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的祥林嫂”怎麼理解?

廣西三姐Vlog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悲劇人物,做童養媳來到祥林家,當時的祥林還在搖籃裡,祥林嫂白天喂他三餐飯夜晚為他換尿布,後來祥林死了又被婆婆賣到山裡做賀老六的老婆,那個男人待她不錯粗茶淡飯過了幾了平靜生活,但天有不測風雲,賀老六發了傷寒病,沒錢看病躺在床,孩子在家門口撥豆子被狼吃掉了,只剩下一隻小鞋子,丈夫六六知道孩子不見了急火攻心撒手人寰!

祥林嫂在魯府打工逢人就訴說她的不幸,開始人們都同情她,時間久了她天天唸叨她的不幸人們開始躲避她,太煩。現實中如果真有這樣的人要麼人們在嫌這個人太嘮叨,要麼也和祥林嫂一樣家人遭遇不幸,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和祥林嫂一樣吃不上飯!


江南五月花


基於“現實版的祥林嫂”這個說法,首先要了解祥林嫂的故事,有哪些遭遇。

祥林嫂是魯迅筆下的一個虛構人物,她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困苦。模樣周正的她,在死了頭任丈夫後,被婆家強嫁於山裡的賀老六,生了個兒子,卻不想丈夫突染風寒病故,兒子又被狼叼走。迫於生計,重回魯鎮做工,卻被世俗無情的鄙視踐踏,視為不祥之兆,最終精神崩潰,淪落街頭,慘死雪地。

祥林嫂的死,不是簡單的凍死餓死,而是被封建社會流毒害死的。魯迅寫《祝福》這篇文章,就是抨擊和批判受封建思想影響的黑暗社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中國的成立,全國勞動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得解放。黨和政府尤其注重維護婦女同志的權益,人民的生活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講“現實版的祥林嫂”,我認為更多的是從經歷坎坷,人生遭遇方面來理解,表達的是對一個人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同情,出於對其身世遭遇的一種感慨。希望我的理解對你有所幫助。





琵琶山小王子


都進入現代化時代了,還有祥林嫂存在嗎?祥林嫂是封建社會,中國婦女的典型代表,飽受封建勢力的侵害,魯迅先生筆下的《祝福》,莫非真的復活在中國嗎?很多人都在街上尋找祥林嫂的影子,每當我們看到一個類似祥林嫂的婦女,心中就像魯鎮的那個情景,‘’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祥林嫂就這樣在魯四老爺家忙著做飯,孩子阿毛依然在老家的門檻上剝毛豆,等著媽媽的到來,那樣子很聽話的,但是,一個非常的噩耗傳來,把祥林嫂的精神徹底擊垮了,她唯一的兒子被狼叼走了,門檻上都是血,祥林嫂這時候,精神完全崩潰,變成一個瘋子,逢人就問,‘’人死還會復生嗎?‘’問久了,人們就不理她了,人生是那樣的無情,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傳來,魯鎮快要過年了,北風嗖嗖,似乎有點像祥林嫂,在問,‘’人死還會復生嗎?‘’……祥林嫂卻在這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死去……


6353902879


“現實版的祥林嫂”怎麼理解?

“祥林嫂”我們都熟悉了,是魯迅小說筆下的一個悲劇女性,是一個封建禮教下逼死的一個寡婦!

首先她是一個女性,嫁了丈夫,丈夫死了她成了寡婦。嫁了丈夫,她有了婆婆,做了媳婦,成了嫂子,為了小叔子成婚,婆婆騙她逼她又成了別人的媳婦!

她又一次嫁了丈夫成了媳婦,做了母親,孩子被狼叼走,丈夫病死結果又成了寡婦!

她一次又一次做傭人,因為丈夫死了,又被嫌棄剋夫不吉利,結果大雪夜被活活凍死!

其實她是一個真實的普通人,只是魯迅的筆讓她活了出來,讓我們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看到、感受、感動!

所以“現實的祥林嫂”就是我們普通人,不是她在封建時代封建思想的時候才活著,現實的我們都能找到祥林嫂的影子!你離了婚沒了丈夫,別人看你眼光是不是有點不同?你沒了錢寸步難行,是不是別人待你自己心境有點不同?是不是做了保姆,被主人吆喝是不是也感到委屈?你為了父母為了兄弟姐妹,是不是也有可能婚姻會委曲求全?你是不是有挨凍的時候?你是不是有絕望的時候?你是不是有舉目無親走投無路的時候……

所以我們也是普通人平凡人,這本來就是人生可能會有的路,不是你走就是他走,我們一直在路上!

所以,少年我們不懂書中意,今日我們已是書中人,“現實版的祥林嫂”我就是這麼理解的!

有多少人覺得活成了祥林嫂的樣子,只是我們還活著,而且還要活下去,當然我們不會被凍死!


