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李白曾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這世界的過客而已。我們人類也不能倖免,於是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騷客發出“人生如寄”的感慨。我們存在於這世上,就像一個寄居的旅客,在這人生旅途中漫步前行。無論我們當下擁有什麼,那都不能算真正擁有,因為當我們到達人生終點時,什麼都無法帶走,恰如《紅樓夢》中那句經典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的確,人生是一場只有去程而無歸程的旅行。最後什麼都是一場空,聽起來不免覺得悲觀哀傷,似乎人生在這廣袤宇宙中實在不值一提。但是,這樣便不必好好活了麼?梁實秋先生在《雅舍》一文中曾說過:“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雖然,我們是這世間的過客,不能帶走一絲一毫,但是所有的感受與情感卻是真真實實屬於自己的。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這部名為《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的散文集收錄了梁先生晚年時的一些重要作品,書中既有對過往歲月、難忘經歷的回憶,也有對親朋、故友、亡妻的深切緬懷和思念。這些也是梁先生對自己人生一些重要情感的梳理,是他晚年最為重要的作品。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情感無外乎親情、友情與愛情,今天我們就從這三種情感出發,去了解梁實秋先生在這三情上的所得所感。

一、親情——沉默厚實的父愛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書中關於親情描繪的筆墨著實不多,但是在這些有限的描寫中,梁實秋先生的父親卻令我印象深刻。可以說,梁先生的父親是一位既傳統又開明的人。

梁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父親擔心自己的國文根底太差,於是每逢暑假,父親便請教師來給自己補習國文。後來自己在清華畢業,要去美國留學了,父親就交給自己同文書局石印大字本的前四史共十四函,讓自己在美國課餘之暇隨便翻翻。而光光這十四函線裝書足足佔了大鐵箱的一半空間。

梁實秋先生當時在父親的決定下報考的清華大學,當時的清華大學重理輕文,那時候線裝書也被有人認為是應該丟進茅廁裡去的東西。但是梁先生父親始終擔心其國文會落下,堅持國文的重要性,所以即使赴美的行李負重不堪,也仍要騰出一半空間給到那十四本線裝書。從這來看,梁先生父親身上仍有較多的傳統的成分。

但是雖說傳統,卻又不古板,反而是有些開明的。梁實秋先生愛好寫字,其父親就非常鼓勵他,在清華八年間,學校有規定兩週需寫一封家書回家,本來作為本地人的梁先生是可以免除寫家書的,但是父親卻說就當練練小楷也好,還專門到店裡定製了特製的宣紙給梁實秋寫,並且每年都把他寫的家書裝訂成冊。後來,梁實秋先生想成立一個練習寫字的團體,父親不僅幫忙起了團體的名字“清華戲墨社”,而且還給予指導。

除寫字外,梁實秋先生還愛寫詩,他把詩拿給父親看,父親笑笑避免批評,而且專門為他置辦了專用的詩箋。當時寫詩的人多,可有自己專用詩箋的卻不多,梁先生感受到莫大的鼓勵。清華課業繁重,對於梁先生的一些興趣,其父親沒有專斷地認為其不務正業,反而在各方面予以鼓勵支持,在如今也是比較難得的。

另外,在對待梁實秋先生戀愛的態度上,父親就更顯得開明瞭。當時梁實秋先生和程季淑戀愛,雖說已是五四運動之後,但是總體來說社會風氣仍然有些束縛,兩人的交往基本上處於秘密的狀態,互相都沒有告知家人。有一次,父親撞見了梁先生的約會,沒有盤問沒有斥責,反而在之後不時地給梁先生接濟,供其約會所用。

在梁先生結婚後十幾天,時局發生了變化。父親雖與母親一樣捨不得他南下,卻私下把他叫到書房告訴他:“帶著季淑,立刻南下,不要遲疑。如果遭遇困難,可以隨時回來,好男兒志在四方,去吧!”說到這裡,父親的眼圈紅了。

梁實秋先生多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偶爾提到父親,卻也只是寥寥數句,但在這些有限的字眼裡,我們也能感受到其父親對於一個孩子剋制而樸素的愛。父愛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沉默的,但卻是厚實的。梁先生的父親給予的愛就是這樣,沒有太多的話語,卻把一切的愛都藏在行動裡。梁實秋先生個性的發展、在文學評論上的造詣以及俊逸豁達的人生態度,我想與其父親給予的愛和影響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這大概也是梁先生這一生中很重要的一筆財富。

二、友情——君子之交的中正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人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看本書第一輯“故人萬里”時的感受大致就是如此。在這輯中,梁實秋先生回憶了與冰心、徐志摩、沈從文、老舍等一眾好友的點滴交集。回憶裡沒有太過甜膩的煽情,只是一些往事平淡的敘述,對待好友既無過分褒獎,面對好友被人誤解也能大膽說出真實感受。

梁實秋先生憶起冰心時,絲毫不掩藏在初識她時覺得她有些恃才傲物難以親近的不喜歡的感覺,也不吝在熟識瞭解其人後給出的“胸襟高超,感覺敏銳,性情細膩,非一般人能企及”的高度評價。

