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潭石碑刻

佛曇,古稱佛潭,俗稱浮南橋。佛曇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它依山傍海,島嶼列峙,集山川田埭之產,收港灣溪湖之列,有物華天寶之美,是閩南聞名的千年文明古鎮。

早在新石器時代,佛曇鎮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大薈山岩畫是例證之一。秦漢後陸續有中原人南遷,唐初陳元光開漳,曾在此設立行臺。南宋國舅楊亮節追尋少帝途中,將三子楊世隆寄置佛潭,自攜長子、次子入廈。聞崖山兵敗,便渡金門,隱居於寶珠石下。楊世隆在佛潭開基,傳衍成一大望族。元朝末年,漳州南山寺的太傅陳邕後裔在佛潭鑑湖(大坑)生息繁衍。目前,這裡有楊、林、蔡、戴、陳、施等姓氏五萬人安家創業,共同建設一方熱土。

在唐初佛潭與佛潭橋就頗有名氣了。據文史資料記載,陳元光有詩“曉發佛潭橋”(待考)雲:“朝暾催上道,兔魄欲西沉。去雁長空沒,飛花曲徑深。車沿橋樹往,詩落海鷗吟。馬鬣嘶風聳,龍旗閃電臨。峰攢仙掌巧,露重將袍陰。農喚耕春早,僧迎展拜欽。看看葵日麗,照破豔陽心。” 歷史上佛曇文官武將名人輩出,黛峰林氏四世三知府、賢臣良吏父子進士、魁星踢鬥林寅登…聞名遐邇,各個村落都有豐富的文化積澱。歷史的原因,文物被毀壞嚴重,幸運保留下來的碑刻,在這裡按六個區邑向讀者展示。

【一】岸子頭雙碑

【二】鴻儒小學門口三碑刻說明

【三】佛曇楊氏宗祠碑刻

【四】黛峰家廟—漳浦佛曇港頭林姓的宗祠碑刻說明

【五】矛惟東安戴氏祠堂碑刻說明

【六】現存的祭葬碑

【七】林埭石牌村 港頭林承之父林心輝神道碑


【一】岸子頭雙碑

林公母一品太夫人陳氏造橋功德碑

1、林公母一品太夫人陳氏造橋功德碑:

林公母一品太夫人陳氏造橋功德碑:位於佛曇鎮岸頭村中民居門前,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立,碑花崗石質,碑高260,寬85,厚20釐米,碑中行竪刻“皇清 大都督林公母一品太夫人陳氏造橋功德碑” 兩邊小字正文如下:

佛曇地濱海,出海城之北舊有堤,所以障海而衛田也,圮於遷移年間,潮汐出沒,行者苦之,計所以易舟楫之危焉於權囗然、非其大碩力者,推己溺之心,以弘利濟易有賴乎,幸大都督莆陽縝總鎮林公以展囗,道經故里,日擘渝陷以其事歸白,太夫人曰,苦桑梓也,囗囗思所以善濟之,其節吾甘旨之供,以思吾鄉可矣。未幾公逝,而顧不售,公之長昆思維乃囗囗之志,囗成囗母之志,囗囗其侄曹捐金五百有奇,石匝營橋四閱月而工竣,無病涉焉,意墩太夫人之力不及此,若長公囗可囗能教友矣,凡鄉之父老賓囗囗長公崑玉以安瀾砥柱慶功囗矣,是不可不紀,還伐石而囗諸,長公諱明囗囗囗囗囗,次公諱承,大都督莆陽總鎮,長孫囗土候吏部候選州同知,次孫士興士霖囗太學生士麟,堤庠生各輸分金蕓成厥囗囗

康熙三十年辛未季春吉其同鄉士民仝立橋

邑庠囗士通家囗生楊囗囗


2、明朝侃菴林公墓道碑:楷書矗刻,每字20釐米見方。上部殘缺,碑身高260釐米、寬100釐米。與“林公母一品太夫人陳氏造橋功德碑”同地並立。殘留碑文為:“…士中憲大夫湖廣黃…知府侃菴林公墓道”。

佛潭石碑刻


佛潭石碑刻


佛潭石碑刻


【二】鴻儒小學門口三碑刻

鴻儒小學門口有三碑刻,依次為:明朝立的“龔公去思碑”、明萬曆三十七年立的“ 邑侯黃公立遊孝子祭田碑記”、明萬曆間立的“ 致吾楊公修堤功德碑”。

1、龔公去思碑:

龔公去思碑,原位於佛曇鎮園東村中,現移至鴻儒小學門前,碑高175、寬74釐米,碑額橫刻篆書“皇明”,碑中竪刻楷書“井尾司巡察越渠龔公去思碑”,井尾,位於佛曇井尾半島南端,明珙武二十年周德興建五水寨之一,設井尾巡檢司,龔越渠,名無考,約為萬曆間人。

佛潭石碑刻

2、邑侯黃公立遊孝子祭田碑記 。

黃公立遊孝子祭田碑,原位於佛曇鎮園東村中,現移至鴻儒小學門前,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立,南京工部尚書朱天球撰文,戶、工二部侍郎盧維禎篆額,廣東副使陳公相書丹,【書丹人陳公相(大坑陳奐曾孫),字子顯,號鑑塘,萬曆十一年(1475)進士,歷官溫州知府、廣西副使。】記述黃氏族人捐戱祭田事,碑高270、寬98釐米,碑額刻“皇明黃公立遊孝子祭田碑記” 全文如下:

鴻江之濱有隱君子焉,家世業儒恆學,操行以孝友聞,蓋自省藩某大夫而下播諭而褒嘉揚囗之,前感艮孫公囗邑候慎公囗囗其事於坊堂學官,念其歿三十餘年矣,鄉無孝梓賢,不肯皆稽籍遊孝子雲,啟厥所田,十七歲祖母王氏囗囗以氣歸君囗囗分囗囗囗囗囗志不愧父風,如厄行感於盜賊焚頂,格於神明,刻本祠事,趨請叩墓庭者,無朝夕風雨怠,語以示伯林公囗世亭文中乎今囗邑侯田囗黃公囗囗閶日:奕世敦孝仍敘其事為實,族善停既又俞士民之請,各捐金有差,為立祭田,於開囗荘凡二十餘畝,以供孝子之祭,無囗之記而以囗囗囗囗之巡司官蓋候加惠於孝子之門,舉一調百,以率先濟民以風,日表之為人子者屬第子員顏成捧囗之士於餘,餘囗決輿囗龐之風囗於人為孝弟故聖賢諭士而刊於首,稱諭為仁而立其本諭仁義智禮樂而歸其於本也,實也皆龐囗真心也,即表異同熙之心也,不囗動之則民囗不興不倡尊之則民心不一,民有同懸心而候有同民風口蓋賞月吉演經

聖諭六章以易俗導教,令人人酣暢,其意趣豈於孝子之門重加惠雲或者謂孝子苦節之貞非中庸之道古有為囗而誠糞穢者,囗囗牏者寒子者均以孝廉要其本真不自斷灕耳,孝子以苦節全其君候以全真垂孝子更為口其精禪圖其人囗囗囗世後侫豈肯苟難者哉,不囗吾鄉不渺好修士而遊,門獨以世孝稱,則信乎好德之公也公,則一,一則豈真囗世風益勵彼薦練士囗好善樂施之囗囗樂風世之義輿之哉,誠若畝數租須御潮築堤輿輸鈉自徵成規,則候仁言我族牘囗故不書諭道其風世之大者侯名應舉,萬曆甲辰進士 時萬曆已西年月吉旦。

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南京工部尚書前南京都察院欶提督廣東廣西學政邑人朱天球撰文

賜同進士出身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前大理寺卿經筵太常光綠太僕三寺卿史部文選考功二司郎中邑人盧維禎篆額。

欽差整飭賓江兵備廣西按察司副使陳公相書丹。

事右都御史南監生楊一揆 戴植忠 林浮囗 縉紳副使趙範 進士陳鏞 知縣康日章 樂助 副使楊守仁 楊春熙 知縣林羅熊 副使林汝詔 會魁林茂桂 訓導戴囗囗 生員楊守俊 林孚卿 楊學會 康囗東 楊志囗 楊志囗鄉賓 陳囗囗 黃雲鵬 陳希囗 康採蘋 顏德囗 陳囗囗 陳圑囗 朱篤敬揚道曜 楊學陸 康承芳 陳囗囗 陳心庸 貢士戴築囗 楊守伯 舉人楊烈戴輝讓 本縣褒旌魁帶囗人楊正楊加艮捐銀砌立 林盛德 院道慶奨倘又生員楊守皆捐金並碑一而囗囗囗囗囗紀文 林之囗

親照囗田不準命報佃甲每租石務照原始估定貳錢時徵文契租冊批囗囗照不許侵佔擾害御潮察提不許行飲之囗囗立闢示囗囗囗

佛潭石碑刻

3、致吾楊公修堤功德碑:

致吾楊公修堤功德碑,原位於佛曇鎮園東村中,現移佛曇鴻儒小學門前,明萬曆間立,為萬曆二十年進士,布政使楊一葵俢築鴻江堤岸立,碑高320,寬115釐米,碑額刻雲日圖案及篆書皇明,正中豎刻“賜進士致吾揚公修堤功德碑” 邉小字風化嚴重,未能卒讀。

佛潭石碑刻

【三】佛曇楊氏宗祠碑刻

佛曇楊氏宗祠碑,位於佛曇鎮岸頭村中,為漳浦楊氏總祖祠,始建於明,清嘉慶間重建,左廡中立三座石碑,分述如下:

一、重建祖廟碑

重修祖廟碑,碑高320、寬82釐米,座高20寬110釐米,嘉慶十二年(1807年)立,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祠坍及捐銀修建者名録,全文如下:

