为,俄罗斯将会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部署舰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输送兵力到此地,那么日本就糟糕了。更有可能的是俄国计划占领朝鲜, 并在朝鲜东岸建立海军基地(俄国梦寐以求的不冻港),这时,日本就进退维谷了。(这是好听的,就怕俄国乘胜顺便将日本也占领了)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俄国扩张图

以上

中日之间,英国、美国如何的问题,与俄国计划占领朝鲜一比都黯然失色,因此整场战争爆发的核心点就在于日本与俄国对于朝鲜的争夺,这确确实实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山县有朋非常认同施泰因的看法,日本对俄国的抗衡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结束。某种程度上,目前的北方四岛问题也算吧!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3、日本的战争动员

与清朝天朝心态不同,日本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危机意识,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国力情况。

战前日本社会开展了“为了支持韩国独立的正义之战”、“为了捍卫我国独立的自卫战争”、“开化与保守之战”等讨论与动员。这显然比中国要早的多了。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走向共和》中明治天皇节衣缩食支持海军

陆奥宗光是将日本引向开展的重要决策者,他在国会演讲中提到:

若要达成修改条约之目的,就必须让外国看到实际的证据,即我国的进步、我国的开化,使得我国真正成为亚洲特别的文明,一个强大的国家。

有一个很浅显但有很有用的逻辑就是,证明日本与西方国家的一致性就可以抵消掉西方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强国有外交)

日本的所有准备就证明了那句话“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俄国扩张的过程中,利益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大英帝国,为了抑制俄国,英国人本来准备支持清政府,但英国人渐渐认为无所作为的清政府太过软弱,转而支持日本。而优惠条件就是,在战前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内容包括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税率以及平等的最惠国待遇等。

甲午战争,到底是中国的生死之战还是日本的生死之战?

大英帝国势力范围

日本仅仅用了40年就开始了废约,而中国直至民国时才因缘际会开展废约运动。

除此以外,还有日本国内民权派政治斗争等因素也是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

小结

黑船事件以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根据最惠国待遇一条,日本与英国等国也签订了相同的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大致相同。可以说,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到来,清朝和日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往往将国内体制、历史传统、民族问题等一一抛出以证明自身的困难,但日本国内又何尝不是呢?

就甲午战争而言,这场战争是围绕朝鲜半岛的话语权产生的,日本除了战争本身还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和国际上的地位,清朝则彻底击溃了自己30年所谓的“努力”和天朝的最后一丝脸面。

虽然,日本与清朝都在列强的支配之下苟且图存,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国家战略完全不是在一个水平上。日本经历了由死而生而强的重生,甲午战争确实是日本赌国运的一场战争,但日本战略上的对手并不是中国。如果我们一直还在中日对比中(或者连理性的中日对比层次都达不到)争辩不休,那就太可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