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護士愛人發生猝死,年輕人猝死,我們到底怎麼防?

很難過,在今天舉國默哀的日子,又傳來噩耗,一個一線防疫護士愛人昨日突發猝死,而該護士正在隔離期,沒能見到最後一面。

對此事本身不想多說,因為這段時間我們有太多的淚水、艱辛。今天帶著疲憊、交瘁的心情再次向大家呼籲,猝死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請重視健康、重視自己。

一、關注猝死人群特點

在歐美國家猝死的年發生率為0.1%~0.2%。按總人口數計算,也是人數眾多了,我國每年發生猝死的人數在130~260萬,每分鐘有6人發生猝死,而且猝死大部分在院外,生還率極低,全球範圍內猝死生還率平均不足1%。

儘管,我們總聽到年輕人猝死的消息,但實際上老年人才是主流,年輕人猝死因為少見,所以獲得了更多的關注。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猝死風險快速升高,老年人心臟性猝死風險是青年人的數百倍。在性別上,男性的風險明顯高於青年女性,但進入老年後性別差異就不再顯著。

二、為什麼會發生猝死

Framingham長達26年的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猝死中有75%為心臟性猝死。絕大多數為心律失常性猝死,大約佔到88%,其餘為其他心臟疾病所致。

研究發現,年輕人猝死往往與遺傳、離子通道病、心肌病等有關,澳大利亞科學家Richard D. Bagnall教授一項研究認為年輕人發生猝死,最常見病因是冠狀動脈疾病(佔24%)、遺傳性心肌病(佔16%)。

以下為可能發生猝死的因素:

1、年齡:猝死與年齡關係明顯,成人猝死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研究表明,≥35歲的成人猝死發生率是<30歲人群的100倍。

2、自主神經功能:自主神經包括交感、副交感神經,如果紊亂可能發生猝死。

每天:上午6~12點交感神經興奮性最強,室顫導致的猝死發生率較高,晨起心室不應期縮短,室速高發,除顫也不易成功;

每月:有研究顯示第一週的週六到週一猝死發生率最高;

每年:

冬季猝死發生率高,12月~2月的死亡率最高,冬季室速發生率也較高,可能與日照缺乏有關。

3、生活方式:10年以上吸菸人群猝死風險增加3倍,肥胖、劇烈活動均可增加猝死風險。

四、預警

很遺憾當今醫學對猝死的認識還很不足,對於猝死高危者的預警能力更是有限。

但是,通過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部分患者在出現猝死前會得到一些“警報”,就是我們所說的預警症狀。2016年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項研究顯示,心臟性猝死的患者中有51%在猝死發生前4周內出現過預警症狀,但沒有人重視。預警症狀最常在猝死前1-24小時開始出現,有高達93%的患者會在猝死前24小時內重複出現預警症狀。

當前,網絡上很多流傳的預警症狀並沒有太多科學依據,查找相關資料可以作為猝死預警的症狀僅有以下幾種:

胸痛:胸痛是最常見的預警症狀,佔所有預警症狀的46.3%,如果近期頻繁出現胸痛,特別是休息中胸痛,應警惕,及時到醫院就診。

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大約佔預警症狀的18.1%,如果近期出現毫無原因的呼吸困難,特別是無咳嗽、咳痰,應警惕,並給與重視。

心悸或暈厥:約佔預警症狀的5.6%,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

男女有別:預警症狀在男女間存在差異,男性胸痛最多(54%),而女性呼吸困難更常見(31%)。

五、猝死一定要心肺復甦

心臟驟停後前幾分鐘內除顫以及高質量的心肺復甦可以使生存率達到50%至70%。但現實中往往人們缺乏心肺復甦知識,或者不能正確進行心肺復甦而延誤了搶救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