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痛失江山?

新民自媒體


貴族出身的項羽把江山丟給平民出身的劉邦,很多人都感到可惜,但為什麼會痛失江山呢?有觀點認為,主要是不善於用人,手下就一個范增,還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將范增趕走,並最終氣死,然而,這種想法過於理想話,說實在話,即便范增在 ,項羽也是要痛失江山的,至於原因,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條:

項羽

一:性格。

性格很矛盾,很偏激,慈悲心上來的時候,路邊見到個孤苦無依的老人都會流淚,但真正需要他大發慈悲的時候,他會怎麼做呢?

屠城,坑殺章邯的二十萬降卒大家都知道,除此之外,還屠襄城、屠定陶、屠咸陽,一生氣就讓滿城男女雞犬不留,這種殺法,你給孤寡老人流多少次眼淚也挽不回民心,也就是說,他在屠城的時候就已經埋下失敗的種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句話並非空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封

二:制度

具體體現在,項羽推翻暴秦以後,分封了十一路諸侯,創造性的推行郡國制,即郡縣與封國並行,當然,這種做法對當時而言,大體上沒什麼問題,但落實到細節上,問題就出來了,什麼問題?

為了底下不形成足以與之對抗的勢力,分封的時候採用“王與將分開;異地安插或者大宗與小宗並行”的方式。

如趙國:將趙地一分為二,除將原趙王歇封為代王之外,還加封一個原趙國丞相,常山王張耳,而對另一個跟張耳齊名,對原趙國也十分重要的大將軍陳餘,卻只封個侯爵;

魏國:分為西魏國和殷國,魏王豹自然是魏國貴族,而殷王司馬卬呢,以前趙國的將軍,將趙人安排到魏地為王,魏國人心裡舒坦的了嗎。

諸侯

燕國:分為燕國和遼東國,將原燕將臧荼提拔為燕王,而原燕王韓廣呢,則給趕到苦寒的遼東當了個遼東王;

還有就是齊國:也是一分為三,除將大宗田都、小宗田市同時加封為齊王和膠東王之外,還提拔一個齊將為王,即濟北王田安,三人各有勢力,又彼此心懷不滿。

等等,也就是說,他分封的時候就憋著壞,想蓄意製造矛盾,挑起戰亂,結果自然如他所願,原六國貴族以及一些曾經跟隨過他的將軍們都給得罪透了,得罪透了會怎麼樣?

霸王別姬

不是想回彭城富貴還鄉嗎,但經過他這麼一折騰,剛回彭城,屁股沒坐穩,齊國就先亂了起來,有齊國帶頭,天下風起雲湧,劉邦乘勢殺了個回馬槍,幾下裡這麼一湊活,他項羽渾身是鐵能捻幾根釘。

如此上上下下 都得罪了個透,他不痛失江山,才沒有天理呢。至於其他,不過小節而已,基本不值一提,在這樣的情況下,范增即便活著,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歷史超可愛


項羽為什麼會痛失江山?這是因為他就沒有得到過江山。他雖然曾經叱吒風雲,掌握了天下的權柄,可是他根本就沒有當回事,輕易的就丟掉了。

他只是個分蛋糕的人,最後,他盤子裡雖然還剩下點。剩下的這塊蛋糕項羽自以為不錯,可實際上卻是不怎麼樣好的一塊。結果最後這一塊也沒有保住,被劉邦給搶走了。

項羽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可他不是一個優秀的君主。他的政治能力極為低下。這從他分封天下就能夠看出來。項羽是個貴族出身,他所受的教育十分糟糕。在秦國已經建立兩世,郡縣制已經發展成熟的情況下,項羽卻採取了幾百年前的分封制。

而就算是採取分封制,他也沒有采取正確的分封制。周朝分封天下,自己居天下要害,先關中,後洛邑。分封親族、勳臣大國,夾輔王室。而項羽分封,可謂隨心所欲,任意而為。

自己說什麼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放棄關中、洛陽形勝之地,去長江下游建國。雖然說是西楚霸王,可是卻在四戰之地,根本沒有地利可以利用。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被彭越和漢軍騎兵燒殺得沒有招架之力,吃盡了大虧。

