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一天,一些孩子來我們家玩,他們弄壞了我的食物粉碎機,他們的父母卻什麼也不說,只想逃避。又一天,我正在電話黃頁上查個電話號碼,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媽媽又來了。我想試著和他們坐下來安靜地說說話,但是孩子們總是跑進跑出。有的來向媽媽告狀,說他哥哥如何欺負他,拉著媽媽立刻去解決這糾紛;有的來向媽媽要吃的;有的看到了別的同伴有新玩具,也吵著要買。這時,媽媽實在坐不住了,跳起來衝著孩子,連聲喊著“不行、不行”,兩個小時能說千百次“不行”。然後在每個孩子的屁股上打了兩三下,當然只是碰碰孩子的紙尿片而已。孩子們暫時安靜下來了。過了一會兒,糟糕的情況還會照樣發生。

關於“打”孩子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我們一談到管教孩子,就想起“打”孩子來。當我提醒一些父母,必要時可以打孩子,他們的反應是:“有朝一日我發現他們做了特別出格的事,我會的。”可以看出,媽媽們對“打”孩子或多或少都會覺得於心不忍。

打孩子這種管教方式只能“熄滅一小部分火苗”,使孩子得到暫時的平靜,卻不能一勞永逸。這樣做改變不了孩子的內心,僅僅能暫時分散一下他們的注意力,使父母得到片刻安寧。

有位媽媽帶著孩子們來我家做客,進屋後她坐下來對孩子們說:“出去玩吧,媽媽要說會兒話,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再來找媽媽。”以後的兩個小時,我們相談甚歡,甚至忘了孩子們就在院子裡玩。孩子們也玩得很愉快,他們自行解決了一些衝突。有個小姑娘不小心碰到了石頭,頭上起了包,也沒有跑來告訴大人。孩子們沒有跑進跑出,雖然事先我們沒有告訴他們不準這樣那樣。

在我們家的這段時間,這位媽媽沒有打孩子,也沒有高聲責備孩子。談完話,媽媽起身去招呼孩子們回家,有一個孩子問:“媽媽,我們能跟蘇珊娜再玩一會兒嗎?”媽媽回答說:“今天不行,我們回家還有事兒。”孩子抬起胳膊,摟著媽媽說:“好吧,媽媽,我愛你!

這位年輕的媽媽對我說:“我的孩子們非常愛我,他們非常願意照我說的做。我們在一起非常愉快。”這個媽媽希望還能生更多的孩子,因為孩子們給她的生活帶來了無限快樂。

感謝上帝的恩典,這一刻我明白了《聖經》上說的:“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言》29:17)

順服的訓練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大多數父母對於訓練小孩子並不認同。大家都知道動物需要訓練,比如訓練老鼠的應激反應、訓練讓犬聽話。看到一隻訓練有素的導盲犬幫助盲人安全過馬路,我們可曾聯想到訓練我們的孩子,使他們更有秩序?看到一隻被訓練過的小犬可以不去碰擺在眼前美味的食物,我們可曾聯想到也能讓孩子不去亂摸亂碰?有過訓練的犬能做到停下、坐下、安靜、按要求叼取食物。我們自己也許不知如何訓練犬,總是認為自家的犬很笨。但是在養犬中心,即使十幾歲的笨犬也能訓練得很好。

如果狗不聽話,你就用腳踢它,狗就只會對主人尖叫,這是因為平時對狗缺乏訓練。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平時的口頭教導再多,也不如著手訓練他。

每個孩子都需要訓練,忽視訓練,就會給孩子帶來麻煩和困惑。很多父母只是用口頭的教導來代替對孩子的訓練,希望這樣就能規範孩子的行為。這是不對的!

“立正!”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新兵入伍,第一個要學的就是站姿,教官們會花很多時間訓練新兵聽從命令。“立正!”這是所有軍人聽到的第一句行動上的指令。當軍官發出命令時,士兵們必須注意力集中,忘記自己,一切行動聽指揮。“立正”的命令不解除,士兵們只能繼續保持站姿。“向左轉、向右轉、立正”,這些動作在戰場上毫無用處,只是用來訓練士兵們“服從”。

其實,軍隊中的這些訓練方式在家中都能找到。如果父母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讓孩子安靜並集中注意力,那麼一個家庭中四分之三的孩子教育問題就能解決了。“向後轉、齊步走”翻譯成家中的語言就是“離開客廳、上床睡覺”。在家中受過訓練的孩子,通常都會很快地聽從這些命令。

