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每个人有自己的记忆,从能够记事起,记忆就伴随了每个人的一生。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同样有专属于它的记忆,只是相较于个体而言,这种记忆无疑更为悠久绵长,自然也更为零碎,如同散落的珍珠一样,留存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等待有心人去采撷。《龙门记忆》便是这样一本关于龙门的历史记忆的佳作。

《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此处所说的龙门,不是洛阳龙门,而是广东省中部的龙门县。龙门东南与河源市东源县、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增城区、从化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龙门河从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550米,以“中国温泉之乡”而著称,并非籍籍无名。不过,由于前后隶属关系的变更,龙门还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她的前世今生,知其然者为数不多,知其所以然者尤少。龙门县政府公务员梁丽通、《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很是下了一番工夫,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撰写了《龙门记忆》这本书,作为龙门设县520周年的献礼,这是很有眼光和见地的。

《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通读全书,我觉得这本书有三点尤其值得称道:

把对龙门实实在在的热爱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字

第一,这是一本颇有温度、记住乡愁的书。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便是编撰者对龙门的热爱。520年,对于一个县来说,历史不算悠久,但是,作者抓住龙门设县520年的契机,深度挖掘龙门的历史文化,实地走访、爬梳文献、钩沉历史,填补了龙门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让人感动的是,这不是一部应付式的敷衍之作,而是把对龙门实实在在的热爱,转化为一个个有温度的文字。正如该书作者所说:“我们希冀,每一个龙门人都能树立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觉,通过翻阅此书,了解龙门的历史文化底蕴,加深对龙门的情感皈依,从而自觉地为龙门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希冀每一个走进龙门的海内外游客,能通过此书,加深对龙门的了解和热爱。”为了《龙门记忆》的如期顺利面世,编撰者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走遍了龙门的山山水水;同时,他们也翻阅了与龙门有关的所有史志资料。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摘录出有用的材料,既需要耐心,又要有一定的文献功力,对于一个非专业的研究者来说,如果没有对乡邦文化的热爱,是很难耐得住坐这个冷板凳的寂寞的。正是因为编撰者对龙门这块土地爱得深沉,所以笔下的文字充满了感情、带有温度。

《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龙门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这是一本很接地气、雅俗共赏的书。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浓郁的学究气不同,《龙门记忆》是鲜活的、接地气的,是雅俗共赏的。其中的文字与插图相得益彰,如同一位导游,带领读者走进龙门的山山水水,了解龙门的风土人情,探究龙门的人文底蕴。可以说,不论是谁,只要你想了解龙门的历史文化,《龙门记忆》目前是上上之选。一翻开书,你就会知道,龙门520年的沧桑变迁,原来龙门与广州、增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就会知道,龙门曾经不光代有才人,文化巨匠陈白沙、湛若水、屈大均等与龙门也渊源很深,而县境之内的廖氏家族、谭氏家族、刘氏家族、李氏家族更是龙门绵延久远的文化世家;你就会知道,龙门淳朴的风土人情,四时民俗,民间信仰,“崇文尚义”“崇文尚武”的文化基因;你就会知道,龙门的山水美景,七星岗、西林河、龙岩山,还有龙门特有的珍馐美味:西溪竹笋、龙门草菇、三黄胡须鸡、密溪云雾茶……《龙门记忆》展示了龙门独特文化基因。

《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龙门地处广府文化圈、客家文化圈结合部,两种民系文化特征兼而有之

第三,这是一本可以见证岭南地域文化之包容性特色的书。龙门地处广府文化圈、客家文化圈结合部,两种民系文化特征兼而有之。龙门著名的世家大族刘氏家族是永汉大族,有“七刘八村”之誉。值得注意的是,刘氏家族的先祖刘仲明本是江西人,受朝廷委派在惠州做官,罢官后定居在龙门马图岗,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后代人才辈出。其中,十一世孙刘瓛颇受陈白沙的器重,陈白沙不仅为刘瓛撰写了《增城刘氏祠堂记》,还写诗以赠。龙门廖氏家族的先祖也是江西人,同样是因为入岭为官,然后定居在龙门,廖氏家族留下的功武村五宅古堡有“华南第一古堡”之称。谭氏家族的始祖谭瑞奇是因贬官而落户龙门,而蓼溪李氏家族则是南宋时主动由珠玑巷迁徙而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进入龙门,先后都被这块土地善待接纳。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人才纷纷外流到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被形象地称为“孔雀东南飞”;如果我们回首来路,就不难发现,这种情形事实上在岭南大地悄无声息地延续几千年之久了,而这与岭南文化古已有之的包容性密不可分。

文章作者: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琼

文章转自《惠州日报》

温馨提示:《龙门记忆》在龙门县新华书店和龙门县日行一善爱心商店均有销售

《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龙门记忆》一本龙门历史记忆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