而分封天下,項羽分散了自己力量。都是王,為什麼要聽從你項羽的指揮?最後連他最得力的手下英布都背叛了他。項羽分封又不公平,在他分封之日起,天下就陷入戰亂。他為了個霸王的虛名,四處征戰,疲於奔命,最後被劉邦撿了個便宜,收取了關中,與之為敵。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對比劉邦。當年劉邦處於劣勢,有人對他建議,分封六國後人為王,多給項羽樹敵。可是經過張良的解釋,劉邦連飯都沒有吃完就讓人趕快把刻好的王印銷燬。

後來的石勒也是聽到這個故事前半段時,大驚說,如此大勢去矣,劉邦怎麼得的天下。後來聽了張良勸阻,才點頭說,原來如此。就僅僅從這一點來看,項羽的政治水平連一個沒有文化的胡人石勒都不如,他能不失敗嗎?

正是項羽腦子裡的沒落貴族的腐朽思想,使得他如同當年的宋襄公一樣不合時宜。他雖然軍事能力很強,但是,投靠他的只是個別的貴族子弟。絕大多數的平民將相,都去投奔了劉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這一方面,項羽也落了下風。

因此說,項羽失去天下,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理念有著直接的關係的。正是他落伍的政治理念,想開歷史的倒車,最終被歷史所淘汰。雖然他的軍事能力強,但是擋不住時代的大潮,最終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項羽這個人的結局看似偶然,但在我看來是必然的,就算劉邦不收他,遲早也會被別人收了,他自身就存在著很多致命的缺陷。



首先在鴻門宴上不聽謀士范增的勸告,執意放走劉邦,從這點來看,此人的目光就有些短淺,明明一隻老虎已經進了籠子裡面了,卻又打開籠子叫他跑掉,這等於是在打自己的臉。項羽在烏江戰敗時,亭長給他救生船叫他逃跑,他卻拒絕了,看似頗具英雄氣概,從容面對死亡,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勝敗乃兵家常事,真正的王者能屈能伸,敢於直面失敗並總結經驗教訓,待日後時機成熟便可以一雪前恥,怎麼可以失敗了就放棄等死。



此人太過於自信,以至於有些狂妄自大,剛愎自用。項羽最大的失敗就是氣走了韓信,手下本來有這麼閃亮的金子,他卻硬是沒有看出來,並且因韓信曾做過胯下君子而瞧不起他。韓信多次給他提出絕妙的計謀,他卻完全不予理會,導致傷心的韓信最後投靠了劉邦。而劉邦能戰勝項羽,也多虧了韓信,項羽這典型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此外項羽還非常的吝嗇。對於許多有功之臣,他一點都不賞,時間長了人們都不願意替他賣力了。而劉邦卻不同,在物質上毫不吝嗇,但凡有功之人都使勁的賞,重重的賞,這也導致了項羽這邊人氣越來越弱,劉邦那邊人才越來越多。



總之項羽在用人方面,自身的性格方面致命性的問題太多,單獨一方面可能並不會導致他的失敗,諸多方面加起來,他的失敗就成為必然了。


歷史的腳步


項羽,西楚霸王,曾經是多麼不可一世的名字,可惜終究如流星般迅速隕落,那麼項羽是怎麼落得如此田地,失去了大好江山的?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具體的原因不妨一起分析下。

盡失民心

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在楚懷王定下先入關中為王的規則後,遲到的項羽反而用鴻門宴問責劉邦,之後入得咸陽城,放縱手下燒殺搶掠,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這就是秦帝都百姓對項羽最為直接的表現,臣服不代表心服。

不顧道義

又彊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

這是劉邦指出項羽不仁不義的其中兩條罪名,簡單的說其實就兩個字:殺降!這裡的殺降不僅有秦軍子弟二十萬,而且還有秦王子嬰,給人的感覺是他項羽誰都敢殺,包括投降的人,顯然在道義的記事簿上添上了一段黑歷史。

