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釉裡紅明代特徵鑑別要點,釉裡紅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釉裡紅創燒於唐代長沙窯,元代由景德鎮發掘併成熟發展,盛行於元、明、清。純裝飾形式:有線描、拔白和塗繪。明代宣德窯燒造的“釉裡紅三魚”高足杯最富盛名。清代雍正窯釉裡紅製品達到極致,不僅髮色豔麗,而且器物宏大。尤其是青花和釉裡紅配畫於一器之上,形成釉下彩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至今。由於青花與釉裡紅所需的窯內還原氣氛差距較大,能在一窯一火中獲得靖灌二妙,足見繪製者技藝之高超。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釉裡紅介紹:

釉裡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景德鎮。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在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主要使用釉裡紅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即釉裡紅瓷,也常簡稱為釉裡紅。釉裡紅系用銅紅料在瓷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後在高溫中一次燒成。其紅色用銅紅料在釉下,故屬釉下彩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元代:元代釉裡紅呈色多種,鮮紅的較少,大多趨灰,有明顯暈散,有溫度失控而銅紅料“燒飛”的變白現象。這是由於釉裡紅瓷對燒製溫度和窯中氣氛要求嚴格,所以大多數元代釉裡紅瓷偏黑灰,紅豔欲滴者很少。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元 釉裡紅堆塑螭龍高足杯


元代釉裡紅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裝飾簡單,有纏枝蓮、纏枝牡丹、草葉紋。手法除採用銅紅彩在胎體上繪畫紋飾之外,還有用銅紅單線勾勒,塗抹色地及斑塊等其他裝飾方法,並經常與青花、刻劃花、印花堆塑等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元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元代裝飾手段單一,大多用刻劃塗抹的手法,這些特徵都說明了元代釉裡紅的原始狀態。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別,所以釉裡紅產量一直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裡紅都是價逾黃金的珍寶。


明代:明洪武朝釉裡紅瓷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洪武釉裡紅的胎骨有粗松和緻密兩類:粗松的一種手感稍輕,瓷化程度差。緻密的一種斷面細膩、緊密,白中略灰。據理化測試,釉層氧化鈣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鉀量較低,屬鈣鹼質,高溫燒成時粘度變化不會太大,較少流釉。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點,釉質肥厚、滋潤,釉色發青白。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明洪武釉裡紅拔白纏枝花卉紋碗-北京故宮


釉層有兩種:一種肥厚瑩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狀或長條狀開片;另一種肥潤緻密,釉表有極細微橘皮紋,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見縮釉點或縮釉線,露胎處見窯紅。玉壺春瓶、執壺及口徑20釐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澤感不強,與器身玻璃化程度較高的釉面色調不一樣,為白漿釉,薄處微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開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釉裡紅呈色紅豔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趨灰。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清代:釉裡紅工藝明代後期幾乎失傳,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時,官窯很注重釉裡紅技術的恢復,這三朝官窯中都有上乘的釉裡紅作品。

和明代相比,清代釉裡紅呈色有了改進,呈色紅中透紫,既無元明釉裡紅的紅豔,也無因燒製不好而出現的灰黑或燒飛。同時,清代的釉裡紅呈色已能分出濃淡色階,這是又一個重要進步。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清康熙時期釉裡紅的製作取得了僅次於青花瓷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溫釉下銅紅彩料的髮色效果,釉裡紅髮色比明代有所提高。呈色穩定,鮮豔明麗,紋飾精緻,線條細勁清晰,與青花配合濃談相宜,和諧悅目。康熙早期釉裡紅的色調將深濃與淺談兩種,深濃者有凝厚感,淺淡者呈粉色。細筆線條的描繪細緻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塗繪就的釉裡紅三果,三魚可達明代宣德時期的水平。


釉裡紅元代特徵鑑別要點,明代特徵鑑別要點,清代特徵鑑別要點

清康熙釉裡紅四魚紋水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