間蓋尊祖敬宗,孫子之懿行,策賢勵士,父兄之盛心。我祖廟自甲寅年傾圯,族人鳩議修理,餘制未竣,茲公議再行修理,工竣即作慶成,季梅等出向族人捐題,梅念水源木本,不敢辭其艱,即輿登仕郎廣表、飠需士、逢春,庠生以升,菁華同力提題,叔兄弟侄踴躍爭光,上自貳百,下至兩員,共題銀貳仟伍佰拾貳員,修理並慶成及什費外,尚伸銀壹仟柒佰陸拾大員,留貯購田以鼓舞子孫讀書及鄉會試幫助,願世孫曹各加勉勵之應,加勉勵,以應聖朝文甄撥,以壯吾家之門楣,是所厚幸,無論文武進泮者,謁祖銀肆元,鄉試銀肆元,登科者族匾銀肆拾元,會試公車肆拾元,登甲者旗匾銀壹百貳拾元,永為定例,謹將題銀名字勒陼碑砥,其排列不論昭穆高卑,惟以出銀多少為前後序次,俾樂善好施之人輿祖德共匹伏焉庶我族人之蔚起,賢才挺生,或將於此卜雲爾。計開名次於左:裔孫監生世榮出銀貳百元 貢生宗韾出銀壹百陸拾元 處士得壽出銀壹佰元,監生經郎出銀肆拾元 文林郎聖蔡出銀陸拾元 監生長春出銀陸拾元 文宗 正禮 正恭 正條 鄉賓聖鹹 登仕郎聖陣 監生長青 監生志道 廣灶 佛求以上各出銀肆拾元 監生崇山出銀叄拾陸元 文林郎廣凊 監生騰雲 廣浩 廣禮 廣X 廣針以上各出銀叄拾元 正茂 齊淑 修職郎聖沃 次鬱 監生聯登 廣泰 淵傑 淵傺以上各出銀貳拾元 監生齊智 廣化 淵狀 淵山 妙水以上各出銀拾陸元,鄉賓聖陣出銀拾肆元 愷耀涵 廷穆 監生天亶、貢生靈和 齊綠 廣葛 廣元 廣宣 幸貴 都海 淵望 淵東 以上各出銀拾元 芳春 鶴石 監生其詳 庠生圖南 光澤縣學舉人圭爵 良傑 廊賓淵仁 玉堂 齊孕 聖珍 聖智 廣羔 廣到 廣松 廣明 廣美 廣善 明岑 明投 篤逢以上各出銀拾元 庠生以升高生 廣範 廣輝 廣績 淵王 淵喈 雨水 眀悅 允龐以上出銀捌元 德祿 聖甲 聖罷 高宗 元愷 聖玗 廣理 廣孝 廣訓 廣陣 廣虎 廣祥 廣志 淵定 淵江 淵魁 淵壯 淵劍 淵曐 淵和 淵學 淵奚 淵榜 天蔭 大雨 明搞 以上各出銀陸元 淵山 淵建出銀伍員庠生衡山 鄉賓廣幫 庠生紹時 聖赤 聖崇 聖潭 聖志 聖允 聖曠 聖享 聖待 聖弁 廣眾 廣壯 廣敏 廣飲 廣楊 廣智 廣燃 廣倫 開興 廣松 廣嬰 廣族 廣武 廣陣 長春 廣湛 廣松 廣香 廣藍 廣仲 應元 廣藍 雲青 淵龍 淵貴 淵定 淵長 淵徘 淵燕 淵徐 長享 壬水 明祥 明佃 朋施 以上各出銀肆元 齊奏 聖高 聖劍 聖湖 聖得 聖整 聖嶽 廣朗 廣曲 廣質 廣宜 淵趙 淵津 明嶽 以上各出銀叄員 俢職郎齊禮 登仕郎廣表 庠生明昭 監生明善 維屏 齊伯 齊均 齊石 齊性 聖筆 聖添 聖祥 聖潑 聖陰 聖享 聖仁 振宗 聖藹 聖錫 聖助 聖藍 聖字 聖拱 眀泡 廣拯 廣沛 斐然 廣藝 廣江 廣字 廣誕 明月 廣純 廣銳 廣爵 廣杉 廣微 廣餘 廣習淵笨 淵鈍 淵律 淵曾 元禮 淵魏 淵壽 元章 淵合 淵求 淵景 淵湯 東懷 淵達 淵芋 淵昂 淵灶 明臻 明鑙 明鞍 明城 明長 明智 明雀 明棟 明音 明省 明昆 明證 眀漣 明臣 東放 三瀼以上各出銀貳元 廣揖 廣歡 各貳元 淵慶銀貳元 畤烈出銀拾貳元。

嘉慶丁卯年葭月 日十七世孫生元佔梅 以升 青華仝謹立


佛潭石碑刻

二、累葉追遠建廟碑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立,記載楊仕匿遷浦及修造廟始末,碑高236、寬89釐米,座高50、寬105釐米。碑全文如下:

梅月城之祖廟非一日矣,遐稽我祖世隆公,本河南人,自宋末隨文國舅處置使亮節祖扈帝南遷抵泉,隱金門寶珠石下,後公從居佛潭橋北,佛潭宗族之所由凡來也,祖廟何在此哉,因橋北被,且其地狹,康熙庚午年,家長義橙,義孕,生員維挺等,痛鴻境之已非,知梅城之較勝,真心敬祖,始捐金購地,擇建於茲,先人亦勞甚,但規模未盡善,會海壇總戎飲命三省總巡,權庵公唱謀重建又中寢焉,乙未傾圮,解元入祠林廷選公乃輿長者題祠再造,費千餘金,而立碑作序,以垂無窮何,迄今而碑亡焉,豈後之人曾移之乎柳室訁於譜序,未賞實置之,廟左廊緬懷往跡,其能無憾焉,廟制舊止一進,越雍正間乃復重新後進,而太學宗素繼理其前後,以成總巡父老,及齊安聖顯因行禮難容,復理之而未成勞,直至乾隆庚申年,家長齊學,齊珩,齊義,風雨飄搖而心惻焉,可觀為祖費私置,公烝服下尾,曾立石以記之,我潭自開基移建以至烝業宦途下尾,頭泊地自土地前起墩土乾經港蝦,澳透流沙,州尖至後鬥魴港等十二處,並當時何業,並記之為異日書田學租之謀,無不詳訁於中,後有作者亦何能出其範圍哉,自是而閱五十三載,即壬子年也,廟又兀頹,生元聖齊,太學其祥,長青,登仕郎廣升,廣仲等,更新重造,已底輪輿所未可落者,廟後大牆及諸外捏耳,系廟柱蟻蠧,族向義踵而重俢而落焉,其餘資勒石積祀,以為敬尊愛,親賓輿賢能,計是因吾家一也,歟夫,前之創業維鞎,要皆祖功宗德所自成詎雲天之生是使,獨後之重輿匪易,實則弓箕治喪所噟爾可日我必後來居先,古今人非不相友,但必善始善終,乃吉莫大焉,甚烈山紹乂陶化曾跠發跋野,未嘗自高捷道,翼虞施功至剿心瘵彬亦卒不矜而不伐斯,可見乂於前賢天純臣之道,歸善於親者人千之城,寧以晩生後嗣庸可數典有忘歿前人盛事,而不為之榆以示眾哉,故斯碑之立,所以懷念我祖之開創,沐雨糹麗風始護詒謀之慶,而族中承先啟後,以效萬一之報,固代有其人也,夫佛潭十六世孫,生員開玳撰,左邊宜廳地四房家長於乾隆三十年曾契典,齊珩銀貳百兩。

大清嘉慶戊辰年桐月 日齊珩,孫廣邁,淵茶等復立

三、重建祖廟落成題名記

重新建祖廟落成題名記,碑立於佛曇楊氏大祖宗祠左廡廊中,碑寬210、高90釐米。全文如下:

佛潭石碑刻

重新建祖廟落成題名記

我家祖貫會稽,宋德祐間,始祖世隆公扈端宗南遷至埔,肇基寶珠石,越二世徙鴻境堡,元明以來祠廟在焉,鼎革之際,頻罹兵災,康熙二十年,族長俊卿,質西、茂俊、元直等鳩眾購地鼎建梅月城中,乙未夏五圮於淫雨,裔孫維枬倡議重建,歷乾隆庚申歲大熟,始告成,最後餘役齊珩董之兩進,巍然在望,辛亥後進右房室傾築於改歲遂廊前進中門鑿左右壁月窗甲寅寢阫傾,隨築於本年,未幾蠹生,塞月窗少止,嘉慶十一年方落其成,泛舉內外土功募捐百鏹計費七百五十有二塊,存一千七百六十之數,用借烝業賓興,甲戌四月下浣首夜廟後進過梁折益穡蠹不支,迨丙子重新,則卸先維高坪舊長垣,而廟中自來下土常濕,乃鋤後簷嘀水道低四寸,立效,道光八年夏季僉議落成相輿在廟仰瞻己有蠹,現橫木間,不揣建言,須速復中門及旁窗舊制且作堵牆於廟前之潭隈,凡以潭外埭流浩渺,賓地理立向所忌,不可無以蔽之,別宜改廟後刊層,設砌焉三依輿書長首屬淨陽,務從奇數也,一時如約,再造正寢,列屏爰加黝堊漆飾,踵修緒缺,念繼述有同心,諸捐釒首事人當勒石,垂名永久,抑以風歷後賢是為記,