狂妄不羈

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

項羽的叔叔為了光復楚國,扶植了一位楚懷王,這是一面旗幟,有他在反秦的精神領袖就會發揮作用,可是項羽卻將他先送走,在路上將義帝殺害,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當著其他諸侯的面為了自己家的功勞,貶低楚懷王,項羽說的是事實嗎?是事實,但是藉著抬升楚懷王為義帝后,便直接發號施令,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strong>想做什麼,想要什麼稱號,人家項羽自己封,這份狂妄也就他能做得出來。

過於自信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這是劉邦稱帝時,總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項羽剛愎自用,捨棄謀士范增的諸多諫言,最後導致項羽失去這位謀士,而范增自己也落得客死異鄉(未到彭城就死了),他的自負的一面表現的地方有很多,如在鴻門宴之時,范增的諸多勸言及項莊的神補刀,原以為可以就此了結劉邦,項羽呢,覺得劉邦表現出來的就是貪生怕死,極盡無賴本色,翻不起什麼大浪。再有,范增建議大封諸侯之後,要把劉邦死死盯在關中,最後在張良與陳平的配合下,項羽不僅放走了劉邦,還在其叔叔項伯的勸說下,加了封地範圍,典型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劉邦無關輕重。

總結:

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這是劉邦昔日的老大哥王陵所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其實回顧以上幾點,也都在這句話中,嫉賢妒能,分封諸侯是按自己的喜好而定,不是按戰功的多少而來,這樣勢必在其內部形成壞的循壞,那就是會說的會比會做的混的好,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想著替他好好做事?攻城拔寨之後,不是安撫統治,而是用粗暴的方式來決定城池百姓的命運,天下的民心沒了,誰還願意臣服於他?在烏江自刎,很大程度上也是項羽知道,大勢已去,即使過得江東,想捲土重來,時間和空間都不具備,與其被俘,倒不如用英雄的方式了結自己,至少可以映襯得上他的霸王之名。


農夫說歷史


要做亂世的開國君王,非一代雄主不可為,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非凡的手段。而反觀項羽一生,充其量只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離一個真正的政治家還差的很遠。

性格殘暴,盡失民心

三國時期郭嘉評價項羽,“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而反觀劉邦,簡直是項羽的反面,是有名的常敗將軍,屢戰屢敗,但卻能不斷組織力量,屢敗屢戰,直至奪取天下。

因為劉邦打造了一個仁義之主的人設,身後是成千上萬的民心,而項羽的威望是建立在殘暴的基礎之上的,人們順從他,是因為害怕他,有朝一日,如果他的威懾力消失了,他就會成為孤家寡人,這就是為什麼項羽七十多戰未嘗敗績,一戰敗北便身死國亡。

我們來看一下項羽殘暴的歷史事實,在新安城南,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在咸陽宮殺秦王子嬰,縱容士兵瘋狂燒殺淫掠,焚阿方宮,挖驪山墓。在彭城,殺害天下共主,義帝。在齊國實行三光政策,殺光,搶光,燒光,天怒人怨!

實際上,項羽在一步步依靠殘暴建立自己統治威望的同時,也在給自己一步步的挖掘墳墓!

沒有識人之明,更沒有用人之能

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而一代戰神韓信,最初恰恰是項羽帳下的郎中,也就是參謀,屢次建議得不到採納,最終離楚歸漢。還有後來成為西漢丞相的大謀士陳平,起初也是項羽帳下謀士,因司馬卯背楚降漢,項羽遷怒於陳平,陳平害怕項羽隨時殺了自己,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項羽是個魯莽武夫,最終不可能取得勝利,所以也叛楚降漢了。

就連項羽最信任,尊稱為亞父的范增,最終也被項羽所不容,只得出走,鬱鬱而終。這和劉邦能識人,敢用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目光短淺,沒有政治智慧

項羽滅亡秦國後,將咸陽宮室焚燒殆盡,欲意返回故鄉,定都彭城。這時候,一個無名儒生,力勸項羽定都關中,認為關中四塞之地,天府之國,秦國經營幾百年,以此為根基統一天下,應當定都關中,而彭城,自古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不可作為國都。

