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上世紀末偏僻的山村還保留有原始的狩獵習俗,你見過嗎?

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人類只能通過狩獵野生動物和採集野生果實維持生活。勞動方式靠簡單的組合協作,為謀取生活資源必須共同勞動,從而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這種分配當時主要是體現在對狩獵的成果上,即共同參與狩獵行動,公平地分配獵物。

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逐步脫離狩獵和採集的勞動方式,邁向農耕生活,發展到如今,已是科技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時代。至於人類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已不見蹤影,也只能在熒幕上或考古的資料裡見識見識。

但你想不到的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習俗,竟然還在一些偏僻的山村保留著,那就是上山狩獵的禁忌規矩和成果分配製度。


想不到,上世紀末偏僻的山村還保留有原始的狩獵習俗,你見過嗎?

上世紀六十年代狩獵工具。左:鳥銃;右上:吹號海螺。



一、狩獵的規矩禁忌

01、拜請"師傅"

"師傅"一詞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指代。總的來說就是主管狩獵事務的"山神"。福建閩西北一帶管山神叫"師傅",拜請的一般是當地的"土地公";川東土家族獵人拜請的是"梅山菩薩";而云南傈傈族信奉的是女獵神"花玆瑪"。

在狩獵人的心目中,"師傅"很關鍵,在狩獵行動前,事先要拜請通辭,就是報告,主要是表達希望"師傅"保佑順利獵獲和獵人安全的意願。拜請很簡單,獵隊中有一人代表就行了,點上香,通辭後,叩拜三次。如果規模大,就要一人領頭集體拜請,然後就信心十足地上山圍獵了。如果狩獵收穫是野獸之類的動物,說明是山神保護有力,就要拜祭,表示報答。祭拜報答簡單一點的,只要把獵物擺在"師傅"面前展示一下,叫做"獻生",表明不敢隱匿的意思。而後宰殺,在分配獵物之前,把頭和尾巴(表示整隻獵物)擺在供桌上,還是一人代表跪拜通辭,心裡默唸一些感謝之類的話,叩拜三次即可;複雜一點的還要添加酒、果品之類。斟上酒,點上香,由打中首槍的獵手持槍,另一獵人吹號(一種螺號),吹三聲長號,獵手鳴一槍,如此三次即成。

"拜請師傅"據說是很古很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因為帶有迷信色彩,給人一種神秘感,所以沒有人敢去或願意破俗,可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作用。

想不到,上世紀末偏僻的山村還保留有原始的狩獵習俗,你見過嗎?

拜請山神



02、各種禁忌

在狩獵過程中,有各種的禁忌。雲南獨龍族狩獵時規定不能用槍、火藥之類,說是山神不允許,獵具用的是弩弓、竹籤和扣索。川東土家族人出獵之日,獵人不吃五香飯菜,獵狗不喂腥味食品。路上不能說"走火"、"放空"、"跑了"之類不吉利的話。打獵時若彈無虛發,槍槍命中,到第9槍後就不打了,因為槍運太紅,再打就是"反獵",是不吉之兆。福建有些地方不允許婦女上山,說是婦女上山會帶來晦氣,出獵之日,不吃肉類食物。許多地方還有三不打:一不打猴子,打猴是反祖;二不打狗,打狗是敗獵;三不打黑,天黑時不放槍,怕有誤傷。

在農村,不僅狩獵有禁忌,其它生產勞動過程中也都有許多禁忌,比如上山砍柴或伐木,不能提吃肉或關於血之類字眼;出行早晨不能聽到有關死或沒了之類語言,否則就取消行程。

想不到,上世紀末偏僻的山村還保留有原始的狩獵習俗,你見過嗎?