道光八年戊子七月下浣首事九世孫炳坤拜撰

首事裔孫長房長青 青巖 邦基 三房宗喬 安瀾

捐金題名

裔孫監生世榮捐銀柒拾員 監生長春捐銀肆拾元 監生長青捐銀肆拾元 齊民 學會各捐銀貳拾肆元 正雯 監生志道各捐銀貳拾貳元 鄉賓廣木爺 庠生佔梅各捐銀貳元 廣浩 廣倫各捐銀拾陸元 維馨 廣針 淵極各捐銀拾肆員 愷仁 正恭 正嶽 河公 聖整各捐銀貳員 良條拾貳員 祰贈榮綠大夫義章 維桂 廷魁各捐銀拾元 聖桓 廊賔聖鹹 監生崇山 廣備 淵義各捌員 總戎賡起聖盾 監生騰雲 三王 景文 明波 明香各捐銀陸員 淵律 淵山 淵員各捐銀伍元 正禮 震雷 良垂 聖釒東藕聖弁 廣寬 廣養 廣燃 淵創 妙水 茂林 明初 明鶴 光這各捐銀肆員 良理 鄉賓聖陣 監生徑郎 廣誕 宗林 得利 淵乞 淵貢 允添 允濆各捐銀叄員 內閣中翰一蘭 維玉 喜起 良欣 良珍 直義 純卓 齊郡 聖逾 聖玕 廣餘 廣畢 廣美 河漢 神協 廣嬰 廣璽 廣芙 廣籃 廣鑽 廣弁 廣啟 貢生宗韾 淵郭 淵江 淵儀 秦觀 淵印 官來 淵謨 淵交 淵傑 淵沉 明悅 明全 明潮 六成 添丁 白佼 允寫 逄生 篤陛 杏蘭 午各捐銀貳元 淵葵 淵樜 淵厚 明賞 允桑各捐銀壹元半 廣稅叄員 衡山 純敏 齊音 聖印 板鳳 聖蔭 聖高 聖選 聖齊 聖釒 聖地 聖宙 聖雨 聖帷 聖表 廣森 誥贈修職郎樹 廣囗 廣棕 廣曲 廣揚 廣老 廣滿 廣宜 廣依 廣川 廣米 廣照 廣藹 廣堪 廣格 廣量 廣烈 廣秀 廣懓 廣芽 夾鐘 管淑 光輝 廣城 廣有 廣俊 廣杭 廣疊 廣香 廣成 廣晶 噟元 廣銀 廣極 廣竣 廣開 廣愷 廣桃 廣治 廣是 庠生紹時 生員安瀾 淵兌 淵囗 淵囗 淵長 淵先 光族 淵魏 淵領 淵楫 淵嬰 淵水 淵尃 淵波 進喜 淵檻 淵建 淵水 淵市 淵生 淵廷 淵劍 生財 金銳 春山 淵振 淵晚 淵襟 淵螺 淵虎 知群 淵居 冰水 玉琳 明靈 明肖 明鑽 紅桂 鹹東 深泉 明嘩 忠恕 登山 明倡 明用 明尚 明番 明潑 明鞍 明囗 明寨 明詠 友治 允國 允天 俊怡 允水 令尹 披雲 篤依 篤行 南山 孝坑 聖烹 生員綠 生員景儀 淵河 淵洪 淵援 各捐銀壹員

嘉慶丙子年首事裔孫附勒

大房長青 德元 青巖 炳坤

二房廣僚 試英

三房聖侃 廣姚 宗喬 於中 學陶

四房廣仲

佛潭石碑刻

【四】黛峰家廟—漳浦佛曇港頭林姓的宗祠碑刻

黛峰家廟為漳浦佛曇港頭林姓的宗祠。港頭林姓的祖上林泉,於元至正間從漳州東門外遷到佛曇,在黛峰山下開基,當地原為方姓為主的聚居地,在村中建有一座四層方形內通廓式土樓,後來方姓沒落直到全部外遷,林姓逐漸衍為大族,與鴻儒江西岸的勢力強大的楊姓分庭抗禮。明代中期以後,黛峰林姓興盛起來,先後出現了成化間黃州知府林表、嘉靖進士長沙知府林敬、嘉靖進士荊州知府、山東副使林紹等三個名人,遂於明萬曆間,建造了黛峰家廟。又感於明清之際沿海地區倭患猖獗,便利用村後黛峰的自然山石地形地貌,構建了一座山寨,設二個城門,寨中闢有山洞石室,與方姓遺留下來的土樓等,供族人逢海寇山賊騷擾時可藏身防衛。

黛峰家廟座東北朝西南,建於明萬曆間,佔在6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5平方米,且建築寬15.8米,深25,6米,以門廳,天井廡廊,正堂組成,面寬三間,臺梁木結構,用瓜形坐斗的梅花形方鬥。門廳三架樑,九檁帶前後廊,正堂三架樑,十三檁帶前後廊。前廊捲棚式,左右廂亦作捲棚式,正門作”榻壽”式,“斜階倒吊蓮”花崗石牆鬥,青石旋紋浮雕寶相花門鼓,圓石柱,青石鼓形柱礎,正堂作六角形石柱,青石瓶式柱礎,正堂前軒兩側開龍虎門。家廟屋面為懸山頂,前進屋面作三山頂,燕尾脊,剪瓷雕雙龍脊飾。門廳左牆邊立有門廳內有明萬曆間山東佈政左參議王春津撰立的“黛峰林氏世祖祭田碑”,碑高230.寬100釐米。正堂上懸有“黛峰家廟”,“文魁”,“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等匾。整座建築保存較好,屬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黛峰林氏祖祭田記碑

黛峰林氏祖祭田記碑,立於佛曇鎮港頭村林氏宗祠中,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立,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王春澤撰文,記載林氏始遷漳浦始末及捐祠田事,碑高230、寬100釐米,四周刻卷草邊飾,碑額刻雙鳯圖案,篆書“皇明,黛峰林氏祖祭田” 正文如下:

吾埔林姓以科名額者稱,二望族皆自丹雲鉅崧鐘英孕秀。其一為囗囗大宗伯家。而黛峰林氏則從其組雪梅公始遷於黛山之麓而名者也,四傅而侃庵公起家進士,歷典名郡,其孫郡伯成x公曾孫憲伯碧潭公囗繼成進士人父囗囗甲於漳郡餘輿城x公生同年,髫時各以意氣相期許迨入宦罷歸亦相取次故諸為紳來餘愛公雅號同志,辛未之冬,公嘗遇我日:夫祭先河重本,也風木之感,人子同情,吾族子廷植屢以修譜為請,責誠在我於是北羅蕉譜探本窮源。惻然有感,謂雪梅公為林氏始遷之祖,乃汝錫公實生雪梅,先年隨長子松遷祀於泉囗洋埭,代更久遠,灌獻無慿,殊非始組之意,乃萃族人揆情酌禮,特祀公以長,至之日,乃依洋埭舊題,日世組囗學士汝賜,神主一切馨香等費,成x公特捐己貲,創田租六十頃餘,費金一百二十四兩,皆公以義起口,迄今且二十年,林氏子孫之心安,則雪梅公之心亦安,仁人孝子之用心顧不遠矣歟。夫囗君子瘙乎高談,皆能為源本之思,比臨財賄德囗囗囗囗弗囗有蟬翼視之者,以方成x公此舉何如哉,餘逮見其先鄉賢小溪公輕財重為行誼。賞捐租百餘頃,守學宮以囗貧生,今其囗囗捐租於家廟以先族人雖其積德累行源則然哉自末俗視之,則麟角鳯毛矣。語曰:積善廔餘,此天之可必者囗,成x公存日所歉者玉樹囗森繁耳。於今長君囗囗擇時而奮,餘見之知其非囗矣,次君咒且成囗績學有文名,額角隆囗囗必此宗伯家勛伐成囗囗後身蓋饒為之。餘今殊衰病謝客,顧獨以子姓禮囗接其二郎,諗知其家吉慶事自以念成x公如存喜可知也夫非獨餘言也善慶名堂成x公固先持左券矣辛未過我之言今猶在耳,是夫有關於世族歟囗囗且十載,其族姓思公之德,共立石於家廟而追誦之,蓋欲其世子孫俟有興者囗公志幹無窮也。微餘語者為槐庭君,蓋公所雲族子之別號也,慕義不苟取輿綽囗季父風雲。

萬曆已醜春三月望日

賜進士出身囗中大夫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眷生王春澤頓首拜撰

兄弚:確典 確升 確輝主薄 確初 壽官 確翼 確完 確萱 確爵 確玉 確旦 確志生員 姪:囗椿 建植生員 一鳳 一硅 疊囗囗囗囗 囗囗 癸煒 一源 一清 時春生員 囗囗玄宣生員 囗紹熊舉人 有煥監事 愛囗 一龍 一檀 口囗生員 囗紹副使 囗春 囗章生員 囗愈 囗綰監生 榮春 肅春 x春 一恭 囗密 一槐 日就 囗存生員 囗粟 囗春 士炯 侄孫:應光生員 應觀 應選 應球 應賓生員 鳳暢生員 應旭 翹 應囗囗勉 噟積 雲x生員 隆監生 囗澄主事 炳 元囗監事 元泰生員 源盛 囗秀生員 浮囗生員 囗囗 元囗 集 徑楓 仝立石

佛潭石碑刻

2、林紹碑記::曾孫林紹嘉靖乙丑科進士官曆山東按察使。

佛潭石碑刻

3、林敬碑記:孫林敬嘉靖癸丑科進士官曆湖廣長沙府知府。

佛潭石碑刻

4、門當石鼓:青石旋紋浮雕寶相花門鼓。

佛潭石碑刻

【五】矛惟東安戴氏祠堂碑刻

佛曇東坂村為戴姓聚居地。唐代開漳刺史陳元光的第三女婿戴君胄的第三子戴克紹居漳浦,其16世裔孫戴徽萬,於南宋末年開基漳浦第7都戴厝林(今赤土鄉前坂村),到了戴克紹的第20世裔孫戴碧又於元代遷居金井(井尾),再經四世,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避倭寇之亂,子孫分居東安(即今東坂村)和馬坪的文店村。

村子裡每一個集落都有本分支的祠堂,在廟後祠堂裡,保留二通碑刻:東安戴氏祠堂碑記和東安戴氏祭田碑記。

1、東安戴氏祠堂碑記。

東安祠堂碑記,位於佛曇鎮東坂廟後戴氏祠堂內,共二通:

明弘治三年1490年立,記載戴氏宗族遷徙遇程碑青石質篆額楷書,高165寬73釐米,全文如下:

東安格齊戴公宗武者予之故人也,其為人也奉先思孝,珒立祠堂,其功既成,乃屬予作文以記之,予恐考摭弗周,事實不稱,因而觪焉,宗武自述而言曰:“吾族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唐垂拱二年以千戶侯從陳將軍來徵斯士,因不旋師,遂家於漳嗎,居徙莫考,迨及宋末,一世祖居十七都戴厝林,傅之三世,因暴於官,廢産殆盡,移之金井,越四世,吾組筠軒早逝,永樂乙酉,吾父梗齊以迫倭寇,乃遷今之東安,置田造屋立祠堂,生子三人,日宗武,宗翰,宗遠,予繼大宗。正統戊辰,遭於寇亂,祠堂燒燬,乃率弟侄謀欲重建,以繼先人之志,以述先人之事,弟侄默而不言,宗武思宗子族統攸系,自捐白金百餘兩,復建之於正寢之東,前後二座,深七丈五尺,廣三丈二尺,東西兩階處僚以垣,為門闈,以扁鐈之,而畤其啟閉,謹依文公之制而不敢遠,追尊梗齊為創始不祧之祖,申立蒸嘗租三千六石以供忌墓四時之祭,別將弟侄立輿宗武海埭內勤勞錢五千五百之巨存下祠堂,榘祀不祧之祖,旦為修葺之需,而世後不得變易,其歲序朔望子孫務欲鹹在而致孝敬之誠。惟慮銳始怠終,特立石於祠堂之東,以垂不朽,先生幸勿辭焉。”予因而記之。竊以古人祠堂之設,上以萃祖考之精神,下以伸人子報本之心也然今之名門右族多忽乎此,惟梗齊知大義崇古禮,克念爾祖肇創宏規,拮據卒瘏以成厥功,既而一夥寇亂而遵祖敬宗之禮弗行,格齊又能毅然以繼蒁為己任,夙夜匪懈,追配前人,其立法精密,視前有加,豈非梗齊有功於前,格齊有功於後,輿二公之賢誠莫加焉。於戲大哉,祠堂之建也,祖考精神有所依,報本之禮有所行,為宗子者庶乎其無愧矣。雖然傅日成立之難如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為戴氏子孫當勉其所以難而戒其所以易也,因銘於後。