但項羽認為,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決定定都楚地。而這個無名儒生,嘆息了一聲,說楚人沐猴而冠,便被項羽活活煮死了!最終被劉邦取關中之地,以此為根基,贏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

另外,秦統一六國後,雖然二世而亡,但天下已經紛爭動亂幾百年,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制國家已經是歷史的大勢,天下民心所願。項羽卻從沒有洞察到歷史的趨勢,還沉浸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時代裡,所以他一直以恢復楚國,做一個霸王為己任。所謂,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項羽是一個豪氣干雲的英雄,俠肝義膽,意氣風發,他該帶著虞姬笑傲江湖,而不是去爭天下,做君王!


長安旭哥


項羽的性格存在很大的缺陷,這些缺陷決定了項羽只適合做一個將軍,不適合做一個統治者。項羽做將軍的時候非常成功,他既能夠衝鋒陷陣,在百萬軍中斬殺對方上將,也能夠指揮千軍萬馬,以少勝多擊敗十倍的敵人。在鉅鹿之戰時期,項羽採用破釜沉舟的打法,擊敗了王離帶領的二十萬秦軍,迫降了章邯率領的二十萬秦軍,消滅了秦國最後的一支有生力量。

在彭城之戰時期,項羽帶領3萬騎兵從齊國出發,日夜兼程奇襲彭城,擊垮了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在垓下之戰時期,項羽帶領著28名騎兵擊敗了劉邦的數千騎兵,從一個將軍的角度去看,項羽的個人武力和指揮能力都毋庸置疑。

然而項羽並不甘心只做一個將軍,他自封為西楚霸王,殺害了楚王熊心,想要成為周武王一樣的人物。項羽的行事作風豪邁,缺乏一個統治者應有的決斷。在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之前,范增勸說項羽殺死劉邦,項羽一直猶豫不決,最終放虎歸山養成大患。

在封地問題上,項羽想要回到楚地光宗耀祖,不肯在關中地區稱王。假如項羽在關中稱王,劉邦肯定會被項羽牢牢地困在蜀地。而且項羽的脾氣暴躁,經常因為小事殺人,在楚漢之爭的關鍵時期,項羽為了逼迫劉邦投降,將劉邦的父親綁到了陣前威脅劉邦。

結果劉邦一番言語,說的項羽無法反駁,只能放棄了煮劉太公的打算。項羽還曾經提出找劉邦單挑來決定勝負,劉邦羞辱項羽說:“我和你比智力,不和你比武力。”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項羽的政治智商非常低,他只適合做一個大將軍,卻不適合做一個領導者。

除了缺乏政治才能外,項羽同樣缺乏戰略智慧,項羽的外交工作搞得非常差,就連項羽的好兄弟英布都背叛了項羽。而劉邦一直很擅長拉攏人心,韓信、英布、彭越都擁有很強的實力,這些人都心甘情願的為劉邦賣命。

項羽手下只有一個可靠地謀士范增,項羽經常不聽取他的意見,最後范增心灰意冷離開了項羽。劉邦手下的人才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韓信被任用為大將,蕭何主管後勤,張良和陳平是劉邦的主要謀士,這些人都是人傑,劉邦任用他們才得到了天下。

由此可見,項羽失去天下並不是運氣的問題,而是項羽自身缺乏成為領導者的必要能力。項羽不擅長拉攏人心,不能處理好諸侯之間的關係,又不肯聽從其他人的意見,這些缺點已經註定了項羽失敗的結局。


史海泛舟擺渡人


楚漢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大關節點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勢。在這場長達四年的戰爭中,佔有全面壓倒性優勢的項羽集團被劉邦逆襲,最終落得烏江自刎,其中原因值得人深思。

在整個秦末起義戰爭中,項羽實際上起著主導作用,他“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成為時局實際上的最高掌控者。戰爭開始之前,項羽集團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但項羽集團並未能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爭取社會各階層力量的支持。相反,他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不僅未能恰當地滿足社會各種力量的利益訴求,反而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為劉邦集團為淵驅魚,並最終導致在與劉邦的較量中一敗塗地。