左、中:公野豬;右:母野豬



二、 成果分配製度

1、 公平分配

博客賬號美稱為"時尚美妝種草醬"寫的《原始社會的狩獵分配製度,你知道多少?》的文章,用專業的見解,細緻分析甲骨文"鳥獸希革、鳥獸毛毯、鳥獸毹毛"的演變過程與含義,得出的結論是:

①"鳥獸希革"表明的意思是:在從事公家共同參與時,公平地分配獵物。

②"鳥獸毛毯"表明的意思是:在從事狩獵活動時,獵物的皮毛歸最有功者所有。

③"鳥獸毹毛"表明的意思是:剝皮之後的獸頭歸捕獲者所有。

最後指出,以上三條狩獵的分配製度,現在依然保存在雲貴川等地一些較偏僻的山區的少數民族中。

該作者的所分析的狩獵成果分配製度事實是存在的。比如土家族獵人打死野獸的獵手獲得獸頭,此乃對英勇獵人的最高獎賞。其餘的肉則按參加趕仗人數的多少,分成若干份,一一穿上棕葉作提索,放在竹筐內蓋好,不見肉的好壞。分肉時將竹筐轉上幾圈,每人提住根索子,拉出來不論好壞,大家都無意見,高興而歸。這就是"鳥獸希革"表明的意思:在從事公家共同參與時,公平地分配獵物。


在川東北的城口縣,野獸被擊倒謂之"倒山",打中野獸的"倒山人"當然要"優待"。獸肉一律平分,而倒山人還要另得獸皮,獸皮在這裡的獵人眼中非同一般,既能證明自己技藝高超,又有紀念意義。如果打死熊及虎豹之類的大猛獸,倒山人除按股分取獵物和獲得獸皮外,還要外加數斤子眼肉",即槍彈穿透處的肉。若所獵之物較小,同路之人又多,則大家共同美餐一頓,就不再分了。這就是"鳥獸毛毯"表明的意思:在從事狩獵活動時,獵物的皮毛歸最有功所有。

在雲南的獨龍族和傈傈族,捕獲獵物的分配也是平均分配,而且也唯一不同的是"獸首"歸獵殺者所有並懸掛其家門前作為銘功標記。這就是古代的"鳥獸毹毛"表明的意思:剝皮之後的獸頭歸捕獲者所有。



02、見者有份

見者有份,是我本人親歷過的一次也是這輩子唯一的一次事。那是在1966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我隨父親上山砍柴,回來路上的叉路口,碰上七八位鄉親,其中有一位是我遠房堂哥。前面有倆抬著一頭帶有血跡的野豬,後面幾個人各扛一把鳥銃,還跟著幾隻獵狗。父親對我說,今晚有野豬肉吃了。你可能不知道,在上一世紀物質匱乏的六十年代,能吃上野豬肉,比現在有人宴請吃大餐還興奮。但我心想:一貫省吃儉用的父親怎能捨得花錢買野豬肉?父親可能看出我的一臉疑惑,隨即安慰說:放心吧,保證今晚能吃上。今天幸運碰到打獵隊獵到野豬,他們一定會分給我們一點。這叫

"見者有份",是祖宗留下的習俗。果然旁晚時分,我那位堂哥主動送上約有一斤左右的野豬肉。

除了我家鄉還保留有"見者有份"的習俗外,據考證,凡是較偏僻的山村,只要有狩獵行動,都遵守著"見者有份"規矩。不止上述提到川東的土家族,雲南的獨龍族、傈傈族如此,廣西各族狩獵多有"見者有份"的習俗。瑤族、毛南族、仫佬族獵人不論出力大小,凡碰上的人都可分得一份。獵得獵物,眾人可以品嚐。誰家獵肉煮好後,遇上的人都可以吃幾塊。民間認為這是"吃口",越吃越有,今後容易獵得。如果分配後將獵肉出賣而食不進口,就很難再打到野獸了。所以"見者有份"所分得的獵肉,是萬萬不能拿出去賣的。


上述原始狩獵習俗在我的家鄉現在見不到了,主要是居住偏遠山村的村民都搬到城鎮去了,老一輩的獵手多已逝世,年輕人又吃不了苦,並且國家管控槍支,嚴禁狩獵,沒有人願意去觸犯法律。據說雲南尚有極少偏遠山村少數民族,比如獨龍族、傈傈族還保留一年一度的狩獵習俗,但也只是作為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展示活動而已,遠非真正意義上的狩獵生活了。


想不到,上世紀末偏僻的山村還保留有原始的狩獵習俗,你見過嗎?

雲南傈傈族射獵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