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蒋介石常说:“平常只服曾文正公”。

大家都知道,这位出身上海青帮的民国总统并非什么读书的种子,但是他的案头总是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曾文正公文集》;

他读《圣经》是为了取悦年轻貌美的夫人,平日里一搭没一搭翻看《圣经》中的故事,无非是鼻子里插大葱—装象;

而那本《曾文正公文集》则是情有独钟,反反复复读了几十年,也不知道他读出什么了没有,反正他没有留下什么墨宝。

其实,佩服曾国藩的还不止蒋介石一人,他的死对头人民领袖毛泽东也对他情有独钟,不过他却从中读出了许多其他的内容。


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备受后人非议,除了他用程朱理学将自己捆的像粽子一样,还有一个刮不掉的罪状,就是毫不留情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假如你是一个足球迷,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加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件事,曾国藩就是满清“湖南足球队”队长,他带着一大群湖湘弟子,经过艰苦卓绝的拼搏,最终以“点球”淘汰了太平天国“广东广西足球联队”。

于是,你就愤愤不平的说,这时反动势力扑灭了革命势力,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要把眼睛擦亮些。


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洪秀全

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教”虽然巧借耶稣教中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之说,但却带着中国封建迷信的特色。

尤其是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哪像什么革命者?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汉,他动不动就让天父附身,闹腾的乌烟瘴气。若是以今日的标准,拜上帝教一定是不折不扣的邪教。

学究洪秀全好歹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吧,只因连考了四次乡试,连秀才都没有考上,而且他做的诗实在是不怎么样,确实是文采太差,也不怪考官偏心。

“敢将孔孟横成妖,经史文章尽日烧”—天平军歌谣,秦始皇喜欢烧书,希特勒也喜欢烧书,凡是独夫民贼都喜欢烧书,这是为什么?因为读书人不好骗,读书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是通过一言两语就能哄骗过去的。

洪秀全原名叫做“洪火秀”,后来改名叫做“秀全”,即取“我乃人王”的意思,哪里是要为天下人争什么太平?他憎恨知识,自然憎恨知识分子,所以在他的麾下,很少有知识分子能够一展平生之所学。

洪秀全所推行的蒙昧主义乃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孙中山先生在论及天平天国的时候,也说道:“革命之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做成功。”


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在摧残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江浙一带的民族工业,南京城中萧条冷落,昔日的繁华一扫而空,变成了一座冷冰冰的大兵营。

并且太平天国还极端的缺乏人性,洪秀全一个人竟然拥有八十八个王娘,东王杨秀清也毫不逊色,一攻下武昌城,就急不可耐的征召了六十名良家美女做妾。

可是太平军的下级官兵呢,却要分营居住,家人不得私聚,夫妇不得同床,违令者斩首不留。市民私产必须进贡,或者干脆强行没收,投入“圣库”,成为洪秀全的私产,这简直就是恶魔撒旦的化身。

满清的确没有什么好,两百多年的王朝已经烂到根子上,是个肺痨三期,但是反文明,反人性的太平天国更糟,才不过短短十三四年,就得了黑死病。没办法,两害相权择其轻,历史这回选择了前者,也算是睁开了一只眼睛。

早在一千多年前,被历代儒生谩骂为白脸“奸雄”的曹操就说过,要是没有他,东汉之末“曾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天下将会乱成一锅粥,那也绝非百姓之福。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个人物,其主观上使满清朝廷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但是却将机会留给了后来更加优秀的革命者,比如孙中山、黄兴等人。

我们读史的时候,常常能够遇到一些玄虚的文字,比如《史记》中就记载,刘邦是赤帝之子,斩杀了拦路的白蛇,即杀了白帝之子;在葛虚存所著的《清代名人轶事》中,记载曾国藩是神蟒转世,遍体癣文,有若鳞甲,每日卧起,床中必有癣屑一堆,若蛇蜕然。这话说得有鼻子有眼,其实是曾国藩得过牛皮癣,所以到处都是癣皮。

这个太平军在年轻的烧炭工杨秀清的带领下,就像是一股龙卷风,从广西金田杀到湖南省会长沙,只用了半年时间;再从湖南杀到南京,只用了一年不到,以“风卷残云”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咸丰帝