《國語》雲:“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作為領導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把蛋糕分好,使所有的人各得其所,從而贏得各階層的擁護,這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項羽在領導各路義軍推翻殘暴的秦帝國之後,欲把亡秦之利緊緊掌控在“諸項與妻之昆弟”手中,也就把自己與整個集團置於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對立面,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的敵人,因此,他的敗亡並不不意外。




歷史談侃二弟


老爹的看法:

項羽最終會敗給劉邦,有4點原因:

  1. 坑殺20萬的秦軍降卒,焚燒秦朝宮殿,縱容下屬劫掠財物,暗殺義帝等等,讓他失去民心。

  2. 不聽手下謀士范增的建議,不採納賢士“立國關中,建都咸陽”的建議。

  3. 推行“分封治國”政策,但又利益分配不均,最終導致各路諸侯反叛項羽。

  4. 格局太小,無法得到天下。

1.項羽的很多行為,都讓他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即:失去民心。

坑殺已經投降、手無寸鐵,毫無反抗能力的20萬秦軍降卒,如此殘暴的行為,讓人心生畏懼。接著入駐咸陽,又殺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劫掠財物,燒燬秦王宮殿,這樣的行為,讓項羽失去了民心。


後來,又背信棄義,暗中命英布在半路上,殺死義帝,讓楚地的老百姓對項羽徹底寒心。

總之,項羽的很多行為,都讓他失去了統治天下,最重要的民心。

2.項羽不聽手下謀士、賢士的建議。

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就有人建議項羽在關中立國,以咸陽為都城。但是,項羽思念自己的家鄉,不願在咸陽建都。


更是在楚漢戰爭期間,對亞父范增起了猜忌,氣走了范增。

如此幼稚,不聽他人建議的項羽,最終會失敗,是可以預見的。

3.推行“分封治國”政策,但又利益分配不均,最終導致各路諸侯反叛項羽。

項羽一心向往著,戰國時期舊楚的生活,有意恢復以前的分封治國。於是,就在推翻秦朝統治後,分封了十八路的諸侯,而自己回到舊楚,自稱西楚霸王。

但是,項羽的分封,完全是依據過往對項羽的行為來分封。以前幫助過項羽的,封地就比較大,而那些原本就是割據為王的諸侯,因為沒有幫助過項羽,就導致封地被縮減。如此一來,利益分配不均,導致各路諸侯在後來,都紛紛反叛項羽。

4.項羽的格局太小了,註定無法長久。

項羽為什麼會起來反秦?

不是為了統一天下,而是對秦朝的恨。項羽恨秦朝毀了自己的生活,恨秦朝殺害了自己的祖父項燕、叔父項梁,恨秦朝滅了自己生活的楚國。

所以,項羽反秦的最大動力,就是對秦朝的恨。

項羽從沒有想過,推翻秦朝後,要怎麼辦。他只想恢復舊日楚國的風貌,這樣大家就又可以回到以前的生活。

這種想法,是幼稚的。換一句話說,就是項羽的格局太小了,註定無法長久。

我是老爹,一個喜歡研究歷史文化的普通人。有關歷史文化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裡留言,老爹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為你解答。


