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神似“八股文”?错觉?还是……

在B站有一位UP主,大家都尊敬得称他为老师,在他最新得一期视频当中提到了阅读理解这个恶习是来自于汉朝的“微言大义”的传统,因此董仲舒还写了本《春秋繁露》。谈及阅读理解笔者也有些话想谈一谈。

“阅读理解”神似“八股文”?错觉?还是……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体现了文学的胸怀以及思想的独立。而我们的阅读理解不仅没有摆脱过分解读的恶习,即“微言大义”的传统,更是将一段话赋予了一个标准的答案,至于这个标准答案是如何确定的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已一家之言就否定了其他的言论真的可取吗,这么做虽然便利了阅卷老师但似乎隐隐埋下了祸根。“八股文”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今标准答案似乎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完全背离了“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理解”神似“八股文”?错觉?还是……

每当开学前夕下雨,有一个段子就会在网上流传着——“1.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3.暗示了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4.揭露了凄惨的社会环境 5.为即将开始的悲惨故事埋伏笔 ……”这个段子博了诸君一笑,但细想来又何尝不是对阅读理解体系莫大的讽刺呢。

“阅读理解”神似“八股文”?错觉?还是……

很久之前也曾听闻过这么一个小道消息——试卷上标注了一句话,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用笔尾抵着下巴思索了片刻,在干净的空白处写下了‘作者并没有想表达什么,只是很随意的一句话。’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获得了十字大红棍。这个时候的年轻人总是叛逆的,不受规矩的,他感到十分的愤慨,他渴望证明自己,他最终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作者的本意就如同他所写一样。虽然结果只是学生精神上的胜利,并没有为他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但却埋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是异常的铁石心肠,也许明天发芽,也许百年之后,也许。。。

“阅读理解”神似“八股文”?错觉?还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