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岁半了,不高兴了就伸手打人,请问该怎么纠正呢?

双子说


一岁多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才会出现打人的表现

很多家长面对一岁多的宝宝都存在下面的困惑:

一岁多的宝宝喜欢咬人怎么办?

孩子总是喜欢打别的小朋友,讲了很多次道理都没用?

看来孩子打人的问题也是大家养育中的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下:孩子喜欢打人,扔东西怎么办?

1岁到2岁之间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特殊的阶段。

特殊就特殊在一岁多的孩子刚刚从手脚并用过渡到独立行走。

一岁多的孩子从用嘴巴认识世界过渡到用行动来认识世界。

因为独立行走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孩子的独立意识也逐渐开始显现,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认知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

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伴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增强。在孩子独立意识增强的过程中,孩子通常会出现喜欢打人,咬人,扔东西,尖叫等行为。我们也可以把这几种行为看成是孩子在认知学习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孩子的这些表现,在他独立意识增强的过程中,都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很多父母苦恼的是孩子打人的行为,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打人的原因。

孩子爱打人背后可能是这三种原因

一岁多的孩子很少和同龄人之间会有交流,孩子们就算在一起也是彼此之间独立的去玩耍。如果两个孩子在玩的时候,突然间一个伸手在另一个的身上拍了一下。这个时候我们成人往往会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打人”。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里,或者说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并不认为这是打人。

孩子喜欢打人,这或许是家长错误的定义。

孩子喜欢打人,其实是孩子在用手来探索这个世界

一岁半之前,孩子是用口来探索这个世界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会把任何东西都送进嘴巴里。一岁半之后,孩子是用行动来认知这个世界的。而孩子的手就是行动的执行者。

孩子喜欢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他只是在观察东西落地的样子,或者不同的物品落地,带来不同的声音,让她感到好奇。

吃饭的时候把所有的食物都拍扁,这是他在观察食物被蹂躏后的样子。

什么东西都放在嘴巴里,尝一口。这是孩子在感受不同的食物带来的不同的味蕾感觉。

喜欢抓人,手抓人脸,抓人衣服。他可能只是在观察被抓之后被抓者的表情。

有研究发现,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物体的表面的时候,孩子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伸出手去触摸或者拍打。孩子并不是想打架,这个时候他只是好奇。

也就是说,孩子在面对不同的同龄人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可能只是用手去摸一下,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

孩子打人背后的第二个原因,不断的重复是孩子学习的途径。

有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让一岁多刚会走路的双胞胎,其中一个每天都练习走路,另一个相反,每天都不做练习。十天之后,很明显,每天都做练习的孩子走路更加的平稳。

也就是说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学习与锻炼。

同样的道理,一岁多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手臂。孩子在练习触摸的时候,他的手会不断的去触碰到其他人。在个这个触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指导,他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力度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的吮吸、伸手够东西等动作就是为认知发展服务的。他提出,婴儿在主动抓取身边的玩具并成功后,就积累了感性经验,获得了对玩具的整体知觉;而这些知觉有助于他们在下次抓取玩具时,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加熟练和精确。

朋友家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在玩手电筒,因为觉得很危险,就让孩子把手电筒递给她。在孩子递手电筒的瞬间,手电筒砸到了他的眼睛上。我们不能责怪孩子,因为孩子没有经验。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他们没有习得的能力,都不能很好掌控。

孩子喜欢打人扔东西,是他在学习事物之间的联系。

很多妈妈很疑惑,孩子喜欢扔东西,怎么就能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关系。

在我女儿一岁半的时候,他每次坐在餐椅上吃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用勺子去敲碗。

这种行为,当然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每次他敲碗的时候,我就会去眼睛瞪他。但是每次我只要瞪他一眼,他就会继续在敲,边敲还边笑。就像是在故意示威。

妈妈们是不是都遇见过这种情况,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先看看大人脸色。很多孩子看到家长阻止反而会越来劲。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表情已经和他的行为之间有了联系。她扔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很生气,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扔,她在试探家长,一旦发现因为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家长不高兴,他心理的因果关系便建立。

下一次,如果孩子想要引起关注,就会学习到应该怎样去做了。

一岁半的孩子打人,用这三个方法引导孩子

首先,给孩子创建丰富的探索环境。

我们说,想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要让孩子去触摸不同的物质。在孩子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尽量给孩子准备不同材质的玩具。当孩子触摸之后,建立了感官认知,就会积累响相应的经验。

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来准备?

