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每一個小鎮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烙印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

一條街道,一家老店

甚至腳下的一塊青石

散發著褪色的古樸

又藏著歲月留下的痕跡

老街的歷史和韻味清晰可見

讓我們一起走進湧泉鎮,尋找掩映在古建築中的歷史餘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淡生活中的古鎮記憶。


古井鮮活的生活藏有神秘的傳說

關於井

湧泉鎮的名字、生活

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繫

相傳,現在的湧泉鎮初中所在地之前是一個小山丘,名叫“臥龍山”,山上有一座廟子,叫作老廟子,廟外的石梯下有一口井,以這口井為中心還有八口井圍在周邊,關於中心的這口井,還有一段離奇的傳說。據傳,三國時劉備領軍在這裡打仗,就住在老廟子,一天,他的一個兒子外出玩耍,不慎掉入此井中淹死了。劉備悲痛難忍,在上面立了一通石碑。其夫人痛失愛子,成天悲傷,常常來到碑前,淚如泉湧,所有的眼淚悉數流入泥土浸入井中。

再後來,石碑被破壞,古井被挖了出來。井中之水,清澈甘冽,長年不涸,每逢乾旱,井水也是滿滿的,並不時有清泉湧出,於是當地老人以“湧泉”稱呼井名,以“臥龍”稱呼山名,久而久之,遂以井名作為寺名,稱其為“湧泉寺”。又因湧泉寺是周圍臨近最大的場鎮,逢場日趕集,人潮如湧,買賣十分方便,因此,湧泉寺成了湧泉鄉的代名詞。再後來,就演變為現在的湧泉鎮。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井水旁

擁有最鮮活的生活氣息

在湧泉鎮

如今只有一口井還露在外面

這口井位於湧泉鎮初級中學外的馬路下

一個正方形洞口

水井旁有一小塊空地

鎮上一些婦女經常在這裡洗衣服拉家常

離古井不遠處有一個賣生面的店鋪

多年前,該店鋪和麵取水就是來自這口井

新寨村的村主任寧佐斌說:

“大約是1990年,我就在這所學校上學,那時候麵店還開著的。”他還記得,那時候井上是有蓋子的,上面雕著龍,活靈活現的。


七宮八廟褪色的古建築折射熙攘的過往

從前,湧泉場鎮因原宮廟較多

俗稱“七宮八廟”

現只有川黔宮保存較為完好

也就是現在的湧泉寺

據說是以前的老廟子,建於唐代。據《簡州志》(咸豐版)記載,

“湧泉寺:州東八十里,寺苑有湧泉井,甘冽不涸。”


爾後,川黔宮補、擴建於1891年清朝光緒年間,歷時三年,於1894年落成。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推開門,走進川黔宮院內,一棵古樹的枝丫在院內向四方伸展,抬頭望去,整個建築呈四合院佈局,內有階梯踏步,內坎分高矮三臺。裡面的建築多為單簷斜山式屋頂,高檔木料穿鬥結構。有些未使用的樓棟,近看,木雕花窗褪去了本來的顏色,顯得滄桑古樸,但絲毫不影響其精美之感。遠看,整個建築氣勢雄偉,莊嚴肅穆,規模龐大,走馬轉閣樓,構造奇特。“這只是一宮,以前,這附近都是廟宇,從這到那外面,緊緊挨著。”寺廟的居士龍婆婆邊比劃邊說,透過她的講述,記者大概能勾勒出這裡曾經的熙攘繁華。

當地的人記憶最深的有一宮一廟,即川黔宮與關帝廟,曾經一逢廟會,戲臺上,鑼鼓聲天、又唱又跳,整條街道上熱鬧非凡。

“我的父母牽著我的手,站在人群中,戲臺上的演員穿著鮮豔的戲服,我只聽見各種‘咚咚咚’‘鏘鏘鏘’‘咿咿呀呀’的聲音,人群裡不時有掌聲和呼喊聲。”


現已78歲的龍婆婆至今還記得約莫9歲時家人帶她來看戲的場景,她直用“熱鬧得很”來形容。

採訪現場,有位老人回憶道

當時因戲臺多

湧泉鎮甚至還自己

組建了劇團到周邊表演

隨後,關帝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拆除,後來川黔宮門口的大戲臺也被拆除,戲臺之上傳來的聲音只留在上了年歲的老人的記憶裡,稍微年輕一點的都不知道了。走到川黔宮門口,記者彷彿還依稀能聽見頭上那座被拆除的戲臺上又響起了咿呀吟唱,鼓掌聲、吶喊聲由遠及近……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茶社用心經營一碗茶水暢談百家事

