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現在說普通話非常流暢,說家鄉話卻有時會結巴(對家鄉沒有偏見)?

萌之帆


就在十天前,我也寫過一篇問答。說的是普通話和家鄉話互相之間的改口切換以及習慣什麼的。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的流動性非常活躍。因為中國的地方語言實在太多,有些互相之間很難溝通,因為聽不懂。所以人們就藉助於普通話來交流。

就拿我們上海來說,現在的市中心商業圈,人員密集之處。互不相識的人,如果相互搭話,似乎以普通話作為開場白的居多。假如是中老年人,發現對方也是上海土著,有可能以後的交談會以上海話作交流。否則,就全程國語了。

這在四十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上海話,畢竟是全國第一大城市,上海人的驕傲往往就藏在一口一板平聲的滬語之中。

:朋友(幫由),你去哪?(儂撒地方氣拉?)

如果看對方茫然不知所措,立馬知道對方是外埠人。馬上會咕噥一句:(巴子,聽佛冬。)

請原諒,此時的言辭,實乃上海土語裡充滿了沒來由的自滿意得。在此請讓我替鄉黨們再陪個不是。多有得罪,務請海涵。

而現在,上海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海納百川的國際大都市,全國的精英許多都匯攏至此。普通話的流行必定大勢所趨。時過景遷,上海話似乎不太能《撐得住場面》。相反,一口精嫻的國語足可使人刮目相看。

what.a.surprise!

這也能算是與時俱進的活學活用吧。

阿坎不理佛!

記得小時候在安徽插隊,同年齡的當地小夥伴因為好奇,跟我學普通話。有時同家人聊天時,不經意間也帶出國語語音詞彙。為此還遭受到老輩人的笑罵。說是太蠢,是《山東馿子學馬叫》,丟了家鄉土語,有失體統。

我想,因為那時節,人們大都不會出遠門,鄉音鄉事鄉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很少有人會操幾個地方的語言吧。沒來由的自豪感還是有點意思和根源的。

而如今,世界變了。變得異常活躍。農村的年輕人也走南闖北,眼界開闊。家鄉待著的時間倒很少。但是如果反過來,普通話說習慣了。認為鄉音土氣。依我看大可不必。每一種地方語言,都有自己的特徵和淵源。它是我們祖先在我們血液中的印記。生活中應該有它的一席之地。

至於另外一種情況,發現自己說普通話習已為常,猛一下改口說家鄉話說不利落。這不礙事的。只是各人差異吧。你要時常換換,有時用家鄉話思考問題,就不會有開口時的障礙了。

即頌、春安。

崔永方於寧波,2020.02.19@


手機用戶崔永方


中國方言土語眾多,甚至每個地區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方言土語。從小在一個地方長大,每個人都會說自己的家鄉話。但是離家日久,失去了方言語言環境,逐漸不會說方言也是正常的。下面這段是我家鄉的一段方言,我是能聽得懂,卻已不會說了。

失眠(方言手記)

斤兒個幫亮天前兒,也不知道咋鼓事?忽不拉就醒了,總麼也睡不著來。越睡不著就越媽愣夜個白天的事,一邊媽楞一邊就上來心窄巴來,且來他拉上鞋就上外屋來回走柳兒,動靜當不住大點了?把老孃們整醒了,二麼天湯地就擼赤我兩句,你潮種咋地,半宿拉夜不睡覺,七里出溜地出溜啥?格各也角著是縱麼回事,是挺隔應人地,就摘歪到沙發上尋思再眯瞪一會。沒成想還是沒覺,又捉摸起事兒來了。

就納悶了,從哪冒出個損種病毒眾麼蠍虎,國家這些能人都掂對不了它,看這架勢三天兩早晨地還整不了它,邀麼著八成還得個十天半拉月地。不管咋招,反正是信著國家了,高低能扎古住。

最來氣地就是人家一幫大夫把腦瓜子別褲腰帶上給別人扎咕病去,有些山炮得後邊就是不聽說。有地明明不讓他出來,他鼓力嘎秋地總尋思往外鑽,有的就趕上不懂人語是地,四六不上線,越說越上樣,淨住臉上抓撓。有地就是個楞吊杵,二逼搭扯,越不楞越來尿,生往裡拱,就和要不蹲兩天拘留子就刺撓是地。還有地要不裝蛋都活不起,開個破車,搖赤八叉的,一不讓他出來進去,他就不是他乾媽好使就是他活爹管事,掐著個手機大聲百嚷地搖處打,生怕他親戚不跟他吃瓜漏。還有些個歲數大地,就和沒人敢戳楞他是地,不服天抄管。不管咋作,最後都沒啥好果子吃,抓地抓,罰地罰,人錢一齊丟。正應了一句話:裝逼賣老,坐窩幹倒。

