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如果有人曾在電影上看過“瓦爾塔”和“二戰”,那麼想必對薩拉熱窩這座城市並不陌生,因為這裡的戰鬥情景讓人無法忘懷。作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的首都薩拉熱窩曾是一座群山環抱、綠意盎然的城市。但這座古城發生的一件事,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以至於它是那麼的“著名”。

歷史已經過去了許久,但留在古老城牆上的印記卻總能讓人回憶從前,在薩拉熱窩室內有一座普林西普橋,橋頭平臥著一座名為“腳印”的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一位民族英雄。

年青學生與“黑手會”—刺殺弗朗茨.婓迪南計劃

對於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的問題,很多從事政治的學生都刻骨銘心,他們每天都聚集在一座名為“綠色花環”的餐廳討論此事。當奧地利大公婓迪南攜帶他的妻子要訪問波斯尼亞時,這個消息被這群學生聽到了。

於是,卡布裡諾維奇、格拉貝慈和加夫裡洛.普林西普等3名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的學生對這位皇儲的來訪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因為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的事情,他們一直在策劃殺死一名奧地利人來表示不滿,但是刺殺平民顯然不夠震撼,而此刻是“睡覺有人送枕頭”,婓迪南這塊肥羊算是自投羅網了。

普林西普的密謀恰巧被一名塞爾維亞軍官聽到,他立刻轉告了上司德拉古.迪米特里耶維奇上校,這名上校除了在塞爾維亞的情報部門任職外,還是“黑手會”的首領。外號“阿比斯”的他在會中聲名顯赫。

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加夫裡洛.普林西普

早在1911年5月,塞爾維亞軍隊情報部門為了和奧匈帝國鬥爭,就在暗中成立了一個名叫“統一或死亡”的組織,即“黑手會”。雖然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黑手會不是政黨,但它比傳統的政黨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阿比斯讓下屬把普林西普等人帶來見他,這些學生被帶到一個陰暗的房間,房間裡面的桌子上放著一個顱骨、一支手槍、一顆子彈和一瓶標著“有毒”的小瓶子。阿比斯讓三名學生把手放在顱骨上,跟著他年“黑手會”的誓言。

誓言唸完後,三名學生得到6顆炸彈、4支勃朗寧左輪手槍和幾瓶塗藥,阿比斯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被捕,就喝掉瓶子中的毒藥自殺。

刺殺婓迪南行動開始

普林西普三人偷偷越過邊境來到薩拉熱窩,躲在“黑手會”一個成員的家中。而婓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以及隨從們,在星期二離開了維也納,在距離薩拉熱窩不遠的一個村子裡面度過了4天,這幾天裡他巡視了一次軍事演習。身邊的隨從得到了有人暗殺大公的消息,希望他能返回維也納,雖然婓迪南也隱隱擔心,可是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前往薩拉熱窩。

婓迪南這樣冒險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因為從他到奧匈帝國的野心都很大,他們想要把鄰近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納入自己的版圖,這次軍事演習就是把塞爾維亞當成了假想敵。

1914年6月28日,星期日,上午10點。一列豪華列車開進薩拉熱窩車站,婓迪南夫婦受到了眾人的熱烈歡迎,然後就坐進了開往市政廳車隊中的第二輛深綠色敞篷車。此刻的薩拉熱窩萬人空巷,大街上擠滿了人向婓南迪夫婦揮手,口中喊著“萬歲”。

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弗朗茨.婓迪南夫婦

根據“黑手會”的計劃,一共有7名年輕人分別埋伏在婓迪南車隊經過的路旁。當車隊開到市中心“拉丁橋”時,剛好有一名警察走到第一個暗殺者前面導致無法行動;第二名暗殺者被烏壓壓的人群擠得無法動彈;第三名暗殺者憐惜婓迪南妻子索菲而沒動手;第四名暗殺者太過緊張不知所措。

直到第五名暗殺者卡布裡諾維奇站在橋上,敲開了起爆器,把一顆炸彈扔向婓迪南的汽車,司機及時發現了暗殺者的動作,立刻加快速度。炸彈落在車篷上後彈在地上,在第三輛汽車錢爆炸,碎片擊中了總督的副手、索菲的侍女和旁邊的群眾。

卡布裡諾維奇在扔出炸彈後就吞下了毒藥,然後直接跳到河裡,但在幾分鐘後就被打撈上來,此時的他沒死但也拒絕回答任何問題。婓迪南不希望這次暗殺被別人解釋為對他來訪的抗議,於是故作鎮定地說:“這只是一個神經病,我們繼續按照程序進行。”

當汽車到達市政廳時,市長正要宣讀歡迎詞,婓迪南大公氣急地抓住他的胳膊吼道:“市長先生,我今天是來訪問的,但卻被這裡的人用炸彈襲擊”。市長結巴唸完歡迎詞後,婓迪南問身邊的總督是否可以按計劃參觀國家博物館,總督表示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件。婓迪南信以為真的回答:“既然這樣,在去博物館之前,我先去醫院探望一下受傷的人吧。”

探望傷員“作秀”,結束自己的性命

本來如果直接去博物館或許婓迪南可以安然無恙,但或許是命運如此安排,身邊的人都收到了去醫院的命令,唯獨第一輛汽車的司機並不知道,他帶領著後面的汽車朝博物館方向開車。開到半路時,總督發現路線不對,命令司機掉頭行駛,而這次的掉頭略一停頓,恰恰給了加夫裡洛.普林西普暗殺的機會。

