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史——集鍼灸於大成名醫

本文不涉及任何醫療健康知識介紹,僅僅是敘述歷史事件,講述歷史人物。


中國醫學史——集針灸於大成名醫


兩百七十六年的大明朝可謂是我國王朝中的一個另類。在整個二百七十六年裡有一百二十年是沒有君主執政的,而工商業是迅速發展的,軍事更是強硬的,文化藝術趨向大眾,科學技術更是達到了君主制時代的巔峰。醫學的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總結自東漢張仲景以來各家學說之所長,從而彙總繼承創新。薛己、張景嶽的溫補,李中梓的脾腎,萬全的養生,趙獻可的命門學說,更有李時珍的集古今本草之大全。還有一位是集針灸學說大成影響至今的名醫——楊濟時。

楊濟時生卒年不詳,歷嘉靖,隆慶,萬曆,昌泰四朝。浙江衢州人,字繼洲。醫學世家,且皆任職太醫院御醫,因此他從小就耳讀目染岐黃之術,針藥之法。當時他的父親不希望楊濟時做醫生這個職業,考取功名做官是正途。與他同時期的李時珍也是如此,他們父親都是太醫院御醫,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進士及第入朝拜相。他們也都經歷數次科舉未果,從而繼承父業。世上少了兩個官員,卻多了兩位醫學史上的曠世名家。

楊濟時因得天因素家中藏有大量珍貴醫書,經過他多年的臨床實踐,發現針灸學的各類書籍敘述記載都不完整或者錯誤百出,於是決定自己編撰一部及古今大成的針灸學著作。終於在萬曆二十四年終於完成了宏偉著作《針灸大成》十卷。全書行文流暢,駢散兼行,易於上口,書中簡化了以前書籍中對針灸手法的命名與操作的繁瑣晦澀,並提出了“十二針法,”遍成歌訣更容易記憶。尤其強調辯證準確而“疾在腸胃,非藥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針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熱不能以達,是針灸藥者,醫家之不可缺一者也”。針、藥、灸的並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書中最後一卷收錄了最早的小兒按摩著作《小兒按摩經》。如今學習針灸手法穴位經絡的理論知識都是出自《針灸大成》


注:關於網上楊濟時的生卒年月出自《中醫人物辭典》《衢州志》。但根據針灸大家張縉教授及其弟子數年考據,皆無發現生卒年份。且明史也無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