1.不要怕脏,让孩子尽情的去玩耍;在《小猪佩奇》的动画片中,佩奇姐弟最喜欢的就是跳泥坑,就算全身脏透,也不会受到父母的责备。

2.让孩子多去触摸,建立不同的感官认知;

其次,帮助孩子把认知体验转化成经验。

在孩子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手臂的时候,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帮助孩子来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比如孩子用手抓父母的脸,我们可以拉着孩子的手,轻轻的来抚摸面颊,并且告诉孩子,可以用手轻轻的抚摸妈妈的脸。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示范,引导孩子,并进行讲解。想让孩子去摸就告诉孩子什么是摸。

第三,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关联

第一步,一旦确定孩子的行为是在挑战父母,父母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回应孩子。当孩子扔玩具,尖叫都是在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假装没看见,也可以径直走开。

当孩子的行为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他自己会放弃。

第二步,帮助孩子建立正向链接。当孩子的行为正确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回应,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值得被肯定的,从而会强化这些行为。

第四点,不要用暴力回应孩子。

明明是在教育孩子不能打人,孩子手刚摸到别人身上,父母啪的一下,把孩子的手打掉,边打边告诉孩子不能打人。

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是相反的,对于孩子来说会有两种结果。其一,因为父母的阻止,孩子感性认知没有建立,下次他还会再去尝试。其二,因为被打,孩子会放弃这方面的尝试,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没有习得的经验,可能在成长的某个阶段还会重新开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早期关键阶段中的经验会决定一个人的顺应社会的模式和她成年时所具有的个性特性。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特点,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去引导,不要粗暴的制止,毕竟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攀阅


你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说起孩子搞破坏摔东西这件事 挺头疼的. 曾经有个妈妈就跟我说:“我家孩子刚1岁多,就开始喜欢搞破坏,不但会拆玩具、撕书,不高兴了还会摔椅子、砸东西,我的口红就被弄折了好几根。跟她说了好多次,要爱惜东西,可是根本没有用,这是为什么呀,还有没有办法管他了呢?”

其实,大家要理解,孩子搞破坏,有时并不是恶意的。而且,相比去单纯地管束孩子,家长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进行调整可能会更有效果。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该怎么降低孩子的“破坏欲”。

1.孩子为什么会喜欢搞破坏?

原因① 家长的不理解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孩子的很多行为,虽然看上去毁坏了一些东西,但他的本意却并不是想搞破坏,有可能是只因为好奇、想探索,或者是不小心,也有可能只是单纯地想引起你的注意。但是家长并没有去认真了解具体情况,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只是单纯的根据自己的判断,就给他的行为贴上了“搞破坏”的标签。

比如说,孩子把新买的小汽车拆了,或许他只是想把它组装成更合自己心意的模样;而他砸汽车,可能只是因为搞不明白为什么汽车上了发条后,自己就可以向前走了。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去仔细了解孩子的目的,而是简单粗暴地认定,孩子是故意不爱惜新玩具,就是想搞“破坏”。那么,孩子可能会觉得很委屈,而因为语言能力的限制,他没办法很好地为自己辩解,就很可能会继续用一些“破坏”行为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于是,家长看了会觉得:瞧瞧,这个孩子太不乖了,说他也不听,还继续故意搞破坏!

慢慢地,家长就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而孩子因为得不到理解,就会越来越需要发泄,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原因② 模仿

我们发现孩子容易出现“破坏”行为的年龄段,通常是会在三岁之前,这个阶段,是孩子行为养成的时期,他会特别热衷去模仿学习成人的一些行为动作。

所以说,这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内的孩子,对于对错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他只是会下意识的去模仿大人的动作。

而大人一旦发现孩子有“破坏”行为的时候,除了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也一定要仔细地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平时不经意的一些行为,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又或者是电视、书本里的一些内容对孩子起了误导作用呢?

也许,经过排查你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破坏行为,其实只是在模仿。

2.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大家要记得做到冷静对待,尝试理解孩子。

孩子出现“破坏”行为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要先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但是没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已经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达,那么一定要尝试着和他沟通,尽量去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作主张的认定他是在“破坏”。

即便孩子还不太能说明自己的想法,家长也要尽量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立场和逻辑去评判孩子行为的对错。

大家要知道,孩子砸玩具、扔杯子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家长要学会透过事情本身去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尽力的去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育,甚至是惩罚孩子。

等家长自己冷静下来,又了解了孩子搞破坏的真正原因之后,就可以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如果孩子的“破坏”行为是因为家长的不理解造成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学着慢慢转变思想,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多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

千万不要对孩子采取打骂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也不要尝试去控制或者改变所谓的“破坏”行为。因为这么做,无非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被打得害怕了,当着你的面时变得过于小心翼翼。第二种情况,就是这种“破坏”行为变本加厉了。

如果孩子的“破坏”行为来自于模仿,那么家长就应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比如说,大人随便破坏公共设施,却不允许孩子砸东西;在家里不爱惜自己的物品,却要求孩子好好对待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等。如果家长用这样的双重标准去教育孩子,一般是收效甚微的,所以说,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榜样力量。

除此之外,大家要意识到,孩子成长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因为除了身边大人的言行,书本里的,电视里的东西他也会模仿,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影视对观众年龄会严格限制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电视里一些不良行为被孩子学会,从而误导孩子。

而如果说孩子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恶意“破坏”的行为,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及时地制止,然后简单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

