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紅季”將至,這兩個基礎性問題你要注意!

隨著氣溫下降和白晝時間變短,葉子中的葉綠素迅速減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全民拍紅葉”季節。如果您所在的區域能看到紅葉,又剛好對攝影有些興趣,為什麼不動手好好拍一拍呢?

或許您已經看過不少拍紅葉的教程,也瞭解到許多關於拍紅葉的技法要點。同樣的內容今天技巧君不想再重複一遍,卻想請您好好考慮這兩個很基礎、但很重要,可能決定你這次拍紅葉之旅是否有收穫的問題。

“拍紅季”將至,這兩個基礎性問題你要注意!

1. 選擇哪個焦段?

出門拍攝前,你會需要做出一個艱難的抉擇:該帶哪支鏡頭呢?而選擇鏡頭的關鍵問題就在於焦段。不同的焦段有各自不同的成像特點,適合表現不同的題材。

  • 廣角

廣角焦段的特徵是寬廣的視野,適合拍攝“氣勢磅礴”的大場景,比如說“漫山遍野層林盡染”等題材。

另外,廣角焦段的視覺畸變較強(即“近大遠小”的透視感),能有效加強空間感與縱深感,拍攝林蔭道等題材時可以加以利用。

另外,你也可以嘗試由下至上拍攝單棵樹,利用畸變來把它拍出“高大”的感覺,必要時還可以豎輻拍攝。

  • 中長焦

這一焦段的優勢在於“真實”,視野和人眼接近,視覺畸變也較小;鏡頭的性價比往往也較高。你可以用它拍攝一棵或幾棵掛滿紅葉的樹。

但與之相對的是,照片可能會比較“平淡”。你可能需要在取景構圖方面多下些功夫,可能需要配合光位來營造一些視覺特效。

  • 長焦

長焦的“射程”很遠,你可以站在地上拍攝樹頂上的

微距鏡頭光從焦段上看,也可以算是“長焦”的一種,但更側重於表現單片紅葉的脈絡與質感,而且需要貼近才能拍攝,更適合拍攝地面落葉的特寫。

從大景到小景再到特寫,從大到小,紅葉的魅力有多種表達方式。先想想你需要拍哪種,再決定帶什麼鏡頭吧。

當然,如果你只是拍著玩,就不用考慮這麼多了;而如果你要追求你對照片的藝術效果有較高的追求,那麼除了選擇合適焦段的鏡頭之外,最好再帶上三腳架和偏振鏡。

2. 哪個光位最好?

關於紅葉拍攝的用光,攝影江湖上一直有個傳言,“順光不如側光,側光不如逆光”,其實這句話並不是完全正確。

實際上,對於紅葉而言,各種光線都有其不同的優劣勢,適合拍攝不同類型的照片。

  • 順光

順光對色彩的還原度和飽和度高,對環境和背景的表現力較強。可以選擇藍綠等對比色,或單一的深色作為紅葉的陪襯。

大家喜聞樂見的“漫山遍野層林盡染”和下圖這種顏色對比強烈的大景,順光是最適合的,誰說順光沒用來著...

當然,順光的缺點是畫面立體感比較差,只適合拍攝對立體感需求不高,而著重表現色彩與規模的大景。

如果非要在順光下拍攝小景的葉片特寫,最好選擇輪廓清晰、相互分離的葉片個體,以減弱順光帶來的平面感。

  • 側光

側光下的畫面有一定層次,特別是拍攝中、遠景時立體感比較強,色彩的表現力也還行。

這一光位適用主題範圍較廣,小到一條掛滿紅葉的樹枝,大到一條林蔭道或一片小林子。總體而言,適合中等規模的景觀。

拍攝時要注意消除葉面反光。頁面反光會嚴重影響色彩的表現力,葉片上會出現雜色,很不好看,最好裝上偏振鏡。

側光下的葉面反光

側光的另一個問題是陰影。光影效果是把雙刃劍,用不好會很難看——遺憾的是對初學者來說,要用好陰影很不容易。

建議不要在畫面中出現太多陰影,尤其是光線較強時的濃密陰影——至少不要讓濃密的陰影落在紅葉上。

用鏡頭,通過取景構圖規避掉過多的陰影吧。

側光下的大量陰影

  • 逆光

逆光的優點和缺點都很顯著。

缺點是光比很大,控制曝光很成問題,尤其是以天空作為背景時,背景基本上都是過曝的,葉片本身的顏色也不鮮豔。

優點也很顯著,透射過葉面的逆光會清晰勾勒出葉片的輪廓和脈絡,使葉片具有一種晶瑩剔透的誘人質感。

逆光最適合拍攝小景和單個或數個葉片的特寫,以更好地體現紅葉的細節和質感。這可是犧牲了背景換來的福利,當然要好好利用啦!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