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管+理


管理=管+理


一位老闆給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他有一個業務部門,由一位業務經理主管。這個部門有十幾個人,其中有兩個人業務做得最好,但是這兩個人和其他同事關係不太好。關係不好的原因在其他同事看來,是這兩個人不合群,而且老搶他們的生意,致使他們的業績不好。在這兩個人看來,是由於別人不像他們那樣努力,而嫉妒他們。部門主管向老闆建議,把這兩個人趕走,以便重新建立部門的和諧。老闆左右為難:是遷就那兩個能幹的人,還是遷就大家?

我問這位老闆:這兩個業務好的人在人品上有問題嗎?老闆說:人品沒問題,但個性有問題。我說:那真正的問題在於你的部門經理,因為他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這樣的事情在每個企業中天天都在發生。同事間出現矛盾,管理者就做出一個簡單的反應:這個人對,那個人錯。我們往往把問題歸罪於某個人,以為把一個人處理了,我們就萬事大吉了。但結果往往是當我們把不聽話的和不順眼的人趕走了,企業缺少了不同的聲音和競爭的動力,公司的業績也就跟著下來了。

正確的做法是:讓管理者成為真正的管理者。

什麼是真正的管理者?真正的管理者一要“管”,二要“理”

“管”意味著管理者學會看大局。什麼是大局?就是企業的整體、企業的目標,而不僅是部門內部短暫的“和諧”;

“管”意味著管理者自己成為大家的榜樣,讓大家向自己看齊;

“管”意味著和下屬打成一片,包括那些你不喜歡的、但人品上沒有問題的人;

“管”意味著知人善用,能把像“順溜”那樣難管的人用好,而不是簡單地把不好管的人開除;

“管”意味著要學會授權授壓,也意味著幫助下屬解決問題;

“管”意味著學會激勵,學會表揚與批評,尤其是批評的藝術;

“管”意味著自己承擔自己部門的責任,而不是簡單地把問題看成是下屬的責任,自己卻高高在上當裁判;

“管”更意味著結果導向,解決部門裡出現的問題。

把這些道理運用到前面的例子中,就意味著部門經理要從改變自己的做法來著手解決自己部門的問題,而不是把兩難的決定推給老闆。

通常,“管”的道理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管理者會越來越熟練地掌握管人的藝術。而管理者真正難於做到的是“理”,因為很多管理者根本不知道這也是自己的職責,而是把管理簡單地等同於指揮,等同於命令。

而“理”是什麼?“理”就是梳理,就是總結經驗,總結教訓,就是想辦法從根本上改變一件事情;“理”就是重新定規則,從規則的角度徹底消滅問題。“管”的著力點在於改變人,改變人的態度,改變人的能力;而“理”的著力點在於改變事,改變流程,改變不合理的做法。

如果管理者只“管”不“理”,即使你“管”的能力再好,以後還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就像本文中的例子,如果管理者不敏感地意識到並儘快解決部門內任務分配規則的問題,以後類似的矛盾還是會出現,只不過當部門有個性強的員工時會表現為公開的矛盾,而沒有個性強的員工時矛盾會隱藏起來。但這一問題總是存在的,總在影響部門效率。

對管理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管10個人和管1000個人有什麼區別?

我想在“管”的方面沒有太多的區別,但在“理”的方面有非常大的區別。換句話說,管理者管理的部門越大,管理的人數越多,就越應該學會“理”,學會建立規則和調整規則。而這些需要“理”的事情分別是:

1確定要做的事情和目標。2確定組織架構,分而治之。3確定具體的崗位。4確定績效和激勵機制。5確定制度,用制度而不是靠經理的魅力管理。6確定流程,用流程而不是靠懲罰來確保做事的質量。

確定流程,用流程而不是靠懲罰來確保做事的質量。

老子在《道德經》裡論述道:“是以聖人之治,空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之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告訴統治者使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的規律去自我管理 是執政的最高境界。

管理也是如此。在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理念中,對於管理一個國家和一個組織做到無為而治,就算達到了管理的至高境界。道家的文化核心思想的無為而治中的“無為”並非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一定要遵循大千世界和自然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在管理與約束人的行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同時老子很形象的把治國比喻成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應當像煮魚一樣,不能隨意去攪擾它,否則小魚就會殘碎的。同樣,企業管理的也就像烹小鮮一樣,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員工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員工能夠目標明確、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並把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既給員工一定的自由度,管理者又對員工有相對的控制力,可以隨時糾正員工的一些錯誤行為,做到管控有度,這其實就是無為而治的真正涵義。

