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自清代梁巘提出的“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的觀點後,書法學界基本贊同這樣的觀點。

當然這個觀點不是梁巘創造的,早在明代的董其昌就提出“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

唐尚法和元、明尚態比較好理解,“法”就是法度、規矩,“態”指的是字形姿態,結構體態。

而晉尚韻與宋尚意就比較難理解了,這兩者意思非常相近,不好辨別,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呢?

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晉尚韻——王羲之

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晉尚韻——王獻之

一、“韻”與“意”的含義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韻”與“意”的基本含義。

1、何為“韻”?

“韻”字左邊是音,右邊是勻,就是說音調勻稱的、好聽的音樂。“韻”是一個與音樂有關的詞彙,固有“韻律”一詞。

“韻”的本意是指那些讓人聽起來非常舒服、愜意、動聽的音樂,也是和諧的節奏美。延伸到書畫領域就有“氣韻”、“雅韻”、“遠韻”、“韻味”一說。都是指外界物質給人帶來的美感。

但請注意,“韻”給人帶來的美感是有特指的,那種悲傷、大氣、雄渾的美感不屬於“韻”的範疇。

所以“韻”常常和婉轉、研媚、流暢 、瀟灑、飄逸、悠揚、細膩等詞聯繫在一起,形成讓人非常舒服、愜意、愉悅的美感。

2、何為“意”?

漢代董仲舒有言:“心之所之謂意”,一語道破“意”的本質。

“意”有個心字底,故其本意與“心”有關,即內心想說的話,內心表達的想法。

當內心想表達情緒狀態時,就有情意、愛意一說。

當內心想表達理想和願望時,就有意志一說。

當內心想表達道理時,就有道意、意思一說。

當內心想表達外界事物的給人帶來美感時,就有意味、意象、意境一說,傳遞一種深邃的思想境界。

······

總之,“意”的含義非常廣。

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宋尚意——蘇軾

二、“韻”與“意”的異同

看了上面“韻”與“意”的含義,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對兩者的區別有沒有感覺,沒有也不要緊,下面我們仔細剖析其中的細微差別。

1、不同之處:

(1)詞性區別:

“韻”相當於名詞,他表達人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感受,一種美感。

“意”相當於動詞,是人的一個表達動作,有正在表達的意思。至於表達什麼,取決於人當時的內心活動。

由於詞性的差別,固有“意韻”一詞,意即表達愉悅的美感。(理解這點很重要)

(2)表達程度區別:

“韻”有明確的美感取向,表達 一種舒服、愜意、愉悅的美感,是確切的。

“意”很模糊,含義很廣,不確切,在不同的情況下,表達內容都不一樣。

2、相同之處:

當“意”在某種情況下,表達的內容有可能與“韻”相同,這個時候“韻”與“意”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如:當看到一副畫時,畫中的美女飄飄欲仙,面容姣好,誰不會產生愉悅的心情,然後仔細觀察女子的神態,發現她似乎在傳遞什麼意思,讓人回味無窮,意韻深遠,或者意境深遠,韻味十足等。這裡的“意”與“韻”意思相近,都是讓人產生愉悅的審美感受。

也就是說,“意”的含義更廣。

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宋尚意——蘇軾

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宋朝時期的書法有些不同,不知道細心的網友有沒有看出來。

1、風格不同

(1)魏晉風格單一,取向研媚流美。

魏晉時期書家很多,但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不多,有王羲之、王獻之、王珣、陸機、索靖、鍾繇等人,但能代表這個魏晉風韻最高水平的人只有二王,二王的風格決定魏晉風流的意韻。是一種比較單一的風格取向,其他風格雖然有,但是沒見過,也沒聽說流傳下來。

而二王的風格就是那種看起來讓人很舒服愜意、很美的審美感受,飄逸、研媚、細膩不正是二王風格的特徵麼,所以用“韻”來概括非常合適。

(2)宋代風格多樣,取向多樣。

而宋代有宋四家,蘇黃米蔡,每個人的風格都有很大的不一樣,蘇軾肥扁,黃庭堅開張,米芾多姿,很難用一個詞概括。故含義不確定的“意”能夠表達這種多樣的風格

2、風格相同

雖然宋四家和其他書家風格大有不同,但是有些還是和魏晉差不多,米芾就是王羲之很好的繼承者。因此宋尚意是包含晉尚韻的風格的。但是宋的意更廣,這剛好符合“韻”與“意”。

這就是晉尚“韻”與宋尚“意”基本理解,是從風格上的理解。基本符合“韻”與“意”的詞義。但請注意這僅僅只是粗略概括,是一種抽象化描述,能夠大致感受其中的含義就行,如果你要去較真,就大可不必了。


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宋尚意——黃庭堅


為何晉尚韻?為何宋尚意?

理解晉尚“韻”與宋尚“意”基本含義,就有必要理解為什麼晉代與宋代會有這樣的差異,為什麼晉尚“韻”?為什麼宋尚“意”?

