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告别天堂》到《景恒街》,我们都在不断离开最初的地方


从《告别天堂》到《景恒街》,我们都在不断离开最初的地方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九月》


在《景恒街》的后记里,笛安说:“有句话,我想告诉我的读者们:我没能成为当初以为自己必将成为的那种作家,真的很抱歉。”

《景恒街》里,关景恒最终也没有到达自己想到的地方,平静地过日子是他最终的归宿,好似笛安对自己的某种妥协,又或者顺其自然。

大学看笛安的处女作《告别天堂》时,一口气想要看下去的欲望特别强,就像高中的某个下午一口气看完小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样的感觉,也很像初中时对韩寒的《长安乱》的迷恋。

然而在读《景恒街》的过程中,中间有一部分觉得挺无聊的,白开水一样的生活和描述,跟自己看到的未免太像了吧。

我们都不太喜欢没有冲突,如死水般的生活。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在记忆里,除了名字很文艺,内容也很单调。

可是有时候走在路上,会不自觉地回味《景恒街》,关景恒看似是最不择手段的人,却又是那个执着到偏执地有所追求的人。如果不是他,粉叠这个新事物也许不会出现,也不会改变粉丝生态的一些东西。


从《告别天堂》到《景恒街》,我们都在不断离开最初的地方


是不是某种创造力,必然会带着破坏力?

如果说《告别天堂》是笛安对自己童年和故乡的告别,那《景恒街》大概是对暗潮涌动、欲望丛生的都市情感生活的一种总结。

我们一边跟自己的人生较劲,一边沉沦在都市情感中,等待那个拯救自己的人。看似成熟的人都说要自己拯救自己,可我们还总是对别人抱有希望。

《告别天堂》里有很多青春期的情愫,有种对自己曾经生长的地方致敬的感觉。还有小时候不自觉喜欢的东西,宋天杨最喜欢的电影是《霸王别姬》,最爱读的是《局外人》和海子的诗。

在《告别天堂》里,会出现这些人物喜好的文学作品,而《景恒街》一点也没有了,只是赤裸裸的现实和欲望。《告别天堂》里还有几分希望和温暖,《景恒街》里有很多无奈。

长大后,我们对什么都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象。

2018年,《景恒街》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距离2005年《告别天堂》面世,已经13年了,笛安的女儿也四岁了。

无论是人,还是文学作品,都将伴随着时光停留在它该存在的岁月。唯一能留下的,就是那些作品曾经安抚过的青春和情绪,那个叫做“共鸣”的东西,的确可以把人从琐碎和看不到尽头的生活里,抽离出去。

所以看到笛安说自己没有成为当初以为自己可以成为的作家而感到抱歉,有几分触动。那触动就是我觉得努力去做事情的人,都不该为自己感到抱歉。

可能是我特别不喜欢那种若有若无的被绑架的感觉吧。

但不能不否认的是,我们在前进中,必将要和初心有些偏差。然而这个崇尚活在当下的时代,又有几个人留有初心呢?

人生来,就是一边告别,一边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