位於泉井街的聚賢茶社

自1985年開始經營

至今已有35年

走進茶社,一股古樸的氣息迎面而來,青石板、木樓梯,穿鬥木房屋結構,讓人感覺彷彿走進了舊時光。茶社的老闆今年已經75歲了,年輕時候曾去燒過瓦,後來安心經營這家店,一碗茶的價格從五角錢一碗到現在的一塊錢一碗。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茶社的前身是染坊的中堂,也就是整棟建築居中的廳堂,用於家中會客。“來者是客”,與後來幾十年裡款待小鎮茶客的用途相似。茶社十分小,三張桌子,水壺、茶壺、放茶碗的櫃子,擺放緊湊。逢場時生意好的時候,老闆歐開遠一天要賣上50多碗,桌子坐不下,就有人站在裡間喝茶,茶社一時間迴盪著說話聲、喝茶聲。

“茶一塊錢一碗,白開水不要錢,顧客喝茶還可以自帶零嘴,划算的很。”茶客林萬發稱讚歐開遠說,小小的茶社,給種莊稼的人、鎮上經營商鋪的人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會所”,大家喝茶暢談田間地頭的事情,聊的是家長裡短。


如何經營茶館,是否有技巧?

“不見得。”歐開遠說:“做生意,左右不過是一個態度,照顧好顧客,才是真的。”


賣茶多年

茶社的名字是歐開遠找一個先生取的

因為年代久遠,更換過兩次

採訪當天,恰好不逢場

我們請歐開遠拎著茶水壺從裡間走出來

相機“咔嚓”一聲

定格了他幾十年如一日迎接茶客的身影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影像40年前的生活場景彌足珍貴

湧泉鎮

不僅有傳說、古建築和老店

徜徉在湧泉人記憶中的

還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小鎮影像

“那是1980年初冬,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個創作組開進了我的家鄉,那個偏僻的小鎮。”


2013年,名為“雄州小草”的用戶在網上分享了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組在湧泉鎮選景拍攝《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時的記憶,並用“小鎮霎時熱鬧起來了”來形容當時的場景,這個說法連當時只有六七歲的吳曉利也十分贊同。

“鎮上的人都是群眾演員,很熱鬧,我媽媽也在人群中扎鞋底,我坐在媽媽身旁,雖然最終在電影裡沒有看到我們,但那時候難得遇到這樣新鮮的事情,記憶還是很深刻。”


幾十年過去了,吳曉利如今依然難以忘懷。

去尋找影像中的小鎮會發現,幾十年前的建築到如今保存完好的已經不太多了,大部分剩下的只是一個框架,地面可能換成了瓷磚,泥牆也被磚結構代替。影片中出現的索溪河旁的南華宮、做生意的農機站、關帝廟通往橫街子的石橋,留在當地人記憶中的也只有大概的方向位置,有的或變成了水泥路、小樓房、空地。但令人感到幸運的是,幾十年前的湧泉鎮還可以通過電影看到。

長大後,吳曉利看過好幾遍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每次看,那些熟悉的場景就再次與記憶重疊。電影裡的正街就是如今的泉井街,畫面中的人穿著那個年代的衣服,有的人扛著鋤頭,走在街上,兩旁是緊挨著的民居,房屋高低不齊,屋簷下是青石臺階。

“好多熟悉的生活場景,就那樣清晰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吳曉利說,儘管電影沒有4K高清畫質,但老電影特有的懷舊韻味打開了她回憶湧泉的新渠道。

一個傳說,一棟建築......穿過舊時光喚醒簡陽古鎮記憶


編後語

古井、茶社、老飯店、老建築

還有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取景地

這些標籤為湧泉鎮的文化底蘊

增添了不少特色

如何借勢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2020年,湧泉鎮在“三重”工作中,堅持抓好社區治理全面提供公共服務,其中就如何利用小鎮現有文化資源,特別是梳理泉井街文化元素,以“泉井六韻”為核心打造民俗美食街,持續推進“稻蝦藕遇”鄉村旅遊,實現把資源變資本能力,推動農商文旅融合發展作了精細規劃。

據瞭解,下一步,該鎮將圍繞文旅宜居城鎮和區域性消費中心目標,盤活資源,打造古色古香的文旅小鎮。


【來源 簡陽發佈 編輯 曾禕玲(實習)審核 侯佩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