銘曰:戴氏之宗來自固始著跡東安崇古之制爰立祠堂載奉祖稱人有新疏本司_氣重厥天倫勿生乖異薦享有田奠獻有位篤此孝誠存亡一致毋廢斯禮勒石志之垂於萬世

龍巖冠帶八十翁蔡慶撰

莆陽後學張玹篆

鑑湖姻生陳暢書

大明弘治三年庚戌孟秋朔冠帶八十翁宗武立

佛潭石碑刻

2、東安戴氏祭田碑記。明嘉靖三年立,記載東坂戴氏祠堂田產。高174、寬76釐米,全文如下:

東安戴氏祭田記

自仁人一體之學,亡而報本和親之俗,不降於世,至有骨肉兄弟之新徵利攘攸以不能保有其家,無復本原之遑恤,子每諭世而傷之。金浦戴元標氏顧富而崇義,遺語其子珊必立祭田義田以成未就之志,無何元珊亦卒,元標適室施能成君子之美,割汀洲之田貳拾畝以供祀事,割前坑之田拾畝以給疏河,語宗人日:吾子珊固脫息無嗣,招庸弗甚焉,側室鄭生子嗣聰,齒尚未齔,吾欲賴先人之靈,鑑招以存暖,其尚靳族黨之仁,為吾重暖而恭招也,族子君擬居群戚,介國子生公望氏請予為記,予惟良門舊姓所以久安者,以人人禮義耳,禮儀生於仁仁,固人之所以生者也,無標氏泊其室俱能存仁厚之意,以隆祀和新,荀嗣招能行其意囗愛噯,是日能友嗣暖能洐其意,以和招,是日能挮戴氏諸宗,能行其意以輯合其兄弟,是日能和仁厚生生之,族其克永世勿壞矣,仁者方以萬物為一體,矧於兄弟矣,必形骸同離於裹,而後為新,而宗族本支之誼,傾以孤幼而忍戕之耶,茲舉實仁孝之道存焉,有人一者本仁之意可以然生矣,書以記諸。

大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春主三月既望宗子君福立

賜進士出身大中大夫河南布政司參政前吏部郎中晉江遵巖王慎手撰

佛潭石碑刻

【六】現存祭葬碑

1、蔡世遠祭葬碑

蔡世遠祭葬碑保存在佛曇鎮洞野村祠堂裡,乃乾隆御賜。

蔡世遠的確切生卒時間是,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三月十一日(公元1682年4月18日)生,雍正十一年癸丑正月初九日(公元1733年2月22日)卒。

蔡世遠從小接受家訓,努力學習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的遺著,還廣泛學習各種經書,講求經世之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遠考中舉人。翌年,張伯行見他年輕多才,請他主持校訂先儒著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京參加會試,得中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在京期間,他得到福建同鄉、大學士李光地的賞識,在李的啟迪下,又對程朱理學作進一步探究,有了較深的造詣。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蔡世遠請假回鄉省親,途經浙江,聽說漳、泉二州鬧饑荒,便親自向在浙同鄉借款,並勸說他們捐錢買米幾千石救濟災民;又請浙江巡撫放寬口禁,將糧食由海上運到漳、泉,平價賣給百姓。探親期間,父親去世,於是居家守制治喪。其間親定族規,置大小宗祭田,對孤寡老人按月發給糧食,使他們免於凍餓。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蔡世遠服喪期滿回京,但已超過原來所請的探親假期。按朝廷新頒的詔令規定,翰林、科道官員假滿未歸者,作為自動超休處理。有人勸他向吏部說明情況,求請復職,世遠卻說:“吾聞古者受爵而讓,未聞投牒以自申也,況吾實以假歸,焉可誣乎?”結果,他被休致了。其時,康熙命李光地任總裁編纂《性理精義》,李便推薦世遠任分修。翌年,書成,世遠不以編纂之勞邀功,恰好又接到生母吳氏患病的消息,就向李光地告假回鄉侍奉母親。