在梁先生對故友的描寫中,我們也能穿過一些謠言和想象,更真實地去看到那時候的文人。就如冰心,一個作品眾多的作家,我以為她的生活必定是比較養尊處優的,當然還有不少人也是這麼以為的。其實不然,冰心在抗戰期間並不寬裕,日常生活也並非只寫作,和眾多主婦一樣,她的日常也是在跑山望水、柴米油鹽、看孩子中度過的,而且冰心的身體不怎麼好,只不過這樣的境況沒有讓她放棄寫作,而是盡一切可能抽時間來寫。讀到這點,甚感觸動,平日總有各種各樣的藉口來安慰自己懶於寫作的行徑,在這裡都站不住腳了。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在梁實秋先生的好友中,徐志摩也是爭議眾多的一位。徐志摩與陸小曼的結合為世人所詬病,皆因他們原先均有配偶。而梁實秋先生對此的看法是結婚離婚都僅是當事男女雙方之事,與第三者何干?他在此事上對好友做到的只是充分的尊重。而面對外界對徐志摩“紈絝子弟”的評價,梁先生卻是不贊同的,他在書中為好友申辯。一是徐志摩在國文、英文方面的根底紮實,一個紈絝子弟如何能做到?二是他在幾年之內發表那麼多著作,涉及形式廣泛,且表現出眾,如此辛勤寫作,一個紈絝子弟怎能做到?徐志摩的家境的確優裕,但並沒有沾染上什麼惡習,反而能給梁任公先生做門生,給泰戈爾做通譯,這也是一個紈絝子弟所做不到的。

也許人們對於富二代的看法總是帶著一些有色眼鏡,不斷放大缺點,而置優點於不顧。這多少也有一些是為了追求心理上的平衡。梁實秋先生在書中說,徐志摩的整個思想趨勢是否健全,為人態度是否嚴肅,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其在文學、翻譯上的成就。我想對好友的評價能做到如此中正,也實屬難得。在其他故友如沈從文、老舍、梁任公、胡適等的回憶文中,我們也能見到這樣中正的態度。

三、愛情——生死兩茫亦不忘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年輕時,多為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痛哭流涕。年歲漸長,便為一些看似平淡質樸卻蘊藏深情的人事所觸動。如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以及歸有光的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如今讀來,都覺得無比實在真摯。梁實秋先生在書中用整一輯《槐園夢憶》,深情回顧了其與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點點滴滴。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在梁實秋先生心裡,季淑沒有死,她仍然活在心中。於是整整一輯,十七個章節,梁先生都在寫與夫人自相識起相處的點滴,尋常卻不覺拖沓,反而有一份感動在其間。若不是真的深情,又怎會記憶得那樣清晰呢?

兩人相識的過程可以說是挺有意思的,先是程季淑母親到梁家提親。梁先生的母親及大姐去相親對程季淑甚為滿意,本來這也應是一樁水到渠成的親事。可梁實秋先生覺得自己是個新青年,終身大事需由自己做主,於是直接寫信給程季淑問是否願意做個朋友,可惜杳無迴音。本來梁先生就此斷了這個念頭,卻又突然接到一封匿名的英文信,告知了程季淑的電話。梁先生大膽打去電話,沒想到這通電話就已讓梁先生神魂顛倒,原因就在於季淑的聲音實在太美妙,用“珠圓玉潤”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於是帶著滿心的期待,迎來第一次會面。同樣是樸素的學生樣打扮,讓兩人互生好感,就此一見鍾情,開始了戀愛的旅程。那時候社會風氣並未十分開明,兩人的戀愛也沒有太過張揚。像所有年輕人一樣,趁著週末時光在公園在太廟約會、看電影,有一種偷偷摸摸的甜蜜。期間,也因為戀愛的事被人打小報告,導致程季淑工作不保,只得重新找工作,但這一切她都毫無怨言。

程季淑是一個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女子,梁實秋在清華畢業後不想赴美,程季淑便勸他去,由此兩人開始三年的異國戀。在異國戀期間,還發生一個不小的變數,程季淑家人並不知道她已與梁實秋在交往,就要給她做媒讓她嫁人。這位柔弱女子並沒有哭哭啼啼毫無主見,而是果斷與梁實秋通信商議,擬出一二三四五步計劃,有條不紊又體面地打消長輩的想法,足見其智慧。

在婚後,因時局動盪,父親勸兩人南下。梁先生找季淑商議,她也很有決斷,立刻啟程。在此之後,兩人時常顛沛流離,生活也是相當清苦,連像樣的新房都沒有。但是程季淑毫無怨言,侍奉公婆、養育孩子、主持家事。有人來收買“願以若干金為先生壽”遭梁實秋拒絕,程季淑知道後也完全支持他的決定。並且表明“我願省吃儉用和你過一生寧靜的日子,我不羨慕那些有辦法的人之昂首上驤。”

程季淑,這個德才兼備的女子,的確如梁實秋父親所言,季淑會是一個好的賢內助。梁先生自己在《槐園夢憶》的最後寫道:五十年來,季淑以其全部精力、情感奉獻給了我,我能何以為報?奏嘉《贈婦詩》: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雖知未足報,貴用敘我情。

在兩人一生相處的點滴中,程季淑那些美好的品質始終在歲月的長河裡熠熠發光。我想這也是梁先生對其感到無限緬懷的重要原因吧,佳人之美,美過歲月。歲月蹉跎,兩人的感情絲毫未見消弭,反而與日俱增。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梁實秋先生都在其間收穫頗豐。故人已遠情仍在,我想這才是人生最珍貴的罷!本書的內容簡介頁面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遇和別離,願你遍歷歲月山河,依然覺得人間值得”。 是啊,縱然此生要經歷無數次的離別,最終也再無歸程,但是情感體驗卻是可以帶走的。生命終了時,一句“人間值得”便能充分地說明沒有白白地活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