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与家人相处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六十年代,有媒婆牵线然后走到了一起。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婚姻也没有那么多规矩。

我爸用了一辆自行车,几床被子就把我妈娶回了家。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我爸是一个主外的人,负责赚钱,我妈就负责顾家。

但是在我上初一那年,天有不测风云,我爸开车干活的时候刹车失灵,冲出了路崖,右腿粉碎性骨折。

自此全家的重担都抗在了我妈的身上,虽然后来逐渐的康复了,但是却无法干重活,在我们那干不了重活,就意味着赚不到钱的。

于是我妈就特别节俭,剩饭剩菜都不舍得扔。

而我的消费观刚好与我妈相反,毕业之后在家呆的时间长了我就特别的不适应。

总觉得吃剩饭剩菜对身体不好,所以总是和她争吵。

有的时候过夜菜我就偷偷倒掉,结果被她知道了还得吵架。

后来我就长经验了,既然无法改变她的想法,那就做饭少做点,再多吃点;

这样就不会有剩菜了,我也不用天天担心她吃剩菜对身体不好。

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相处模式。

于是我就总结了一点,亲人之间最佳的相处模式,其实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距离产生美;与家人相处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西方有一则关于刺猬的寓言:

冬天里,天气寒冷,两只刺猬想要相依取暖;

如果他们距离太近,会将彼此扎的鲜血淋漓;

如果距离太远,又无法相互取暖。

所以他们必须调整自己的位置,既能保护对方,又能给与彼此温暖。

而亲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不能太远,会产生疏离;

也不能太近,会伤害对方。


距离产生美;与家人相处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我们每个人都是只能做好自己,也只能改变自己,而不能干涉他人,强求他人。

在家人的相处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贡献 ,对他人的贡献;

而不是索取,更不是让对方必须按照你的思想来。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不是没有道理的;

离得太近,会让人感到窒息;

走的远一点,才能看到沿途的风景。


距离产生美;与家人相处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之前看过一个记录电影《四个春天》,讲述了导演父母的日常生活,很普通但是却让人感动。

父母两人,经常会沿着河岸一起慢慢行走;

一起在天台摆弄修剪花草;

在房间里,父亲会自己拉二胡,母亲自个跳舞。

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各忙各的,偶尔相视一笑,偶尔互相帮忙。

你看着我,我陪着你,简单而美好。

话语不多,却岁月静好。

这和谐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人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我不要求你看我跳舞,你也别要求我听你唱歌;

我们彼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当然,偶尔两人也必须一起做同样的事情,来保持适当的黏性。

比如一起漫步,比如一起浇花!


距离产生美;与家人相处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认知突围》中一段话

“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好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更加不礼貌而已。但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太大的区别!”

适当的关心,可以给人温暖;

但过度的关心,就是打扰;

而超额的关心,会令人厌烦。

亲人之间的过度关心,并不是亲上加亲,更多的时候反而会引发矛盾。

所以,亲人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给彼此以关心,不强求,不强制,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