訓練不是管束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教養”就是訓練。它不是管束,不是學習知識,也不是誇獎。“教養”即訓練,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被忽略了。孩子更多的需要“聽話的訓練”,這是最起碼的訓練,不可或缺。

父母不能等到孩子出問題後才開始想到要訓練孩子,這其實只能叫管束,而訓練不是管束。管束是“事後糾偏”,僅是訓練的一部分,僅憑管束來規範孩子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但訓練可以在孩子的壞行為出現之前就規範孩子的想法。它是使孩子無論現在或將來都能順服父母的一種預備。

訓練孩子失敗,也就是教養孩子失敗。生活裡沒有“壞”孩子,只有父母對孩子沒有訓練或是訓練很糟糕。那些主意多、好動、討人厭的孩子都是因為缺乏訓練,要改變他們,對他們進行訓練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要注意,並不是僅憑訓練就能培養出敬虔的孩子。訓練可以培養出快樂和順服的孩子,通過訓練,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聽話。即使孩子長大後,經過訓練培養出的品格也會對他們日後的生活有益。

訓練孩子別亂碰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訓練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當我的孩子們開始爬的時候,我就開始訓練他們了。

你可以試試看,在小孩子手能接觸到的地方,放一個他能看到並能吸引他注意力的東西,父母站在離他大概兩米遠的距離說“不行”。孩子或許會停下來觀察那個東西,或許會直接撲上去拿。然後你再平靜地說:“不行,不要碰它。”因為孩子事先對“不行”很熟悉了,聽到後,會暫時停下來,不知所措地看看父母,然後會接著去拿。這時立即打一下孩子的小手,同時說“不行”。記住,這時你不是在管束他,你正在訓練他。輕輕打一下小手就足夠了,孩子會縮回小手,想想那個東西、他的願望、父母的指令及自己小小的疼痛之間的關係。這樣重複幾次,孩子就能學會聽話,即使大人不在場也能約束自己。

創造訓練環境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你是否被一雙好奇的小手抓過?一個不會走路的嬰兒因為好奇而想要抓住一些他認為有趣的東西,這並沒有錯。當這個孩子想抓扯你的眼鏡時,這就很麻煩了。你不能跟他說這樣的行為是不禮貌的,因為小孩子不懂這個。你是不是隻是簡單地阻止他的小手不碰到你的臉?其實,這時你就可以來訓練他,訓練孩子學會聽“不行”,使他聽到“不行”的指令後停止抓扯你眼鏡的動作。

父母可以製造出一個訓練的環境。用眼鏡做道具,把它放在孩子容易接觸到的地方,然後看著孩子。當孩子快要抓到眼鏡時,不要抱開他,只是用平時說話的語調平靜地說一聲“不行” 就行了(如果你的嗓門太低,不用抬高,不需要比平時嚴厲。記住,你正在建立與一個孩子交流的談話方式)。這時,如果孩子抓住了眼鏡,你再說一遍“不行”。同時用一件光滑的東西輕輕地打一下孩子的小手,讓他感到有些疼痛,但不至於會哭出聲。這時孩子會縮回小手,並且想想抓眼鏡和手疼之間的關係。當然,孩子也許還會再去抓眼鏡,但是抓眼鏡會手疼,手疼以後父母會輕聲說“不行”。一次、兩次或更多次嘗試後,孩子會放棄抓眼鏡這個遊戲。通過這一過程,孩子會在疼痛和“不行”之間找到聯繫。很快地,當你的話語一出,孩子就能聽懂你在說什麼。

有很多事情,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他,比如,你可以不讓嬰兒用奶瓶打媽媽,不讓他抓媽媽的頭髮、揪爸爸的鬍子等等。你說“不行”的時候,嬰兒就正在接受順服的訓練。難道你想等到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再去和他較勁、嘮嘮叨叨地讓他聽你的話、威脅他或把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難道父母們不認為從小就開始訓練孩子更有效嗎?毫無疑問,孩子年齡越小,訓練越有效。