反正我格各不是吹格各,臧們是聽話,逮工作上來說,上邊領導支使啥就幹啥,不帶扯後腿地。逮生活上來說,只要是合法合規的約束,咋擺楞咋是,不帶添亂地。

一時半會尋思不起來得哪看來地嗑,跟大家夥兒淆淆,臧們這可沒有雷神山,火神山,小湯山,鍾南山,要是不聽說,不防備點,要再主意正,放大膽湯,容易抬上山。

也不知道屢屢些啥,角著又困得摟地了尼,再整會回籠覺。[呲牙][呲牙][呲牙][睡][睡][睡]

但是回到家鄉生活一段時間,方言土語又無師自通了。這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語言,永不磨滅。



史記沒記


我也是和您一樣,因為長期在城市裡生活,與人交流都是用普通話。再加上愛人也不會講我們家鄉話,所以在家裡和家人交流也是說普通話,孩子們也都講普通話。這個並不代表對家鄉有偏見或不愛自己的家鄉,也不是假正經或裝模作樣。而是人都要適應環境,我們生活在一個每個人都講普通話的環境裡,我們想與別人交流就要說普通話。不然我們說家鄉話,別人也聽不懂。家鄉話講起來偶爾有點結巴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很久不講了,一下子用家鄉話表達一些比較深刻的內容時,很難表達清楚。我個人認為用什麼語言來表達,並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所表達的內容,別人是否聽得懂。我們表達的內容,是否利人利己,是否帶有善意,是否讓別人受益。――陳廣俊(本內容純屬個人體悟)



正因文化


我也是農村人在外地,平時和人交流都說普通話,跟家人通話,或工作生活碰到老鄉,會說家鄉話以表示親切,我倒是不結巴,但會有一些陌生感,特別是有些普通話裡說的很溜的詞語,因為經常說,突然切換到家鄉話,但說出來就變味了,甚至自己都想笑。比如普通話說:明天去上班,用我們家鄉話說是:明兒個去上班,但因為說慣了普通話,即使在說家鄉話時還是用普通話說:明天去上班,說出來自己和對方都感覺滑稽想笑[呲牙]。

如果經常說會好的多,會避免不少這種尷尬。可現在年輕人多數都到大城市發展,即使是家鄉也不斷在往城市化的道路上發展,城市化以後各地各族人民走向大融合,普通話將是我們的通用語言,家鄉話今後說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每個人兩種語言,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大特色哦[可愛]





國學尖子生


這個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體會,而語言就是要言才順溜。

現在人們都往城市裡跑,以普通話為主要的交流語言,除了一些深奧難懂的詞語句,一般用語就順口,可以張口就來。

而家鄉話比較少講,有很多東西會忘記怎麼用自己的家鄉來稱呼,甚至有些東西本身就在小時候沒接觸過,長大才碰到的也就不知道方言稱呼了。



樂與你說


對於一個貴州人來說,這種情況是完全不存在的[捂臉]雖然自己前前後後在外省呆了有小几年,但是會拼錯的普通話依然會拼錯,在外與朋友們的交流一般都是貴普+一套不正宗的普通話。要是遇到湖北宜昌或者恩施的朋友,在交流中偶爾還會跑偏[淚奔]


益生友書


我老家是山西農村,17歲開始去了河南開封,三年後定居在了河北廊坊。這樣算來我在外地的時間比在老家還多了幾年。

三年的時間,河南話是沒學會,但是能聽懂。現在所在的區域不過是行政劃分上的廊坊所屬,其實是位於北京和天津之間的一塊“飛地”,也就是新聞上說得“北三縣”,這裡的外地人多,尤其東北人多。所以同學聚會的時候,他們說我說話帶北京味兒,也有說帶東北味兒。

不管怎樣吧,做了20多年的外地人,還是能做到所謂的普通話和山西方言的自然切換,關鍵是聽著老家話總是很親切。當然有時候長時間不回老家也有個別詞語和發音有點卡殼。


閱讀居士


有,我普通話非常流利但是我的家鄉話很結巴。 首先我個人的原因是是因為長期在外求學,出去上學以後大家來自中國的各個省份,只有說普通話才能夠更好的交流和溝通。

其次沒有語言環境,這是由於在外地求學時基本很少能遇見有自己地方的人,遇到了也沒太多的機會長期用方言交流. 最後是大趨勢所提倡的,別說全球化了,中國每年的人流量堪稱世界第一這就帶來了不斷的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的其中一種基本形式就是語言,以前封閉的語言環境已經不復存在了,更別說全球化了。所以各省份以及地區的人的語言碰撞在所難免,而普通話是最好的選擇。

綜上我們普通話越來越流利,而家鄉話因為用的更少了而結巴.


巴音布魯克牧羊女


我不會。我的語言能力比較好,能夠在多種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瞬間切換。



飛飛魚的池塘


這個跟你所處的環境有關係,比如你待的環境沒有人說家鄉話可能就會慢慢的對家鄉話生疏,同樣你的身邊假如都是東北人,過不了多長時間就被帶偏了,一口東北大碴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