這就如同放風箏,管理者是風箏的操縱者,員工就是風箏,管理者應該給員工一個像風箏一樣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廣闊的空間。要把風箏敢於放向蔚藍的天空,這也是體現管理者的一種胸懷。但是也能隨時可以把風箏收回來,這體現管理者管理的管理藝術,管理做到了象放風箏一樣收放自如,管理也就到了一種象老子說的那種無為的境界。

管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授權,但是如何把握授權的尺度是一門管理的藝術。授權到什麼程度很重要,授權的節奏也很關鍵。對於下屬的每個成員像風箏一樣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線的粗與細及長與短,風力和天氣及風箏自身的好與壞都是管理者需要考慮的。風箏飛的過高,就要把手中線緊一緊,風箏飛的太低,就要把線鬆一鬆,並要根據風的大小和方向,首先使風箏飛起來,然後循序漸進的使它飛的更高更遠,所以授權也要講究節奏。

放風箏看似很簡單,但是放好了,並能放到了一種境界是很難的。同樣,沒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管理實踐,要想放好員工這支風箏其實也很難。達到收放自如的無為而治的境界也就難上加難。

管理=管+理


風箏放的好壞取決於三個方面,第一,空氣,風力的大小。第二,好的風箏和線。第三,放飛的技術。這與成功企業具備的三個要素一一對應。風箏飛的空氣和風力猶如企業所處的環境,包括社會與人文環境,企業一般很難去改變它,只能去適應,如何適應只能是應用中國化的傳統哲學管理思維去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我們所處的是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環境,所以一定要用中國人的思維去處理各種社會與人文關係。風箏本身毋庸置疑就是指企業的所有員工,風箏的線就是指企業的戰略定位、組織結構、績效制度、管理流程等制度。這些就是所謂的企業管理的物質層。放風箏的技巧,就是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 ,也是企業管理的精神層面。

與放好風箏一樣,只有構建一個好的企業環境和氛圍、打造一支優秀的員工隊伍、建立一套科學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培育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沒有好的企業文化才能管理好一個企業。其中塑造一個好的企業文化尤為重要。ge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非常成功的企業,韋爾奇在總結ge成功的經驗時說,ge雖然業務多元化,但是文化非常統一,用統一的文化代替了統一的業務。所以像ge這麼龐大的集團,它像放風箏一樣是給員工高度授權的,各事業部權利非常大,但它的戰略與企業文化卻是統一的,做到管理看似無為而實則有為的收放自如的放風箏的最高境界。所以韋爾奇堪稱是放風箏的高手。

管理=管+理


領導和管理企業是一門藝術,它如同放風箏一樣,如果管理者完全掌握了放風箏的哲學理念,並把它應用在實踐中,那麼他就是管理大師。

具體來講,就是該路面使用一種被稱為承載式光伏路面的技術,即將符合車輛

央視稱,目前該路面已實現併網發電,這段光伏路面發的電已與充電樁相連。

看到這個新聞,諸位想到了什麼?當時,筆者的第一反應,中國加油站行業危險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後的高速公路就是一個“移動的充電寶”呀,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車輛,可以實現自動充電,完全無需再加油。

而且這一場景的實現,現在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條件:

首先,不燒油的電動汽車已經不再是PPT上的概念。這些年,特斯拉的強勢崛起,讓電動汽車走入了大眾生活,前陣子,特斯拉更是發佈了電動了卡車。

管理也是如此。在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理念中,對於管理一個國家和一個組織做到無為而治,就算達到了管理的至高境界。道家的文化核心思想的無為而治中的“無為”並非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一定要“是以聖人之治,空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之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告訴統治者使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的規律去自我管理,這就是執政的最高境界。

如果要形容企業管理者的工作,用交響樂隊的指揮來類比,就再適合不過了。一個樂隊指揮家,他的演奏水平可能不是整個團隊最高的,但是他的作用卻很重要。就像一個不懂業務的領導,相比技術大牛來說,同樣是不可取代的,他們共同的第一要務就是對整體的控制力。

一、指揮是幹嘛滴?

有一個經典的問題:“交響樂隊的樂手演奏時從來不看指揮,指揮是在給觀眾做表演嗎?”

還有一個經典的問題:“不懂業務的領導,能管好那些技術大牛嗎?”

這兩個問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有一定的聯繫。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首先得知道另一個問題:“指揮是幹嘛滴?”

