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不可因怒而兴师,秦国邯郸之战到底该不该打?

前言:邯郸之战中,秦国大军攻击邯郸城但是却久攻不下,结果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魏楚赵三国联军数败秦军,秦军退回河西,秦国遭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溃败,丧地万里!河东、上党、陶郡得而复失!

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对才导致了秦国的溃败?那么邯郸之战到底该该不该打呢?

邯郸之战起因:赵国拒绝割地

提起邯郸之战就不得不提九个月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主力部队全部损失殆尽,而由于秦国也元气大伤,所以赵国答应割十五城给秦国的时候,秦国也很爽快地退兵了。

秦国退兵,灭顶之危已经离去,赵国朝堂又开始飘了,拒绝割地!就不给你咋地!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秦国邯郸之战到底该不该打?

邯郸之战前形势


秦国一看,你赵国已经被打趴下了,没灭亡你赵国你就应该感恩,想不到你不感恩就算了还拒绝割地,你这是在长平之战中被打得不够痛啊!

既然不够痛,那这次就把你灭了!

不过让秦昭襄王万万没想到的是,秦国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就是打不破邯郸城!而且周边的魏国、楚国看到秦军短时间内无法建功,胆子也开始大了起来。

诸侯胆怯,几乎无人敢发兵救赵

邯郸之战前夕根本没有人能想到邯郸能够守得住,毕竟赵国几乎全部的军队都死在了长平,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还怎么守?既然守不住,去救邯郸也就徒劳无功,而且还得罪秦国,因此谁也不敢救赵国。

平原君在魏国向魏国求救,嘴皮子都磨破了,魏国也不肯发一兵一卒,最后在信陵君的斡旋下,魏安僖王终于答应出兵。

平原君也向楚国求救,结果在和楚王交涉的时候,谈话谈了老半天,楚王就是不提发兵就赵的事情,最后在平原君一门门客以“血溅三步”的“威胁利诱”下才堪堪答应出兵。

信陵君窃符救赵

虽然说其他国家胆子大了起来,但是要真叫他去和秦国拼命,他还真不太敢!

距离邯郸最近的就是魏国大梁,魏王让晋鄙(有人认为是原魏国河西守将龙贾的副将,但应该不是,只是重名)率领十万大军救赵,但是这十万大军根本不敢跟秦军交锋,而是只敢远远观望而已!

魏军不敢跟秦国血拼,可能跟主将晋鄙有关,也可能跟魏国和秦国的实力差距有关,如果过度激怒秦国,秦军移师伐魏从邯郸到大梁也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整个魏国没有谁敢轻易犯险。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秦国邯郸之战到底该不该打?


面对魏军的逡巡不进,信陵君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于公赵国是魏国的屏障,一旦赵国倒下了,下一个就是魏国了,而光靠魏国是不可能抵挡秦国的!所以赵国必须得救!于私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关系密切,姐夫求救他不得不救!

信陵君十分想救邯郸,但是他没有兵符无法调动晋鄙大军!

最后没办法了,只能贿赂魏王的宠姬如姬盗得兵符,前往阵前指挥逡巡不进的魏军。

信陵君门客朱亥击杀魏国主将晋鄙后获得了魏军前线指挥权,和邯郸内的守军里应外合,大败秦军,后来楚国军队也赶到邯郸,三国合纵联军势如破竹,一直把秦军赶回了函谷关内。

因为秦军的溃退,秦国很多的领土都得而复失,上党郡被韩国夺回,河东郡被魏国夺回,一夜之间秦国仿佛又回到了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的情形,五十年奋斗转头成空。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秦国邯郸之战到底该不该打?

邯郸之战后形势


秦军为什么会失败?

秦军挟长平大胜之势而来,赵国已经几乎没有可战之兵,秦国为什么还会败呢?

  • 从秦国方面说:

长平元气大伤尚未恢复

长平之战结束在邯郸之战的九个月之前,那场战争赵国全军覆没,但是秦国也几乎到了崩溃边缘,战后的秦国元气尚未完全恢复,就强行发动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战线比长平之战时更长,历时两年而没有取胜,秦国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

这样的秦国如果仅仅是只对付邯郸的敌人尚且可以对付,如果外再有强敌来袭,应付起来必会捉襟见肘。

兵法有云“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秦昭襄王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贸然因为愤怒而出兵就已经犯了兵家大忌,失败是很有可能的。

伐交伐谋失败轻敌

长平之战胜利后,秦昭襄王得意不可一世,谁劝阻都没用,就是要出兵报复不讲信义的赵国!此时的他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贸然出兵而缺少了谋划。

长平之时,秦国坚决不谈和却做出要和赵国谈和的样子,让其他国家不敢帮赵国,最终赵国被孤立,而邯郸之战之时,秦国并未在外交上做出类似任何实质性的举措,反而是威胁其他国家,谁敢出兵帮赵国,攻下邯郸后必“移师伐之”。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秦国邯郸之战到底该不该打?

秦昭襄王剧照


没有利益的威胁苍白无力,当魏国、楚国出兵时秦国又能拿他们怎么办?

如果多做一些谋划,在外交方面多拉拢其他国家,说不定最终秦昭襄王还真能攻破邯郸灭亡赵国!

  • 从山东方面说

赵国

赵国邯郸如果被攻破,那就是要亡国了,所以在秦兵袭来之时,还没从悲伤中出来的邯郸妇女老幼都纷纷走上城头,使出全部力气和攻城的秦兵拼命,所谓哀兵必胜,在不要命的邯郸人面前,耐苦战的秦兵也会有止步的那一刻。

魏国

韩国已经臣服秦国,此时的赵国和魏国已然成为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赵国灭亡了,下一个必然是魏国!所以说秦昭襄王对魏国“移师伐之”的威胁毫无作用,魏国出兵帮助邯郸未尝不是一次自己的自救。

楚国

赵国如果亡了,下一个就是魏国,魏国是楚国的屏障,而魏国显然不是秦国的对手,再者如果再不合纵遏止秦国的扩张,那么楚国迟早要被秦国针对,所以楚国出兵参与合纵也有必然的理由,只有魏国肯出头,楚国就跟着一起出兵对抗秦国。

总结

秦国不应该发动邯郸之战。

刚刚历经了长平之战,秦国尚未完全恢复,不适合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面对一次次进攻邯郸的失败,秦昭襄王没有知难而退,而像一个嗜赌成瘾的赌徒一般,越是输下注越大,最终面对魏、楚的救援时一败涂地。

但是这场战败也让秦昭襄王明白,不能进攻得太急了,否则面对多国合纵,秦国还是力有未逮的,秦国想要扩张还是需要重回远交近攻、蚕食的战略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