年僅19歲的普林西普在聽到那聲炸彈的爆炸後,以為暗殺計劃已經成功,便走到附近的咖啡館,用身上僅有的一個銅板買了一杯咖啡來慶祝。當他在品味咖啡時,猛一抬頭髮現婓迪南的車隊重新開上了拉丁橋,正向他的方向駛來。普林西普明白剛剛的暗殺失敗了,於是他急中生智,朝汽車猛撲過去,婓迪南也猛地感覺到情況不妙,準備躲閃之時,那個向他撲來的年輕人已經掏出了左輪手槍朝他射擊。

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砰!”子彈射進了婓迪南的脖頸。正當普林西普準備向隨行帕蒂奧雷克將軍射擊時,索菲突然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有人想抓住普林西普的手臂,這使他的手槍偏離了目標,本來要射向將軍的子彈卻射中了索菲的腹部,她當場喪命。

而總督卻以為婓迪南夫婦並沒有什麼大礙,命令司機返回總督。但是,隨著車輛的震動,一股鮮血從婓迪南的口中噴出。上午11點,婓迪南大公死亡。

此刻的普林西普在射出兩顆子彈後,立即把槍對準自己的頭部準備自殺,但一個旁觀者抓住他的胳膊,隨後就被警察逮住,他想要服毒自殺,可沒有毒死。

婓迪南的叔叔把他們夫婦的遺體運回國內後,只是草草埋葬。此後開始薩拉熱窩謀殺的審理,被抓回來的25名同案犯中,有9人被宣判無罪,其他16人定罪,其中包括普林西普在內的3名學生被判20年徒刑,在4年內他們都死了。

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為了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薩拉熱窩的拉丁橋後來被改為“普林西普橋”。在當時普林西普開槍的地方,有人在石板上刻下了他的腳印,成為一塊平臥的紀念碑。旁邊的牆壁上還刻著一行醒目的大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裡洛.普林西普在這裡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國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嚮往。”

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婓迪南夫婦死了,但他們的死成為了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的藉口。就在案發的第二天,帝國就開始了軍隊總動員,大臣們開始煽動82歲的老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想要讓他下決心對塞爾維亞開戰。但是老皇帝是有顧忌的,他詢問陸軍總參謀長:“要是英國、法國特別是俄國向我們開戰,怎麼辦?”

陸軍總參謀回答:“我們不是有德國的保護嗎?德國威廉二世和他的總理已經向我們的外交大臣口頭保證,他們將作為一個盟國和友邦來幫助我們。”老皇帝還是放心不下,他決定親自寫一封信給威廉二世來探討一下。

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其實他的擔心並非多餘,因為俄國是不會放棄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的,並且它還跟英國和法國有著血月,準備一起對付德奧同盟國。如果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那麼它們必定會出面干涉,而德國如果沒有保證支持奧匈帝國,那麼他們不敢貿然對塞爾維亞開戰。

其實,德國威廉二世早就做好了準備,他是想要通過打擊塞爾維亞來削弱俄國在巴爾幹的利益。薩拉熱窩的事件發生後,他就一直洶湧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起進攻。對奧匈帝國的送信使臣,威廉二時還耐心的解釋道:“如果奧匈不利用這個機會,那將是令人遺憾的。”在回信給老皇帝中,他表示德國一定站在奧匈帝國這邊,希望老皇帝立刻採取行動,不要再遲疑。

此刻,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野心開始釋放,他們對巴爾幹半島都有自己的算盤,但歐洲各大國家在巴爾幹也都有自己的利益,為了不讓別人動自己的“蛋糕”,大國之間互不謙讓,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了。

人類規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

7月23日下午6點,奧匈帝國使臣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制止一切反奧宣傳活動,並嚴懲相關的官民,並讓奧匈帝國的官員參與審判薩拉熱窩暗殺事件的兇手。奧匈帝國給塞爾維亞答覆時間是48小時。

在48小時期限的前10分鐘,塞爾維亞總理親自來到奧國使館答覆最後通牒,儘管接受條件意味著允許奧國干涉塞爾維亞內政,但總理還是表示,除了拒絕奧國派官員參與會審外,其他條件都能接受。但是,奧方以沒有得到塞方的滿意答覆為藉口,下令使館人員撤出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一戰前歐洲地圖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當天夜裡,奧匈軍隊炮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炸死居民5000多人。同時,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戰爭機器開始運作起來,7月30日,俄國宣佈總動員。7月31日,德國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12小時內取消動員令,俄國既不答覆,也不停止動員。

同一天,德國向法國送交照會,詢問德俄如果發展戰爭,法國是否保持中立,法國回答是將保留行動的自由。

  • 8月1日,德國下令總動員,並在當晚向俄國選擇。同一天,法國下令總動員。
  • 8月2日,德國向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德國進入比利時對發作戰,但遭到拒絕。
  •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 8月4日,德國進攻比利時。同一天,英國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由,向德國宣戰。
  • 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就這樣,歐洲各國主義大國在幾天只能全部參與了戰爭,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範圍更是從歐洲擴展到亞洲、非洲和美洲。1914年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美國參與了戰爭。到1918年時,全世界盡有33個國家捲入了這場規模空大的人類浩劫,死亡人數不計其數。

奧匈帝國的野心與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或許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點像“蝴蝶效應”,從一個小青年普林西普跟婓迪南大公造成的薩拉熱窩事件而引發的世界大戰。但從更深處來講,他們的死或活在大國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他們不過是大國博弈中的一顆棋子而已,大國之間看中的是巴爾幹地區的利益。

只要他們在巴爾幹還存在利益,即便是婓迪南大公活著,也會照樣打響這場戰爭,薩拉熱窩事件不過是一個釋放這些國家野心的“導火索”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