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中小城市至少應建一所“小湯山”

4月5日,《湖北日報》7版刊發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王潤濤的署名文章《敬畏城市 善待城市》。

王潤濤在文章中指出,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更不是社會資源的機械組合,而是緻密而緊湊的特殊構造,是一個有機而複雜的生命系統,有它吐納呼吸的韻律、脈搏起伏的節奏和機體運行的規律。據武漢市公開可查的數據,2018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312.3萬輛,2019年上半年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811萬人次,日產垃圾12000噸。這麼大的流量、體量,這麼多的環節、規程,相互關聯而又彼此耦合,任何一個節點出現阻塞和損壞,都會對系統造成重大傷害,進而影響城市的整體運行。

王潤濤稱,規劃是一個導向,也是一種生產力。我們要高度重視城鎮化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的制定,做好頂層設計,避免短視和盲目帶來的長久危害。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比如,在大力推動城市化時應避免過度集中、功能區劃和攤大餅式的規劃模式,而更應發展組團式、混合功能、更有韌性的簇群結構,我們的城市應該像超市的雞蛋盒一樣,它有一個外殼,內部不同雞蛋之間都有緩衝空間。

他在文章中稱,比如,在城市更新中更關注城市開放空間的嵌入,更關注社區環境的提升以及體育、衛生和醫療設施的配套水平。要設計更漂亮、乾淨的菜市場和超市、公共廁所和垃圾站,徹底清除藏汙納垢的死角。比如,防疫應深入到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將傳染病防治規劃設為專章內容。更關注各類臨時應急設施的配備和預案,各中小城市至少要建立一所“小湯山式”醫院,大城市則要建幾處方艙醫院或避災中心,以防不測或急時之需。目前,雖然各級政府都制訂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等預案,但宏觀指導有餘,細節規範不足,加上預案的實操性和時效性沒有迭代升級,特別是沒有充分考慮到交通網絡輻射性、季節-節慶高發易感性、地域人群流動特殊性、區域公共資源平衡性、社會動員力量主體性等諸多需要應對的複雜因素和時代變量,就會導致疫情來襲時,雖有預案,雖有演練,往往應對不足,效果不彰。

在王潤濤看來,疫情是一面鏡子,能照見人心,也能照見能力。在城市百科書面前,我們研究瞭解得還很有限,存在明顯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短板。比如,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後工業的信息時代,萬物互聯互通,可是我們一定程度上還缺乏一種集中統一高效的扁平化快速決策體制。比如,現代社會已進入風險社會,但仍有不少人缺乏危機意識和風險意識。

“何以觸摸城市之心,如何感受城市之善?”王潤濤在文章中稱,答案不是經濟的增長、地標建築的堆砌所能涵蓋的。究其核心,乃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能否吃得放心、行得順暢、住得愜意、病得無懼、老得無憂,是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居民滿意不滿意的重要評判標準。城市的善治,歸根到底是讓生活更美好,而落腳點就在城市的治理和服務上。

王潤濤,男,漢族,湖北仙桃人,1966年2月生,碩士研究生學歷。

澎湃新聞注意到,他曾長期在湖北省政府研究室工作,先後擔任了省政府研究室信息處副處長、研究三處副處長、研究三處調研員、信息中心主任、研究二處處長,枝江市委常委、副市長(掛職),省政府研究室(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處處長,省政府研究室(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等職,後轉任湖北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2017年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