其实,说这么多,我最想让各位家长明白的就是,在孩子出现了破坏行为时,家长要有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意识,要学会理解孩子,懂得以身作则,而不是单纯地指责、压制。

我一直在说,我们要陪着孩子长大,这个“长大”不是指孩子大一岁,家长老一岁,而是要让你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一个积极长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爱运动宝妈米琪


孩子不高兴就伸手打人,父母需要学会看到孩子情绪的背后的需求,也许是TA觉得被戏弄了,也许TA觉得被忽略了等等。这个时候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他们无法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需要借助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先安抚情绪,再来处理问题,而不是盲目粗暴地去批评孩子这种行为。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引导宝宝,从而来观察宝宝的反应,从而判断宝宝的真实需求,这引导过程可能比较困难,但父母只要耐心去做了,相信孩子的问题行为就能迎刃而解了。





六仔妈妈


我家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出现注重情况的时候,家长不要马上改变态度义正严词的教训孩子,应该和气的跟孩子讲解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孩子改掉这种不好的行为。其实孩子一不高兴就爱打人还是跟父母的日常行为有一些关系的,做家长的也应该查找下自身存在的问题。


抱着猫的老鼠


我家两个宝贝在两岁左右也都有这样的情况,大宝好一些,二宝更明显。

我观察到这时候宝贝打人都是无意识的。基本都是发泄不满的情绪。(想要的拿不到、别人没经过他的允许拿他的东西、碰疼了……)或者是想和别人玩,不会用语言表达。

针对发泄情绪的情况,我一般这样做:

第一步:安慰 拉住他打人的手臂,抱抱 亲亲

第二步:找茬

我表演怎么发泄情绪(哭、生气、向家人倾诉)让宝宝看到我是怎么发泄的。

第三步:打回去

宝宝打你的时候,表演哭,大哭,然后打回去,第一次一定要让他感受到疼。任他哭够后走第四步。

第四步:讲道理

“宝宝,刚才被打疼了吧?我也好疼啊!”抱着他,目光对视

“我知道你刚才是心情不好,以前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生气、会告诉爸爸,会悄悄哭,但是我不打人,打了人,我们都疼!”(这样的场景一般三次后肯定见效!)

面对交往问题,这个家长平时带宝宝外出可以准备点零食或玩具,当你看到宝宝眼神关注同伴有交往的欲望,就拿出零食或玩具“你是喜欢她吗?想和他一起玩?拿着这个去找他吧,他肯定会喜欢!”如果对方不接受,家长也要添把火,和对方的家长合作促成良好的友谊[可爱][可爱]





tongni1979


真想纠正吗?那就他用那只手打人你就打那只手,小孩子你教出来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绝不能迁就。


AAA巨人


一岁多的宝宝打人其实并没有恶意的,这是宝宝发育的阶段到了手部的敏感期,她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已。
宝宝打人,大人可以这样做:

1.当宝宝打你的时候,你不要做出夸张的表情,因为当他看到你的表情很有趣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还会继续打你,想继续看你有趣的表情,同时也把这点告诉家人,只有家人同步改变,才有效果。

2.李谨玫教授说过:当孩子打你时,不要大声说她,把他抱在腿上,按住双手,看着他的眼睛,不要说话,用眼神的坚定传达不可以。


3.当孩子打人后,要找到原因,孩子打人有可能是为了锻炼手,也有可能是你忙着别的事情没有理他,他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力,所以找出原因,就好解决了。如果是因为发育阶段锻炼手臂,可以给孩子买些这方面的玩具,如果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力,你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陪陪他。

孩子们都是小天使,也很单纯很简单,用心发现问题就会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的。


仙人掌勺子


小树分叉,及时修枝砍叉,方能长成参天大树。


律师郭峰


不要一上来就想纠正,宝宝是家长的复印件,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需要排除几方面:

1,代养人是否经常有“打你”之类的攻击性言辞或行为?

2,孩子是否缺乏关注,没有安全感,需要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家人关注,寻求安全感。

3,孩子的自我意识期出现了,自我意识就是为了区分外界和孩子本体的差别,攻击性行为是他区别的一种行为。

4,习惯养成,当孩子一旦出现“打”人的行为时,家人显得异常激动,让孩子感觉到兴奋,好玩。最好的办法是两种,一种是当孩子形成攻击习惯时,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限制他的自由,比如反思角,或家长抓住孩子的双手十分钟,以示惩戒。这种方法一定要在孩子平时建立好合约,提前沟通好,不能突然使用,要让他知道前因后果,我做了什么事,会有这样的惩戒。然后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言辞或举止时,尽可能淡化,不能显得特别激动。一定要有劝诫,最后才是惩戒。

希望对您有用。



偷看的大猫熊


一岁半的宝宝,认识属于萌芽阶段。宝宝会发脾气,这个很正常的。没事啊,平时就让宝宝听一下音乐呀。宝宝发脾气的时候用他的玩具啊。让他转移他的思想和思维,要有耐心哟。去小红书看看,宝宝为什么发脾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