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跑旱船

武安跑旱船



武安旱船,也叫跑旱船,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创编的民间艺术形式。俗称“船拐的”,是在乡村或城里宽阔的场地上模仿船在水上的动作的民间舞蹈。多在春节、元宵节,农村举行庙会期间演出,在欢唱蹦跳中寄托人们析求风调雨顺大吉大利的愿望。表演简洁、明快、朴实,生活气息浓厚,是群众特别喜欢的一种民间文艺。


武安跑旱船


2007年,武安旱船被公布为第一批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安旱船起源较早,据传,宋代就有了旱船的雏形,有确切记载是清末,已达兴盛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中断。改革开放后,旱船艺术“起死回生”,每逢春节或农村举行庙会,人们大都要跑旱船庆祝。

武安旱船多分布于玉泉岭、西土山、中万安和顺义庄一带乡村,尤以顺义庄村的旱船最有名气,被誉为“武安旱船”的代表。1984年,河北省歌舞团出国演出前,两名编导曾专程来武学习武安旱船的舞法。2004年,在邯郸市第一届中原文化节上,顺义庄旱船代表武安参演,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在场观众好评。

武安旱船表演一般为一船三人,一人挎五彩缤纷的花船为船客,持浆划船为摆渡,二人浓妆艳抹,主要跑法有圆场、串8字、二龙出水等。主要舞蹈动作有:理袖、整发、拔锚、起舟、划船、拉纤等。整个舞蹈贯穿简单的情节,表演内容为走亲访友、回娘家、走南方等。基本程式为起锚、跑船、拉船、遇浅水、暗礁、急流、浅滩,奋力前行等。舞蹈由民间吹唱班伴奏,风格独特,曲调新颖,地方特色浓厚。

在跑船表演中,伴以器乐,以渲染气氛,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唢呐、笙、二胡、锣、小鼓、大镲、小镲等。

旱船用木制船体框架及窗格组成,似长亭状,顶上四角雕刻龙头,上角插小红旗,旗上标船班名称。船身有窗帘、门帘,船头船尾以竹制半圆形;船周围配彩穗彩色丝绸布装饰(一般以浅绿色、黄色为主);船下用水纹布样装饰,船内配以红色彩带,供跑船者挎在身上。另外还有船桨等道具。

武安跑旱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