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佈火星地震音頻,SEIS地震儀捕捉到火星地震信號

美國航空航天局在今日對媒體宣稱,“洞察號”火星無人探測器在今年4月6日監測到了一次很可能是火星地震的活動,錄取到了微弱的火星震動信號,並於4月23日公佈了相關錄音資料。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這將會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檢測到的火星地震。

2018年11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

NASA公佈火星地震音頻,SEIS地震儀捕捉到火星地震信號


12月19日,洞察號成功將SEIS地震儀安放在了火星的表面。SEIS地震儀由法國航天局(CNES)研製,靈敏度極高,足以感知尺度為氫原子半徑的火星表面運動,並記錄火星地震或隕石衝擊引發的震波。

NASA公佈火星地震音頻,SEIS地震儀捕捉到火星地震信號


報道說,火星地震監測任務的目的是通過不斷捕捉震動信號,對火星內部結構的活動數據加以分析,以研究數十億年前火星形成的歷史。但此次探測到的信號過於微弱,無法為研究火星內部構造提供有用的信息。

火星地震是什麼樣的?

4月23 日美國航天局在官網公佈了由SEIS地震儀記錄的火星地震音頻,音頻時長約1分鐘。這段長達1分鐘的音頻中包含了火星地震、火星風、以及“洞察”號機械臂拍照運動的聲音。

據試聽者描述,火星風為音調低沉的“隆隆”聲,火星地震音調略高、強度更大,機械臂運動的聲音起伏則音量最大。音頻經過了特殊處理,事實上火星上發生的震動人類的聽覺是感知不到的。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在一份新聞稿中稱,從地震學的觀點來看,根據此次火星震動的持續時間、聲波形狀和散發能量的方式等數個基本特徵,可以認為火星與月球更為相似。

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首席科學家菲利普·洛尼奧內表示,終於有證據表明火星仍處於地震活躍狀態,這是令人興奮的發現。研究人員期待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早日與公眾分享更多有關火星震的詳情。

探測火星地震有什麼意義?

雖然4月6日的地震規模太小,還無法幫助科學家實現這一目標,但NASA仍有希望很快獲得更多的數據。洞察號首席研究員Bruce Banerdt在一份聲明中說道:4月6日的火星地震的信號捕捉事件,正式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火星地震學。

“洞察號”首席研究員Bruce Banerd的聲明中還提到,本次數據雖然只是對環境背景噪聲進行了分析,但卻讓我們瞭解到,火星上的地震形成原因,極有可能是由火星岩石地殼內部裂縫中的低微運動引起的。而我們地球上的地震,大多數是由地球內部深處的高溫,而誘導的不同陸地板塊間的移動和互相摩擦作用,從而形成地震的。通過安放在火星表面的“內部結構地震時演繹”監測這些震波的傳播,科學家可以瞭解火星內部地震活動的強度和頻度,及其在火星內部結構中的位置,從而分析出火星內部不同層級的深度和構成。

通過對火星震的研究,科學家可以分析火星形成的歷史,以增加人類對地球、月亮等岩石星球起源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