當然,我知道養育一個嬰兒是很辛苦的,母親們也希望孩子順服、聽話,自己能有一個安靜的休息的時間。

咬乳頭的嬰兒

當嬰兒咬媽媽乳頭的時候,媽媽會感覺很疼。我的妻子在被孩子咬的時候,她就會輕輕地拉拉小寶貝的頭髮(當然沒有頭髮的小寶貝不適用)。這時,小寶貝不是在受懲罰,是在接受感覺互換的訓練。嬰兒學會不再咬手指或舌頭是在他感覺咬疼自己的時候,他並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咬,只是大腦儲存了疼痛的信息。在咬疼了自己兩三次後,疼痛和每次的咬聯繫起來,他覺得這樣做不舒服,從此孩子就不再咬小手指和舌頭了。這不是對孩子的管束,而是訓練孩子順服。

抓碗的嬰兒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媽媽一隻手拿著裝滿食物的飯碗,一隻手抱著孩子喂他吃飯,為了不讓孩子抓到飯碗,媽媽就會把碗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這正是訓練孩子的時候——把碗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當孩子要去抓飯碗時,媽媽說“不行”,同時打一下孩子的小手,孩子就會縮回小手,警覺一下,然後再去抓,媽媽再平和地重複說一聲“不行”,再打一下小手。這樣重複幾次,孩子就不會再去抓飯碗,可以讓他好好吃飯了。

重複打手並同時說“不行”、“不行”,能用來訓練嬰孩正確的的行為。要記住,打嬰孩的小手並不是在讓他受懲罰,而是讓他在接受感覺互換。對嬰孩來說,打手是訓練順服的一種強化。

我叫你的時候馬上過來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有位爸爸告訴我他訓練孩子的經歷。這位爸爸知道什麼樣的玩具能夠吸引10個月大的孩子。爸爸把孩子和玩具安置在一個房間,自己進了另一個房間開始叫孩子的名字,如果孩子不到爸爸的房間來,爸爸就走到孩子的房間,對孩子說,爸爸叫你的時候你要馬上到爸爸的房間來,說完後,帶著孩子示範了一遍。

爸爸讓孩子接著在房間玩玩具,自己走到另一個房間。過一會,爸爸開始叫孩子,如果孩子又沒反應,爸爸再去對孩子說一遍,並帶著孩子再示範一遍。當然父母必須確信孩子能明白他們的話。爸爸再一次回到自己房間叫孩子,如果這次孩子還沒有反應,爸爸就會用棍子打孩子屁股一兩下,這樣反覆幾次,直到孩子真正明白了爸爸對他的召喚。這樣做可以確保孩子長大離開家前,父母召喚他們時,他們可以拋下手頭的事情來到你身邊。只要父母堅持訓練,孩子就會更加順服。這樣的訓練需要父母有極大的耐心。記住,打孩子屁股既不是懲罰也不會很疼,僅僅聽上去有些沉重。

小也可以訓練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一個新生不久的嬰兒就可以開始訓練。父母如果等到孩子能夠有分辨力,或能聽懂各種解釋後再開始訓練,就會發現孩子在學會繫鞋帶之前已經很難管了。

當媽媽把嬰兒抱到小床上,孩子不睡並哭鬧掙扎著,這時“戰爭”就開始了。有時候媽媽會心軟,再抱抱孩子。有時候會任由其哭鬧,心中計算孩子的哭鬧時間。哭是嬰兒表達生理需要的唯一辦法,但是不能允許孩子用哭來要挾大人。如果任其下去,就會助長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

爬樓梯中訓練順服

優秀孩子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我的女兒撒拉很早就學走路了,她非常喜歡爬樓梯。在她5個月大的時候,就因為不懂順服而開始接受訓練了。為了孩子的安全(同時也為了我們做父母內心的平安),我們開始教她爬樓梯。我們預備了一根小棍子,在我們說“不行”她還要繼續的時候,我們就會用小棍子打她的腿。棍子大約12英寸長,直徑有8英寸,是柳木製的。

撒拉對爬樓梯很投入,經常忘記我們手中的棍子,在她那樣的小小年紀,大腦中還無法把疼痛和“不行”很好地聯繫起來。我就把小棍子放在她的腳下,用來提醒她,使她在抬腳邁上樓梯的第一步,就看見那根棍子。後來我們拿走了那根小木棍,她再也沒有不經允許就去爬樓梯了。她已經開始思考小木棍、疼痛、爬樓梯、父母發出的指令之間的聯繫,我也用這種方法向他表達了我的意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