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就能看「名醫」

□本報記者 李劍橋

□本報通訊員 蔣惠慶 高超

鄉鎮衛生院開始吃香了

大醫院“吃不下”,一床難求,群眾不滿意;鄉鎮衛生院“吃不飽”,就醫人少,醫務人員留不住。在無棣,這種局面正在改變,縣鄉醫療服務機構分工逐漸被理順。對老百姓來講,“繞過家門口跑到大城市大醫院看病的老習慣”也正在悄然轉變。

“化驗單我們看了,您的病情有所加重,需住院治療,可先在鎮上用藥,如有情況我們隨時聯繫。”7月6日,水灣鎮水灣村的肺心病患者徐老漢,坐在鎮衛生院遠程會診室內,通過電子屏幕得到無棣縣人民醫院吳寶健醫師診斷後,同意住院治療。

徐老漢對記者說:“看病不用跑縣城,太方便病號啦!”並對吳寶健大夫豎起大拇指,連連致謝。而他們眼裡的這位吳大夫,現任無棣縣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有著三十年的臨床經驗,是當地一位“名醫”。

“群眾就醫在我們鎮上就能看縣級專家,老百姓直接成為醫共體建設的受益者。我們鄉鎮衛生院也跟著越來越忙,越來越被人們認可了。”水灣鎮衛生院院長孫殿領高興地說。

2017年6月,濱州市縣域醫共體建設率先在無棣推行。該縣以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為牽頭單位,各基層醫療機構為成員單位的兩個“醫共體”啟動運行,每個醫共體建立遠程會診、檢驗、影像、心電、消毒供應、教育培訓六大中心,鄉鎮衛生院通過專網與各中心相連,檢查、診斷、醫學培訓等實現互聯互通。

醫共體內部實行人才柔性流動,在牽頭醫院設置不低於醫務人員總量5%的“流動送醫”崗位,每週二、四分別安排2至3名骨幹醫生到成員單位開展值診與帶教。同時,引導居民首診在基層,對於牽頭醫院收治的重症大病患者,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後再轉回基層衛生院,縣級專家繼續指導後續治療。

無棣縣醫共體建設還搭上了鄉鎮住院200元起付線以上全報銷制度的“便車”,吸引了更多百姓在鄉鎮衛生院看病。今年上半年,全縣鄉鎮衛生院就診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約29%。

闌尾炎手術只花200元

7月16日,在車王鎮中心衛生院,中醫科主任於素芬正在為患者霍德明做推拿。霍德明因肺心病常年去大醫院住院,去年半年就住了三次,一次花費三四千元,整個家庭因病致貧。近日,他來到鎮衛生院做中醫康復,十餘天后病情就有了好轉。“200元起付線以上全報銷政策,再配合扶貧補助,這些天的費用基本不用他們自己掏。”於素芬說。

“在家門口做手術,還是上級醫院的專家主刀。並且報銷比例高,可以達到90%以上,群眾當然願意來。”車王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李澤合以闌尾炎手術為例,算了一筆賬:在鎮衛生院接受縣級醫生做,1600元可包乾,患者只需付200元,個人節省1400元。在縣人民醫院手術,手術費約5700元,根據按病種付費制度,居民新農合報銷約3300元,自付費約為2400元。相比而言,在鄉鎮手術醫保資金支出減少1900元,患者可少花2200元,同時也節省了不少路費和食宿費。

除了解決“看病貴”的問題,無棣縣還在醫共體的基礎上細化服務流程。縣醫院門診部主任趙愛民說,每週二、週四,醫院門診部都會根據分院的需求安排相應的醫師到基層坐診。同時,投用縣、鄉鎮醫院可通用的“一卡通”,實現了縣域內病例檢查資料通用共享,也讓患者省去了轉院再掛號與重複檢查的周折。

無棣縣衛計局局長袁清水錶示,經過一年多的探索,無棣醫共體建設有效整合全縣醫療資源,形成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秩序,為百姓提供了高質量、連續性的醫療服務,提升了他們的就醫獲得感。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無人問津的惡性循環,在無棣縣逐步得到破解後,除了方便群眾就醫,另一顯著成效就是隨著基層醫院業務量的增加,醫生的醫療水平提升了,工作積極性提高了。

7月20日,記者來到車王鎮中心衛生院,發現掛號窗口前有不少患者。副院長李澤合說:“背靠‘大樹’,我們基層醫院再也不愁沒患者來看病了。”

李澤合所說的“大樹”,指的就是無棣縣人民醫院。從2017年6月起,鎮衛生院與之達成醫共體合作後,通過專家下沉、對口幫扶、共享資源,不僅把家門口的患者留住了,還吸引了周邊患者前來就醫。

基層醫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唯有強化基層服務能力,才能讓群眾在基層就診安心。無棣縣兩個醫共體內,由牽頭醫院選擇成員單位特色科室,以開展合作專科或聯合病房的形式成立“一對一”專科聯營12個,大幅提升了基層專科醫療水平。

“形成‘醫共體’發展後,鎮衛生院和縣人民醫院就是魚水關係,唇齒相依。我們根據每個鄉鎮醫院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發展合適的重點學科,比如有的發展外科,有的發展起了眼科。”無棣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孫福群說。

為滿足群眾需求,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無棣縣在兩個醫共體分別成立“8+1+1”(縣醫院醫生8名+成員醫院醫生1名+村醫1名)和“3+1+1”(縣中醫院醫生3名+成員醫院醫生1名+村醫1名)模式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

服務團隊負責為簽約居民落實免掛號費和優先預約專家就診、優先輔助檢查、優先安排住院,通過聯繫卡、微信群、簽約服務APP等方式,團隊內建立起了緊密聯繫。一年時間,服務團隊數量從起初的46個猛增至136個,全縣簽約居民達到16.2萬人。

“我們從全國名醫院請了20多個專家坐診,一個專家號一天能看大約30個病人,一個月下來就是600多個病人。這樣一來,僅專家團隊就留住了600多個病人不出縣。”袁清水局長細細盤算著,“這樣,免了群眾去北京等大城市掛號的麻煩,省了交通費、住宿費,也省了醫保。”

“醫改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幾個:讓群眾滿意,醫務人員不少收入,讓醫保不穿底。”袁清水說,在鄉鎮醫院性質、財政投入、人員編制、縣級醫院功能都不變的前提下,依託醫共體理事會,完善了縣、鄉、村三級一體化績效考核辦法。“醫共體是責任共同體,也是利益共同體。病人多了,醫生工作量大了,在績效上應有體現。”

與去年同期相比,無棣縣人民醫院的就診量約增長了13%,全縣各級醫院的醫務人員收入增長5%至22%。

“不但老百姓省了錢,醫保也省錢了。原來一些醫院是爭著花醫保,現在大多數醫院是爭著省醫保,因為結餘留用嘛。鄉鎮、縣級各醫院都積極增加就診量,減少外出就醫,減少醫保外流。”

“再者,為什麼我們要到天津腫瘤醫院去請大夫?因為我們的報銷平臺在醫共體,能夠看到無棣縣群眾到全國各地去看病的費用結算情況。”袁清水介紹,“我們發現,到天津腫瘤醫院看病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兩腺腫瘤方面,我們就追到那,把專家請到無棣來。群眾很歡迎,他們不用再跑天津了。”

如今,無棣縣大病康復期病人和慢性病更多地留在基層。截至目前,全縣居民醫保資金由2016年超支2000萬元變為2017年結餘1050萬元,使用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