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資治通鑑》,被我讀了十五年


一部《資治通鑑》,被我讀了十五年

司馬光曾在此講學多年


十五年前的一個夏天,也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日子。由於事業受挫、諸事不順,我整天心情鬱悶,覺得生無可戀,行屍走肉般在人間遊走。

一天在自由市場閒逛時,看見一個蹬三輪賣書的攤子,走過去翻了幾本看,最後花了20元買了一部《資治通鑑》。書肯定是盜版的,壓縮本,字如螻蟻,後來還發現有許多錯誤之處。幸虧我是中文系畢業的,有一點古文底子,遇到生僻拗口的字句,查一下注釋也就明白大概意思了。

從此,一有閒暇時間我便拿出這部《資治通鑑》翻看,倒佔用了平日裡暗自神傷和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時間,生活變得充實多了,心情也慢慢好起來。自己個人的悲劇,放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資治通鑑》起自春秋末期“三家分晉”下至北宋初期兩千多年,記錄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黎庶許多人物的事蹟,簡練而生動,給後人以啟迪,留下無盡的歷史遐想。好飯耐不得三頓飽,好書卻值得人讀一輩子。

一部《資治通鑑》,被我讀了十五年

《資治通鑑》殘稿


於是,我拿起筆,在書上圈圈劃劃、勾勾點點,又在筆記本上記下自己的感悟。後來我把它放在枕邊,成了睡前催眠的工具。包書的封面早已不翼而飛,這十幾年下來,白色的封皮早變成黑色,書頁上留下了鉛色、藍色、黑色、紅色不同顏色的字跡。書本也開裂了多次,用膠水粘,用紙糊,如果說“韋編三絕”也不為過。

每當遇到大事情時,我總想到《資治通鑑》裡的故事用以借鑑、參考;和別人聊天時,我總是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別人都誇我知識淵博;下筆時旁徵博引、洋洋數千言,有人說我是個作家。這些都是拜平時讀書所賜。

《資治通鑑》開篇寫的是“三家分晉”的故事。春秋末期,晉國的權力掌控在智氏手裡。智伯年老,選自己的一個兒子智瑤擔任接班人,弟弟智果加以阻止。智果說智瑤優點很多:聰明、文采好、口才好、勇力過人,但有一個缺點就是狂妄自大、不尊重別人。如果智瑤繼位,智氏必亡,智伯不聽。智瑤繼位後,不斷地欺壓趙、魏、韓三家士大夫,向他們索取土地。最後三家聯合打敗智瑤,瓜分了晉國,智瑤的腦袋也被趙康子當了夜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優點很多,但缺點往往是致命的。我們每個人都要以史為鑑、以人為鏡,不斷地完善自我修養。

北魏時有一個張元敬的官員愛當官,一會夢見手臂發熱,升官了;一會妻子夢見渾身發熱,又升官了;後來他自己夢見老家的社樹大如蓋,這次被皇帝聽見了,砍了他的腦袋。張元敬臨刑前將官帽擲於地,大呼:“此物誤我!”可見,當官若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必將付出生命的代價。

一部《資治通鑑》,被我讀了十五年


當然,《資治通鑑》裡也有糟粕,我們要認真思考加以分析、鑑別。司馬光以“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為由,批判五代時“救時宰相”馮道侍五代八主,不忠不賢。 按照司馬光的說法,天子死了,臣子也必須殺身成仁以盡忠。那麼請問:在皇帝如走馬燈一樣變換的五代,長則十多年,短則三五年就要死一批臣子,那豈不是官都要死光了?

後梁朱溫本是唐臣,周太祖郭威起先也是後漢臣子,他們不但沒為皇上盡忠,而且自己就是弒君兇手。司馬光不去撻伐這些弒君篡位的逆臣,反而一味指斥馮道,未免有失公平。況且馮道並不是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奸邪小人,也未做過什麼傷天害理之事,而是常常以正道諷喻君主,有益於邦國,有益於百姓。司馬光所提倡的不過是“愚忠”而已。

君臣之間,君擇臣,臣亦擇君,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況且君明臣直,君暗臣讒,怎麼能把不忠的責任完全推到臣子身上呢?

《論語》記載,當子貢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以後,管仲不但不殉死,反而去輔佐齊桓公,管仲不是仁者。孔子批駁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見?”意思是沒有管仲,我們都要變成少數民族了。看來孔子也是反對愚忠的。

一部《資治通鑑》,被我讀了十五年

人學“禮”而知禮儀,讀史而知興衰。朋友!如果有時間,請靜下心來,泡一壺茶,捧一本好書,和作者做一次愉快的精神交流,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相關閱讀:

歡迎各位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