老爹有話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是宋朝李清照追思項羽的時候所寫。一代梟雄西楚霸王楚國貴族項羽竟然會敗給亭長出身的劉邦,讓很多人難以自信,這是為什麼呢,且聽我細細道來。我認為有以下原因:一是項羽失去民心。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打敗秦國將領章邯。可是勝利以後,卻以欺詐的方式活埋二十萬秦軍,還火燒阿房宮和秦宮殿,大火燒了三個月,從此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了項羽的殘暴不仁。 二是目光短淺,項羽拿下咸陽後,火燒阿房宮,攜帶美女、珠寶就要返回家鄉。有人勸他定都關中,可以稱霸天下。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錯過了關中這個戰略要地。 三是分封制決策失誤。項羽大搞分封制,卻沒有及時論功行賞,損害了諸侯的利益。眾人怨聲載道,諸多抱怨。 四是自視甚高,不能禮賢下士。韓信,陳平,早期都在項羽賬下。韓信多次向項羽進言,未受採納。韓信覺得憋屈,英雄而無用武之地。後來才投了劉邦。陳平是看透了項羽的為人,認為他難成大事。才棄他而去。 五是項羽的逆商低,臉皮薄。劉邦在與項羽的戰役中,多次敗於項羽之手。最慘痛的一次,妻子和父親都被項羽俘虜。可是劉邦在面對項羽要烹殺自己的父親時,竟然還要讓項羽分一杯羹給他。這讓好面子的項羽無計可施。而項羽一向自恃驍勇善戰,少有敗績。垓下之戰後,完全可以返回江東,捲土重來。可是他骨子裡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以自刎的方式結束了一生。





烽火戲諸侯5213


我認為項羽最終兵敗垓下,痛失江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項羽缺乏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政治格局和眼光

項羽在分封十八路諸侯之後,即偏安於彭城一域,在他佔領咸陽時期,有人建議他佔據關中形勝之地,進退自如,可爭天下,但是他卻說什麼建立功業之後得回老家,不然就如同錦衣夜行,執意要回自己的老窩彭城。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處於平原地帶,四周無險可守,處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這從楚漢相爭時彭城屢次被攻破可以看出。由此可以看出項羽的格局之小,目光之短淺。

另外,在推翻暴秦之後,並沒有順勢稱帝,取秦而代之,而只是稱西楚霸王,滿足於故楚舊地,只想做一方強大的諸侯,思想還停留在戰國時代。


再者,項羽在攻打劉邦、齊國田橫等不聽話的諸侯時,雖然打了勝仗但是沒有順勢佔據地盤,而只是攻而不取,打敗你即可,如此做的後果就是徒耗兵力,使楚軍疲於奔波。


二、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不善於聽取部下的意見,缺乏御下之能,更不懂得招攬人才


項羽最大的敗筆或者失誤就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猜忌軍師範增,導致范增出走、病死途中,沒有范增這個智囊,項羽就只剩下了勇,就像只沒有了爪牙的瘋虎四處亂碰。項羽會猜忌范增也與其本身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不肯聽取別人意見的性格有關。

另外,陳平,韓信,英布等人原本都是項羽的手下,最後卻紛紛棄他而去,且後來都在劉邦的軍隊中受到重用,成為項羽的勁敵,由此可見項羽不懂得挖掘和延攬人才,也缺乏御下之能。反觀劉邦的氣魄就很大,韓信剛投奔他時只是一介無名小卒,卻能憑蕭何的舉薦直接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這得是多大的魄力。


三、項羽燒咸陽、殺秦王子嬰,坑殺秦國20萬降兵,弒殺楚懷王,種種殘暴行徑使得他漸漸背離人心


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為了圖一時痛快,逞個人情仇,而焚燒秦朝宮室,縱兵劫掠關中,大失民心。反觀劉邦卻可以為了自己的野心,封閉府庫,還軍灞上,並且約束軍隊,禁止劫掠,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了民心。

再者,項梁項羽本是楚國將門世家,起事時打著復楚的旗號,扶持楚國王室後裔熊心為楚懷王,使得民心依附,楚國貴族也紛紛提供支持,但是在實力做大後卻弒殺楚懷王,大致楚地民心喪失,也失去了民眾基礎。弒殺楚懷王此為不義,坑殺20萬秦國降兵是為不仁,如此不仁不義能成大事才怪。


總之,項羽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但歸根結底是性格使然,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導致他殘忍好殺,導致他魯莽行事,剛愎自用,是性格導致他狂傲自大,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和格局,鴻門宴縱虎歸山,是性格導致他不懂得延攬人才和御下之道。雖然勇武過人,卻不善用謀略,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力,免不得最終敗亡的命運。這都是性格使然,也是必然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