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主任回应责骂护士:“乱传,只是提醒小心”,为何这太过官腔?


邓主任回应责骂护士:“乱传,只是提醒小心”,为何这太过官腔?

邓主任曾接受媒体采访画面


“护士被黑人撕咬殴打事件”持续发酵。本来,事件的脉络应该是基于“护士”(受害者)和“黑人”(男,47岁,尼日利亚籍)之间。但是,因“邓主任”的“插足”,却平行的衍生出“邓主任”和“护士们”(受害者同事)的一场智斗戏。


就事论事,事件发生后,因舆论场的风向突变,给人一种考试复习“抓错重点”的感觉。可事实上,从目前舆论的脉络来看,声讨“洋刁民”的气势并没有减弱,围猎“邓主任”的情绪也在持续进行。说实话:“两手抓,两手都还挺硬的”。


可让人感到失望的是,无论是“院方”的回应,还是“邓主任”的回应,都是在极力的回避“是否责骂的问题”,而对于被撕咬殴打的护士,貌似只是边缘性的提及。“院方”的回应中,特意的强调有人故意“挑事”,但是,具体怎么挑的,谁挑的,并没有说明。


至于“邓主任”的回应,就更加模糊。前面说“怎么会骂他(她)们,乱传的”,后面又补充说:“不会说没说,只是提醒大家小心”。坦白讲,到底说没说,依然是云遮雾罩。另外,作为受伤的护士,以及她的同事们,至今没有发声,这就让“院方”的回应和“邓主任”的回应显得不够饱满。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院方”,还是“邓主任”,细品回应的逻辑,都是极其“官腔化”的,所以,本质上是不真诚的。要知道,并不是清白就意味着理直气壮,而是要把清白的事实,讲清楚,说明白后,才能理直气壮。要不然,所谓的“回应”就会成为“车祸现场”。


所以,回到“护士被黑人撕咬殴打事件”上,“邓主任责骂护士”只是其中的衍生部分。因为,从声讨“洋刁民”到围猎“邓主任”,这根本不只是护士被黑人撕咬殴打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人们不想再谄媚“洋大爷”和“官大爷”,而这背后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


媒体在采访过程中,平衡性掌握得很不好。话筒最先递给“院方”,接下来是“邓主任”,至于“护士”(受害者)及“护士们”(受害者同事),并没有采访到。至于“黑人”(男,47岁,尼日利亚籍)方面,给不给他话筒已经意义不大,因为就他的恶行来讲,赶紧滚回去为好。


事实上,最先应该拿到话筒的是“护士们”(受害者同事)。可惜的是,就国内机构公开发声来看,总是忽略最基层的声音。可事实上,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可能最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因为,他(她)们更接近事件的现场。


不过,有时候媒体可能也难以决定递话筒的顺序,所以,导致“清白”也会被越描越黑。当然,这其实也不只是“邓主任”的问题。事实上,在处理公共话语危机上,绝大多数机构,都自作聪明,把公众当傻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说到底,“邓主任”之所以会被舆论围猎,是因为她根本不相信公众。因为,就“提醒护士们小心发朋友圈”而言,就意味着她认为和公众对话是危险的,所以,“隐藏信息,公布的信息越少越好”,就成为她指导工作的基本信念。


可事实上,舆论本身并非铁板一块,有从众性的跟随,就有理性的思考。如果从一开始就认为公众都是“乌合之众”,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公众的“侮辱”。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清白不被玷污,起码的态度上,是要相信公众的鉴别力。


就以“护士被黑人撕咬殴打事件”来讲,相信再怎么判断力低的人,也不会颠倒是非,更不会把责任往院方和护士身上推。所以,“邓主任”让“护士们”(受害者同事)小心谨慎,确实有些太过“领导思维”。甚至,从习惯上来讲,可能这也是彰显她存在感的“话语体系”。


另外,“邓主任”是医学界的栋梁之才,有功之人,但也不应该抵消她可能犯过的错误,这是两码事。所以,有人强调“邓主任”医术高明,并且在领域内有杰出贡献,就认为不应该过度解读“邓主任责骂护士”的问题,这种逻辑其实很流氓。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偷懒的。这也导致,当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突然成为“强奸犯”的时候,人们就会惊诧不已。所以,在评价体系上,一定要进行分层,私德归私德,公德归公德,有错误就要承认,而非互相抵消,彼此勾兑。


就比如,撕咬殴打护士的“黑人”(男,47岁,尼日利亚籍),如果“私德和公德”可以勾兑,那么是不是他给国内市场增加的经济活跃度,就要抵消他的可恶行为。想必,大多数人是不会同意的。甚至,如果是这样,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变得瞬间面目全非。


不得不承认,“邓主任责骂护士事件”,最好的澄清期已经过去。因为,此刻“护士们”(受害者同事)站出来“回应”(邓主任是被冤枉的),就算讲的是实话,估计也不会有人信。具体的原因,这跟“屁股决定脑袋”逻辑有关,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说,因为,这在国内很普遍。


而作为“邓主任”而言,即便没有公开向“护士们”(受害者同事)表示抱歉,起码也要私底下给出态度。只有如此,她才能更像一个平易近人的领导,而非是在“突发事件”中,给下属打“预防针”的人。至于,她到底是“责骂还是提醒”。只有她自己和“护士们”(受害者同事)最清楚。


然而,回到“护士被黑人撕咬殴打事件”,“邓主任”的浪打浪,终究是外延的冷餐,而对于接下来处理“黑人”(男,47岁,尼日利亚籍)的问题,才是公众更关注的“焦点”。因为,多年来,“洋刁民”的蛮横已经成为公害,必须要给他(她)们一些颜色瞧一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