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教人”《傳習錄》(2):十多年沒摸著門邊兒


“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王陽明


“聖賢教人”《傳習錄》(2):十多年沒摸著門邊兒


“聖賢教人”《傳習錄》(2):十多年沒摸著門邊兒



徐愛


【導讀】


這篇文章是王陽明先生語錄的記錄者徐愛做的一個總體說明。

好多版本用了“徐愛引言”作為這段文字的開始,顯然,這還不是語錄,還是徐愛自己的話。

用現在的話來說,本文就像一篇編者按。


【原文】


(徐愛引言)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氾濫於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馨欬(qǐng kài),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pìn mǔ lí huáng),而棄其所謂千里者。


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門人徐愛 書。


【白話譯文】


(徐愛編者按)陽明先生談到《大學》中的“格物”等,都以“十三經”《禮記》中的《大學》作為正本,也就是先儒朱熹等所說的錯誤的版本。我剛開始聽到這個說法真是感覺又震驚又恐懼,再聽的時候就產生了疑惑,再後來我耗盡精神、苦思冥想,交錯綜合、互相印證,當面向先生求證,然後才理解先生的說法,水寒到極致則成冰,溫度熱到極致則成火,確確實實斷定這就是《中庸》裡說的那種境界—— “百世以後聖人再現也絕對不會有任何疑惑。”


先生的聰明睿智本是上天神授,他為人卻安和快樂、坦率平易,不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在世人的印象中,先生年少時性情豪邁不受拘束,後來又在詩詞文章中肆意才情,再後來又認真鑽研過佛老兩家的學問。(世人)猛然聽到這個說法,都看成標新立異圖個新奇,不當回事,不審查探求。他們不知道的是,先生在貴州龍場那個偏遠的地方住了三年,身處困境而能靜心修養,“惟精惟一”的功夫,早已超然脫俗進入聖人的疆界,純正的聖道至此已經迴歸再現。


我從早到晚在先生的門下受教,徒然遇到先生的思想,靠近好像不費力但是越盼望達到越覺得高深,看著好像粗疏但是越探究越覺得精細,剛接觸好像淺顯但是越學習越覺得沒有止境。十幾年了,竟然還沒摸著邊兒。


現在的很多君子,有的只跟先生見過一面,有的連聽先生的咳嗽聲都沒聽過,有的預先就帶著忽略而憤慨激動的情緒,卻急著想靠站著說過的幾句話、輾轉流傳未被證實的說法,就做出主觀的錯誤判斷和沒有根據的猜測,這樣的做法怎麼可能真有收穫呢?跟隨交遊的士子,聞知先生的思想,往往是悟得一點卻能遺漏兩點。如同相馬,世人眼裡只能看到馬的公母黑黃的外表,而漏掉伯樂說的“那是千里馬”的話。


因此,我詳細記錄平常收穫的聞教,私下裡拿出來給志同道合的人看,共同推求整理。但願沒有辜負先生的教誨。

弟子徐愛 作


【補充閱讀】


這段文字表達了四個意思:

第一,陽明先生的思想到底是什麼?徐愛用“若水之寒”“若火之熱”的極致表現表達了自己對先生思想的頓悟。

第二,用陽明先生的人生閱歷告訴世人,先生的境界是“聖道再現”。

第三,徐愛說自己跟隨先生十幾年卻沒摸著先生思想的門邊兒,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世人先生思想的魅力、廣度和深度。

第四,要認真對待先生的思想,不要光看錶象,要深入關注核心的東西。


理解這一段話,要從徐愛“溫恭”的性格體會他寫作這段文字的狀態和目的。

這段話首先是充滿敬意,“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一句,其中“天授”一詞,體現了徐愛對陽明先生的敬意,所以,在閱讀時就要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在翻譯的時候就要把這個意思清晰地表達出來。“愛朝夕炙門下”這一句,“炙”是受教的意思,閱讀時要感受到這份尊敬,翻譯時也要翻譯出來。

其次,又十分嚴謹。“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這一段,對“先生之道”進行了嚴謹的描述和界定,讀者要學習心學,不把這一段“嚴謹說明”看明白,恐怕是真得無法理解。

最後,要理解徐愛的一句話——“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這一句話,看上去是徐愛謙虛的說法,但是,以徐愛的性格,恐怕不僅僅是謙虛,而是實情的表述。徐愛是有基礎的,但是,徐愛這麼一個認真、紮實的“進士”都在學習了十幾年後還無法“窺其藩籬”,可見真正領會王陽明心學的思想決定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這個事實,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現在的陽明心學思想出現被妖魔化或被異化的情況,畢竟,紮實用功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真是少之又少。


讀者諸君

一定要認真體會

徐愛的這一句話

“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人家一個進士

早晚跟在身邊

十幾年都沒摸著門邊兒

那咱還不得

認真

認真

更認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