最直觀的回答,指揮是負責打拍子的。這個答案是對的——對於小學生而言,以前學校裡搞大合唱,指揮不懂音樂沒關係,關鍵是胳膊長、有精神。

管理=管+理


但真正的交響樂團指揮,可不是“演員”。

比如音樂會上,樂手們人手一本樂譜,但每個人的樂譜都是不一樣的,只有自己樂器的分譜,換句話說,他們只要記住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只有指揮才有一份總譜,整個樂曲大到結構和聲、小到每一個細節的強弱音色,全部牢牢地印在他的腦子裡。

一個部門或公司的管理者同樣如此,每一個人各司其職,只對自己的績效負責,唯有管理者對整體負責。

所以,不論是指揮家還是管理者,他們的第一要務是整體控制。

當然,事件遠遠沒那麼簡單。

二、指揮對關鍵節點的細節把控

交響演出中,如果每一個樂手都只管按自己的分譜演奏,會出現什麼情況?

首先,這是不可能辦到的。每一種樂器都有出場的前後順序,樂譜上可不會告訴你,幾分幾秒輪到你幹活了。

這時,樂手有兩個辦法,比如一個大號手想知道什麼時候吹第一個音符,就要聽絃樂組的信號。而這種配合,想要做到時間、音色和強弱的精準,又要靠排練時指揮的控制力。

不過,音樂除了準確,主要靠臨場微妙的變化,想要達到指揮想要的效果,大號手就要用第二個辦法:差不多的時候,眼角餘光注視指揮,一看見指揮給的手勢信號,再猛吸一口氣,幹活。

指揮的這個手勢可不好給,因為要考慮到每一種樂器的準備時間,和樂手此時的情緒,比如大號手需要相當飽滿的呼吸,才能讓他吸上一口大氣,發出第一個堅決的音符。

樂手與指揮之間的配合,非常短暫,所以我們才會有“樂手從來不看指揮”的錯覺。

管理的道理是一樣,除了整體控制之外,還要把控關鍵節點的細節。

三、如何藉助他人來實現自己目標的細節把控

管理和指揮還有一個共同點——要藉助他人來實現自己目標,就算再不滿意,也不能越俎代庖。

一個交響樂團有幾十上百人,差不多一箇中型公司的規模,除第一小手提琴手勉強算是個中層幹部之外,其他人的地位都差不多,算是經典的“扁平化管理”。

指揮“管理”樂團,首先靠的是對作品的理解。統一認識很重要——就算是最為人熟知的莫扎特貝多芬,也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在這裡,只有指揮的理解是唯一的權威。

據說指揮家伯恩斯坦對於演奏技術的瞭解並不是一流的,但他對音樂有獨到的理解,所以紐約愛樂樂團的頂級演奏家還是對他言聽計從,努力去實現這位大指揮家“再創作”的經典。

詮釋作品,並幫助樂手們提升對音樂理解層次,還能提高樂團的整體水平——這是指揮家管理樂團最重要的武器,就像最成功的管理者,總是把統一員工對工作的理解放在管理的第一位。

一個樂團五大器樂組,幾十種樂器,指揮當然不會什麼都懂,遇上刺頭樂手,就是不按你的意思來,這是最考慮指揮管理能力的時候。

對付這類情況,如果自已身子硬,精通的樂器多的話,肯定是直接演示為上策。

江湖傳聞最厲害的漢斯里希特,有回排練中,號手說有一段樂句不可能吹出來,因為圓號是最難控制的樂器,換別的指揮可能就將就一下了,可大師二話不說,衝上前去,一把抄過圓號,完美地演繹了這段“不可能”的聲音。

管理=管+理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指揮不可能樣樣都能親自演示,他們真正“統治”樂團的武器,是他的聽覺。

指揮大師都能在十幾種樂器的轟鳴聲中,準確地找到少吹了半個音的小號手,慢了0.1秒的小提琴手。

只有露了這幾手,他才能要求樂手們反覆嘗試,找到他想要的音色音準、強弱效果。

就像有時候管理者告訴下屬“我要的是什麼”,可下屬一臉漠然:“這個不可能的”。如果管理者對自己工作結果理解不細,只能一臉蒙逼——到底他在糊弄我,還是真的不行?

當然指揮並不總是“魔鬼教練”,有些指揮家就不搞“一言堂”,常常開會討論並投票表決對爭議樂句的處理,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

還有些指揮家把“明星效應”抓在手上,自己成了樂團的搖錢樹,“能搞定客戶的領導”同樣能讓下屬信服。

所有的方法只為了一個目標——讓下屬按自己的意思辦。

當然,指揮別人辦事也是有限制的。指揮家自己可以對音樂追求無止境,但對樂團的管理一定有止境、有明確的標準。

排練是很花錢的,樂手也不會無償奉獻時間。指揮家切利就因為過於挑剔,排練成本猛增,最後被柏林愛樂忍痛捨棄。

我們常說“管理藝術”,但管理並不是藝術,而是講成本、講效益的商業行為。

水至清則無魚,自由是人的天性,員工對於任何管理都有一種本能的對抗。只有恰到好處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之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告訴統治者使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的規律去自我管理 是執政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