蔡世遠回閩後,受聘到省城福州主持鰲峰書院,為福建培養人才。後因母親逝世回家服喪。在漳浦家居期間,他又接受知縣的聘請,到學堂講學,聽者常達幾百人,甚至上千人。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選拔經術德行兼優的學者任諸皇子侍讀,蔡世遠奉詔入京,授為翰林編修,值上書房,侍諸皇子讀書。不久,遷為侍講。雍正四年(1726年),又升為右庶子,再遷為侍講學士。翌年,遷少詹事,再遷內閣學士,位列九卿。蔡世遠在京和古文大家大學士方苞過從甚密,二人常縱論“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類之邪正”。蔡世遠雖身居高位,但謙恭自持,淡泊為懷,所得俸祿,多半贊助族親和故舊,“妻、子僅免寒飢,敝衣粗食,視窶人或甚焉。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總督高其倬參劾蔡世遠的長子蔡長漢違反條例,私給船照。他因失察被降一級調用。翌年,世宗下諭,復其官職。時世遠已臥病不起,世宗令太醫為他診治,所需珍貴藥物皆由朝廷供給。世遠病了1年多,終因醫治無效,享年53歲。墓葬在佛曇洞野村,大學士方苞為他撰寫墓誌銘。乾隆時,追贈禮部尚書,諡文勤;高宗並寫了《懷舊》詩,稱他為“聞之先生”,詔令入祀賢良祠。蔡世遠學識淵博,尤精理學,尊崇、闡發程朱正學。他以宋代范仲淹和真德秀①為榜樣,把自己的居室命名為“二希堂”。蔡世遠的學問和品德深受當代士人的尊重。蔡世遠的著作有《二希堂文集》等刊行於世。

祠堂天井裡留有墓地雙龍石刻一方,長約150釐米、寬約40釐米,青石質地

佛潭石碑刻

蔡世遠祭葬碑

蔡世遠(1681—1734年)字聞之,號梁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進士,選為庶吉士,官至經筵講官,禮部左侍郎,曾主持鰲峰書院十年,為清初著名學者、文學家和教育家,著有《二希堂集》,墓在佛潭鎮洞野村蔡世遠墓,碑高0.8米,寬0.6米,碑額浮雕雙龍戲珠圖案,碑文如下:

皇帝諭祭原任經筳講官,禮部左侍郎,贈禮部尚書,諡文勤蔡世遠之靈曰:念名臣之薦棐褒恤, 方深沛厚, 澤以酬庸, 明禋宜展, 爰頒奠醊輟, 式薦韾香, 爾蔡世遠, 漳浦名儒, 詞林雅望, 早年講學,方孝廉而品已著於鰲峰十載,閒居自林泉而譽早騰於鳳闕,入談經於講幄,遊典禮於容臺,嚴一介之操,每安淡泊,矢二希之志,不愧儒先體道,為文克闡聖賢之蘊,抒誠宜力彌夙夜之勤,憶從嬰疾以來軫懷彌切泊乎溘之隙,贈賻滏敫,尚情景之依然,倏歲時其已久,追維舊學,用答前勞既錫爵以易名,特賜塋而諭祭於盛典,型不作睠風度於當年,綸綍方新享藏苾芬於此日,飲茲寵渥,尚克歆承。

皇帝

乾隆二年二月 日

之寶

佛潭石碑刻

注:① 真德秀字景元,後更為希元,福建浦城(今浦城縣晉陽鎮)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姓真。生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於未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真德秀是南宋後期與魏了翁齊名的一位著名理學家,也是繼朱熹之後的理學正宗傳人,他同魏了翁二人在確立理學正統地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2、石門九崑崙山雙碑

(甲)陳奐墓道碑說明

陳奐墓道碑在佛曇石門九崑崙山雙碑東邊者是也。高305釐米,寬116釐米;基座高86釐米、長136釐米、寬66釐米。碑文:賜進士朝議大夫貢藩恭□致政古愚陳公墓道。

陳奐,字朝美,號古愚,陳天敘曾孫、陳翼孫、陳亹侄孫,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官至貴州右參議,有唱和詩刻於東羅岩石碑,今猶存。

佛潭石碑刻

(乙)陳天敘墓道碑說明

陳天敘墓道碑,高290釐米,寬114釐米;基座高124釐米,長140釐米,寬56釐米。位於佛曇石門村石牌路旁。

陳天敘,字則彝,號困翁,佛曇大坑人,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朝陳亹之父,早年努力讀書,先後向龍溪學者胡宗華和福州榜眼林志求教,因身患足疾,學業成就後回鄉創辦鴻江書院,培養家鄉弟子。因此,大坑陳氏家族累世科甲連登。

【陳亹(men)字尚勉,號梅庵,明正統元年(1436年)進士,官至廣東左布政使,是漳浦第一個任省級行政長官者。明成化二年(1466年)致仕歸家,重修書院,培養了許多傑出的人才。】

佛潭石碑刻

【七】林埭石牌村 港頭林承之父林心輝神道碑

碑文由時任禮部侍郎李光地書。

碑刻:“誥贈榮祿大夫鎮守福建興化等處地方總兵官都督同知致悟林先生神道”

兩邊落款:“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前翰林院編修內弘文院翰林庶吉士姻家侄李光地頓首拜書,康熙二十三年歲次甲子季秋吉旦不孝男明、承、升同泣血立石”。


港頭林氏族譜記載

林承 大房十一世(八世林聖道、九世林賢守、十世林心輝都因承賢貴,皇清追贈榮祿大夫。)


特別說明:2014.10編印的 漳浦《村社要覽》下冊p199寫成 【古蹟】“林組墓道碑”,誤也!

佛潭石碑刻



佛潭石碑刻


老樹,原名:林建東,漳浦縣綏安鎮人。1969年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退休高級中學教師,漳浦縣政協文史研究員。出版《漳浦古代石刻》、《漳浦古樓堡》、詩詞集《山澗輕鳴》等多部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