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资治通鉴》,被我读了十五年


一部《资治通鉴》,被我读了十五年

司马光曾在此讲学多年


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天,也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日子。由于事业受挫、诸事不顺,我整天心情郁闷,觉得生无可恋,行尸走肉般在人间游走。

一天在自由市场闲逛时,看见一个蹬三轮卖书的摊子,走过去翻了几本看,最后花了20元买了一部《资治通鉴》。书肯定是盗版的,压缩本,字如蝼蚁,后来还发现有许多错误之处。幸亏我是中文系毕业的,有一点古文底子,遇到生僻拗口的字句,查一下注释也就明白大概意思了。

从此,一有闲暇时间我便拿出这部《资治通鉴》翻看,倒占用了平日里暗自神伤和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时间,生活变得充实多了,心情也慢慢好起来。自己个人的悲剧,放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资治通鉴》起自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下至北宋初期两千多年,记录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黎庶许多人物的事迹,简练而生动,给后人以启迪,留下无尽的历史遐想。好饭耐不得三顿饱,好书却值得人读一辈子。

一部《资治通鉴》,被我读了十五年

《资治通鉴》残稿


于是,我拿起笔,在书上圈圈划划、勾勾点点,又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感悟。后来我把它放在枕边,成了睡前催眠的工具。包书的封面早已不翼而飞,这十几年下来,白色的封皮早变成黑色,书页上留下了铅色、蓝色、黑色、红色不同颜色的字迹。书本也开裂了多次,用胶水粘,用纸糊,如果说“韦编三绝”也不为过。

每当遇到大事情时,我总想到《资治通鉴》里的故事用以借鉴、参考;和别人聊天时,我总是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别人都夸我知识渊博;下笔时旁征博引、洋洋数千言,有人说我是个作家。这些都是拜平时读书所赐。

《资治通鉴》开篇写的是“三家分晋”的故事。春秋末期,晋国的权力掌控在智氏手里。智伯年老,选自己的一个儿子智瑶担任接班人,弟弟智果加以阻止。智果说智瑶优点很多:聪明、文采好、口才好、勇力过人,但有一个缺点就是狂妄自大、不尊重别人。如果智瑶继位,智氏必亡,智伯不听。智瑶继位后,不断地欺压赵、魏、韩三家士大夫,向他们索取土地。最后三家联合打败智瑶,瓜分了晋国,智瑶的脑袋也被赵康子当了夜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优点很多,但缺点往往是致命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不断地完善自我修养。

北魏时有一个张元敬的官员爱当官,一会梦见手臂发热,升官了;一会妻子梦见浑身发热,又升官了;后来他自己梦见老家的社树大如盖,这次被皇帝听见了,砍了他的脑袋。张元敬临刑前将官帽掷于地,大呼:“此物误我!”可见,当官若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一部《资治通鉴》,被我读了十五年


当然,《资治通鉴》里也有糟粕,我们要认真思考加以分析、鉴别。司马光以“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为由,批判五代时“救时宰相”冯道侍五代八主,不忠不贤。 按照司马光的说法,天子死了,臣子也必须杀身成仁以尽忠。那么请问:在皇帝如走马灯一样变换的五代,长则十多年,短则三五年就要死一批臣子,那岂不是官都要死光了?

后梁朱温本是唐臣,周太祖郭威起先也是后汉臣子,他们不但没为皇上尽忠,而且自己就是弑君凶手。司马光不去挞伐这些弑君篡位的逆臣,反而一味指斥冯道,未免有失公平。况且冯道并不是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奸邪小人,也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而是常常以正道讽喻君主,有益于邦国,有益于百姓。司马光所提倡的不过是“愚忠”而已。

君臣之间,君择臣,臣亦择君,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况且君明臣直,君暗臣谗,怎么能把不忠的责任完全推到臣子身上呢?

《论语》记载,当子贡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以后,管仲不但不殉死,反而去辅佐齐桓公,管仲不是仁者。孔子批驳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见?”意思是没有管仲,我们都要变成少数民族了。看来孔子也是反对愚忠的。

一部《资治通鉴》,被我读了十五年

人学“礼”而知礼仪,读史而知兴衰。朋友!如果有时间,请静下心来,泡一壶茶,捧一本好书,和作者做一次愉快的精神交流,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相关阅读:

欢迎各位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