這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從很多方面進行說明。

如果你能看懂以下晉尚韻與宋尚意形成的原因,那麼將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1、晉尚韻形成原因

(1)政治寬鬆

魏晉時期,戰亂不斷,首先是三國戰亂,全國人口減半,西晉又發生中國歷史最為著名的八王之亂,東晉王室偏安江左,北方早就被五胡十六國搞得兵荒馬亂。所以帝王們無暇禁錮世人思想,而是思考如何奪權,所以政治對思想的管制比較寬鬆。

(2)思想解放

政治寬鬆的好處就在於解放思想。在這樣的年代誰還會信仰漢代的教條主義儒學,很多學者轉而研究道家與玄學,崇尚得過且過、及時行樂、無為自然的思想理念,因為人們真正體會到了生死無常、命如螻蟻。再加上政治對思想的禁錮大大減弱,人們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建安七子就是個性解放的代表。

(3)流行行草

在漢代,雖然五體都已形成,但是主流還是篆書、隸書,但是到了晉代,主流是行草書,這個只要看看王羲之的書信就知道了,人們互信往來用的都是行草。書寫上的自由是在寬鬆政治、玄學思想的影響下慢慢形成,沒有思想的解放,哪有書寫的自由?所以無拘無束的書寫成為書家的最愛。王羲之的革新也就不足為怪了。

(4)紙張普及。

另外,魏晉紙張的進一步發展,雖然紙張在漢代蔡倫的改造下普及起來,但是不夠廣泛,到了魏晉,紙張大量生產,書家有了更多的練習條件。《世說新語》載:“王右軍在會稽時,桓溫求側理紙,王以庫中五十萬悉與之”,便是證明。

在這樣的背景下,古厚的漢隸慢慢得被飄逸的行草所取代,孫過庭曾說“古質今研”,就是指這種書風的轉變,“古質”就是指的漢隸等類似的風格,“今研”就是指的二王。到東晉,研媚成為主流,也就是後人總結的“韻”,指代二王那種飄逸、流暢、研媚的書風。

(5)家族傳承

另外促成晉尚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門閥氏族,在魏晉時期形成了很多有權勢的士族,如:琅琊王氏、潁川庾氏、高平郗氏、陳郡謝氏等高門,其中琅琊王氏就是王羲之家族,謝靈運屬於陳郡謝氏家族。氏族之間的書法風格通常不同,有的偏向新研,有的偏向古質,所以“晉尚韻”並不能代表整個晉代的書法面貌,晉代也與宋代一樣,風格多樣,只是在歷史的篩選下,只有王氏家族的書法被後人傳承了下來,其他氏族書法作品以及其他風格書法作品基本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會看到晉尚韻的單一風格面貌,也就是後人一直稱讚的魏晉風流。

所以,一種書風的形成有其複雜的歷史因素的,都不是偶然形成的。


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宋尚意——米芾——王羲之的繼承者


2、宋尚意形成原因

(1)政治寬鬆

在政治背景上,宋代與晉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晉代是大一統的漢朝經過三國戰亂後,暫時部分統一的王朝,北方任然處於分裂狀態,而宋代是大一統的唐朝經過五代十國戰亂後,暫時部分統一的王朝,北方是遼與金。所以在政治上,對人們思想的管制比較寬鬆。

(2)思想解放

政治寬鬆,思想解放,只不過宋代流行禪宗,雖然儒學仍然沒有褪去,但影響力遠不如禪宗,禪宗思想的影響力甚至擴大到日本,使日本民族形成了簡潔、精緻、深邃的社會風氣。

所謂禪宗是由印度佛教和中國老莊、魏晉玄學發展而來,也同樣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核心是“明心見性”、“直指本心”,也就是崇尚人的內心想法,把人的地位抬高起來了,因此也是屬於思想解放潮流,故而唐尚法度的風氣不復存在,無法便是法。

(3)流行行書

與晉代一樣,宋代仍然流行行草書,只是行書多一點,為什麼晉和宋都喜歡行書呢?因為行書或者草書適合表達情緒,書寫更自由,在同樣都是個性解放、自由的年代,都會不約而同的流行行書(或者草書)。

(4)紙張普及

在宋代,紙張又一次得到發展,造紙業和印刷術空前繁榮,使得大量印刷字湧入人們的視野,這其實就是唐楷規範到一定程度後的結果,導致書法實用功能衰退,因此書法藝術性得到發展,這也為行草書的盛行奠定基礎。

(5)私學傳承

另外一種促成宋尚意的因素是宋代的書法教育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宋以前的書法教育是老師傳給弟子,有嚴格的家族遺傳,而經過五代十國戰亂,師承關係不復存在,朱長文在《續書斷·序》中說:“蓋經五季之潰亂,而師法罕傳,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雖志與書者,既無所宗,則復中止,是以然也”。即可證明。取而代之的是刻帖和私學盛行。

宋代刻帖有《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刻帖的流行導致書法由一小撮人手中普及到廣大群眾中,書法教育普及空前擴大,因此宋代與晉代有個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學書人群由士族變為平民,因此私學盛行,各地私塾書法教育遍地開花,出現各類書院。

這一來就導致,書法的風格面貌異常之多,宋尚意的面貌就變得豐富起來。

3、晉尚韻、宋尚意形成原因的總結

可以看出,他們形成原因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晉尚韻、宋尚意本身就具有相似性,容易混淆,都是個性思想的解放,都強調抒發個人真摯的情感,都是行草書,只是晉代風格較為單一,宋代風格多樣。


深度剖析:晉尚韻與宋尚意的聯繫與區別

宋尚意——蔡襄——唐尚法的遺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