美潤美幻


魯鎮年終大典,女人為迎神接福忙得腳不沾地,但上香拜祭的只限於男人;

四叔“掌控”四嬸,他們雖然是夫妻,但男尊女卑是“不可違逆的禮法”;

四叔對勤勞的祥林嫂也頗有微詞,覺得她是“傷風敗俗”之人,要她遠離祭祀事宜;

四嬸是祥林嫂的僱主,雖然同為女人,但祥林嫂遭遇接二連三的重創,變得精神不濟後,四嬸只有毫不掩飾的嫌棄,只當她是個使喚工具;

祥林嫂的婆婆,是全文最刻薄可怕的女人,自私自利,她是禍害祥林嫂後半生悲劇的推手之一;

柳媽和祥林嫂同為僕人,柳媽卻把祥林嫂的傷心事當茶餘飯後的談資,惡意猜測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還不懷好意地,糊弄樸素無知的祥林嫂。

小說裡的角色,誰也沒有真正口出惡言,但話語間的惡意和無形的精神壓迫,猶如軟刀子硬捅,生生把人心戳得血肉模糊。

最能傷害人心的,是惡言惡語嗎?其實排擠和冷暴力,才是傷人於無形的利器。

一個鄙睨的眼神、抗拒的肢體語言、一聲陰陽怪氣的諷刺,就足以將人心擊潰。





博物逸趣


祥林嫂本人是勤勞、善良、質樸的勞動婦女...祥林嫂性格上也有倔強的一面。她曾經多次反抗過自己的命運。她為了逃避在婆家的難以忍受的痛苦,來到了魯鎮到地主家幫工。後來被婆家的人綁走時,她在河邊猛烈地抵抗,被出賣到山村時,她一路嚎一路罵,拜天地時,她把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撞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面對眾人的譏諷和傷害,她給以無言的抗爭,直到懷疑靈魂的有無。但是她的這些反抗,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悲慘命運的根源,相反還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託於封建社會。

我們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祥林嫂這樣的人。“人之初 性本善”,其中的“善”不僅僅是“善良”,它更是一種人的本性最原始的一種狀態——至純至真。我們面對壓迫會反抗,我們會正視困難,並迎難而上,我們相信真理的存在。但是當我們真正走入社會,為生存努力時,我們會發現日子遠比自己想象的難多了,我們就會變得畏手畏腳、自怨自艾,甚者妄自菲薄...其實我們如果真正的反抗過,努力過,卻得不到想要的生活,那麼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去探究除自身以外的外因,明確的說就是我們所處的大環境...

成年人要做到的不僅僅是認識問題,更應該是解決問題。一旦一個方式不行,完全可以換另一種種方式,直至解決問題而不是徒勞地妄自菲薄、或者寄希望於別人...保持自己健全的人格,把靈魂乾乾淨淨地留給自己。


兵傳媒


那種把自己的痛苦說給別人聽,來求得心理安慰。反反覆覆,念念叨叨,求同情?有的只是為了宣洩情感。

最後,沒人理解,甚至把她的行為當成一種表演。剛開始,獵奇心理,聽一下,有的流幾滴眼淚。後面,敷衍幾句。最後,就不耐煩,看個熱鬧都懶得看。


薦書三姐妹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說裡祥林嫂的家破人亡、走投無路、淪為乞丐、慘死雪地,悲劇命運來自於那個時代的族權、夫權、神權的三條繩索。這與自我固有的封建思想有關,也與當時社會大多數人的冷酷與無情有關。

在當今社會現實版中,如果有類式悲劇命運的人物,原因應該是:文化理性缺失、自我心理鎖閉、經濟生活困擾、遇事愛走極端等自我性格所致。


俗人老李


祥林嫂從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進入當世社會,指那些看上去可憐、順從、老實;見人就叨叨自己的困苦、傷痛、不幸;當人們對此表示同情並給予開解時,她或他卻並不意會、接受,依然固執地堅守著起初的自己;一次二次,一遍二遍......車轆轤話反反覆覆、來來回回......人們從初時的同情,到後來的麻木,再到對他們厭煩。

祥林嫂們,他們的身心的確受到過不尋常的傷害。時間和人們的同情、開解,並不能使他們癒合傷口。他們在傷疼中沉淪,每述說一次便是加深一次記憶。

他們把自己的不幸歸於命運。今世的苦難是前世的惡緣。這輩子已無法改變,要想下輩子不受苦,只有今生去“捐門檻”(贖罪),來生才有轉運的機會。

祥林嫂們身受重創,覺得幸福美好的生活與自己無關。他們深信,此生得默默承受著上輩子的罪孽。希望都系託在下輩子。他們,不做努力、不做改變,只是絮叨著自己的不幸。在別人同情時,他們也能獲得一絲溫暖。當別人開解時,他們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思想。當別人厭煩時,他們不去究其自己的根源,而是認為這就是他們命運的一部分。

祥林嫂們,自我,卻不自強;脆弱,卻很固執;可憐,卻又可厭。他們一定是不幸的。他們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比如:心理醫生。但前提是,他們要有強烈地擺脫痛苦和尋求幫助的願望。否則,誰也幫不了他們。


鬱離星


家庭不是由母親一人撐著的,需要父親的支持與兒女的幫扶,而不是過度寵溺孩子,不讓孩子插手,孩子沒有參與過家裡的任何事,沒有感情維繫,又怎麼會對家有感情。從小培養孩子學會體諒父母。父親的喪事,作為已經成年的兒女卻不為父親守夜,怎麼也說不過去。

抱怨是發洩感情的一種方式,但過度的埋怨會耗盡所有的感情。現實中不知有多少人不自覺地成了祥林嫂!

家裡的事只在家裡討論,莫要四處宣揚,多些體諒與包容,不要丟了對方的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