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經 . 西山經 (14 -- 天帝之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 zōng ]

[ zhān ] ,下多菅[jiān]蕙[ huì](【註釋】① 棕:〔~櫚[lǘ]〕常綠喬木,莖直立不分枝,葉大,木材可制器具,通稱“棕樹”。 ② 枬:古同“栴[zhān]” :“檀[ tán ] ~靄[ǎi]靄,龍麝[ shè ]勳[ xūn ]勳。”(注:楠木古時候叫做柟[ nán ]木、枬木。《博物要覽》記載了楠木種類、特徵)③ 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山坡草地。很堅韌,可做炊帚、刷子等。杆、葉可作造紙原料 :草~人命。 ④ 蕙:蕙草,是一種香草,屬於蘭草之類。 【翻譯】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叫做天帝的山,(山上)有很多棕樹和楠[ nán ]木樹,山下有很多茅草和蕙草。)。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 gǔ ](【註釋】① 席:1. 用草或葦子編成的成片的東西,古人用以坐、臥,現通常用來鋪床或炕等 :~子。草~。葦~。竹~。涼~。~地而坐。~卷(juǎn)。2. 座位 :~位。~次。出~。列~。3. 酒筵[yán],成桌的飯菜 :筵~。宴~。酒~。4. 特指議會中當選的人數 :四~。5. 職位 :主~。西~(塾[shú]師)。6. 量詞 :一~酒。7. 姓。② 蠱:1. 傳說中的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專用來害人 :~惑。2. 人腹中的寄生蟲。3. 毒害人之物 :~毒。【翻譯】(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樣子像狗,名字叫做溪邊,坐臥在溪邊獸皮上的人不會沾染毒物。)
。有鳥焉,其狀如鶉[chún],黑文而赤翁,名曰櫟[lì],食之已痔[ zhì ](【註釋】① 赤翁:紅色的鳥頸毛。【翻譯】(山中)有(一種)禽鳥,它的樣子像鵪鶉鳥,長著黑色的花紋紅色的頸毛,名字叫做櫟,(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癒痔瘡。)。有草焉,其狀如共葵,共其臭如蘼[ mí ][ wú ],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yǐng](【註釋】①共葵:葵菜 又名冬葵,民間稱冬莧[xiàn]菜或滑菜。② 蘼蕪: 蘼蕪是川芎[xiōng]的苗,葉有香。一種香草。蘼蕪這種植物,又名蘄[qí]茝[chǎi],薇[ wēi ] 蕪,江蘺[ lí ],據辭書解釋,苗似芎藭[ qióng ],葉似當歸,香氣似白芷[zhǐ ],是一種香草。婦女去山上採擷[ xié ]蘼蕪的鮮葉,回來以後,於陰涼處風乾,葉子風乾可以做香料,亦可以作為香囊的填充物。古人相信靡蕪可使婦人多子,然而在古詩詞中蘼蕪一詞多與夫妻分離或閨怨有關。③ 癭:一種人體局部細胞增生的疾病,一般形成囊狀性的贅[ zhuì ]生物,形狀、大小下一,多肉質。這裡指脖頸部所生肉瘤[ liú ]。 【翻譯】(山中)有(一種)草,它的形狀像葵菜,散發出和蘼蕪一樣的氣味,名字叫做杜衡,(給馬插戴上它)可以使馬跑得很快,(人)吃了它可以治癒脖子上的贅瘤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