满清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则是犹如枯枝败叶,指望他去“保家卫国”,怎么可能?所以,最后清朝的大员们一合计,只能靠各地的乡勇来保护财产了。于是,朝廷就下旨,南方各省各自训练乡勇,依次抵御天平军的进攻;可是这就让素以苛察为能的咸丰帝狐疑好一阵子,要是找对了人,即倒的狂澜还可以挽回;若是没找对人,江山可真的就要由“清”(青)转“洪”(红)了。

最后朝中大臣一合计,就让曾国藩来干这件掉脑袋的事吧,咸丰帝一想,这个曾国藩看起来老老实实的,就算练乡勇练不出什么,也不至于出大事吧。那就让他试试吧!这简直就是一个“那驴子当马骑”的心理。


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曾国藩

可是这个曾国藩还真有些手段,几年时间就训练出了一队人马,硬是抵抗住了太平军的进攻,还打的有声有色;不过,有的时候曾国藩还真有些犯难,他一生中有三大厄处:一为靖港,二为湖口,三为祁门;

靖港这回是他的处子秀,曾国藩第一次上战场,就险些将大锅砸了个底透,他误听误信,以为靖康有空子可以偷袭;就率领新练成的乡勇前去偷袭,没想到消息不准,差点把自己的小命丢在那里;

湖口这次,曾国藩率领水军进攻太平军的重要碍口,也是没成功,还差点落入水中淹死;要不是塔齐布和彭玉麟攻下湘潭,他败的连本都不剩;

最后这次就是祁门,他在安徽训练乡勇,要全没权,要粮没粮,作为“客军”,长期虚悬在外,日子是倍加难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打掉牙和血吞”。

曾国藩可是受足了磨炼,再怎么吃苦,他都忍着;因为在中国封建时代,除了集权在手的帝王之外,其他人都要学会忍。尤其是咸丰帝,更是多猜忌,若非万不得已,怎呢可能将军权交给一个汉人。并且朝中大员还有看热闹的不少,时不时的在皇帝耳旁说几句小话,更让人受不了。

比如曾国藩收复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地说道:“真想不到曾国藩一介书生,竟能建此奇功!”可是军机大臣祁隽藻却在旁边说道:“曾某不过是一名在籍侍郎,相当于一介匹夫,匹夫一呼,而应者云集,未必是国家之福!”你看看,还有这种小人!


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翼王石达开

恰巧这时,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内讧,北王韦昌辉在天王洪秀全的授意下,杀了东王杨秀清,血洗天京;而后翼王石达开又兴兵勤王,杀了北王韦昌辉及其党羽,至此天平天国元气大伤。

咸丰帝一看,这可就乐了,不信没有曾国藩嘴里就会淡出鸟来,就将他撇在湘间一年半;直到翼王石达开西征狂扫,形式又急转直下;咸丰帝裤裆里回了潮,担心曾国藩出工不出力,就一股脑的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全都给了他,敕命“以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这委任状正式曾国藩翘首以盼的。


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也说曾国藩

湘军曾国藩

于是,曾国藩以后的道路可就越来越顺,直到打下金陵,爵封一等侯(汉员的最高待遇,左宗棠后来平定新疆内乱,也只封了二等候)。坊间还有的传说,曾国藩握有制衡半壁江南的兵权之后,也曾动了异心。主要是当时的帝王学大师王湘绮曾经极力劝说他拥兵自重,与满清和太平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分兵北上,一统中国。

但是曾国藩思虑再三,自己可不能做这种人,若是成功了,什么都好说;若是失败了,那可是遗臭万年的事情,他可不想学习曹操啊。

部将彭玉麟收复安徽之后,曾派人来见曾国藩送了一封密信,全信只有寥寥十二字:“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可有意乎?”

曾国藩一看,就把信撕碎了吃到肚子里,还说道:“学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曾国藩一生以勤俭为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一辈子活得真够累的。他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却是亲手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劲的民兵(湘军),他首建义旗,终成大功,可以算是一位传奇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