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鄉飲

 

雲中吟系列·鄉飲

鄉飲亙古始。


  “酌言修舊典,刈楚始登堂。

  百拜賓儀盡,三終樂奏長。”


  年內,考慮宴請族中耆老一事,故請子侄整理族中老人名錄,統計畢,驚之,不到千人之族,60歲以上老人近260位。恐失禮,遂與家兄電聯商談。

  宴請族中長者,在古代叫鄉飲禮,亦稱“鄉飲射禮”,自古有之,是古代養老禮的一種。故《禮記·祭義》曰:有虞氏時代重視人的道德人格修養,亦尊重年長者;夏后氏時代重視人的功勳,亦尊重年長者;殷商時代重視人的生產能力,亦尊重長者;至周時代,則重視人倫,但亦尊重年長者。“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

  故至周時代,元聖周公制禮於天下,以化萬民於慈順,導萬民於孝弟,故六禮之中,鄉為尤重,此為鄉飲禮之確定時期。

《禮記·射禮》曰:古者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藉以達到“君子以敘,小人以睦,閭井相親,患難相恤。”之德政。

雲中吟系列·鄉飲

漢興復舊禮。


  秦因焚書而亡天下,禮壞樂崩,故至漢朝,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復興文化,恢復舊禮,猶不絕焉。

  《史記·孔子世家》言:“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除了記載當時鄉飲大射之盛況,太史公亦親自參與此項活動中,言“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

  《漢書·成帝紀》:鴻嘉二年,三月,博士行飲酒禮。《漢紀》作鄉飲酒禮,《五行志》作大射禮,蓋射、鄉並行。

  至魏晉時代,由於文人學術官僚集團的形成,尚“清淡”、“三玄之學”,德治漸失。加之“五胡亂華”致使兵戈紛起,故古禮漸失。鄉飲之禮,亦逐漸不被人重視,但仍有仁人志士堅守此尊老傳統,續至德要道於一縷,《晉書·隱逸·索襲傳》:敦煌太守陰澹,欲行鄉射之禮,請襲為三老。《宋書·蔡廓傳》:子興宗,遷會稽太守。三吳舊有鄉射禮,久不復修,興宗行之,禮儀甚整。

  至隋唐,中華文化大興,儒、佛、道三教並行而大治於天下,並一舉成為中華文化特有之三教百家氣派,故周公之禮,亦被朝野重視,且被政府設定為常典。《唐書·太宗紀》曰:貞觀六年,七月,詔天下行鄉飲酒禮。詔曰:“比年豐稔,閭里無事。乃有墮業之人,不顧家產,朋遊無度,酣宴是耽,危身敗德,鹹由於此。自非澄源正本,何以革茲弊俗。可先錄鄉飲酒禮一卷,頒於天下,每年令州縣長官,親率長幼,依禮行之。庶乎人識廉恥,時知敬讓。”

  高宗永隆元年,則詔諸州行鄉飲酒禮。制曰:“鄉飲之禮,為日已久。宜令諸州,每年遵行鄉飲之禮。”

  《新唐書·李棲筠傳》則記載,:李棲筠出為常州刺史。“大起學校,堂上畫孝友傳示諸生。為鄉飲酒禮,登歌降飲,人人知勸。亦其能奉行者也。”

  先賢言:“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唐僖宗時期,因瘟疫、饑荒等問題,致使“民不聊生”,而後王仙芝、黃巢等起義造反。數十年之後,中華民族正式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文教漸失,兵荒馬亂,災禍連天。中華道統,命懸一線,鄉飲之禮亦逐漸退出歷史。

雲中吟系列·鄉飲

天地君親師。


  及至趙宋,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之後,亦以復興中華文化道統為己任,文治天下,故出現宋儒好古之社會情狀,故宋後鄉飲之古禮又漸盛。淳化三年,宋太宗下詔講求鄉飲儀。至高宗紹興七年,郡守仇念置田以供鄉飲之費。理宗景定五年夏四月辛亥,詔郡邑行鄉飲酒禮。而民間亦大興鄉飲酒禮。《宋史·李沆傳》:弟維,知歙州。至郡,興學舍,歲時行鄉射之禮。《王沼傳》:降知滑州,徙成德軍。建學校,行鄉飲酒禮。《龔茂良傳》:為廣東提刑。即番山之址建學,又置番禺、南海縣學。既成,釋奠,行鄉飲酒以落之。《魏了翁傳》:知眉州。朔望詣學宮,親為講說。行鄉飲酒禮,以示教化。

  自古聖賢化世,皆是“文經、武備、貨財”三足鼎立而安天下,文經可化民,武功可御外,貨財可利天下。然而,由於趙宋重文而輕武,常以“金錢財貨的外交和議政策,媚敵自保”,故造成宋朝“守文弱主”的結果。故在開國之初,錯失燕雲十六州,致使北部邊疆兵戈不斷,一直到宋理宗景定時期,忽必烈由東北立然後入主中原。

  公元1277年,無朝建國。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史稱“崖山之戰”。陸秀夫丞相懷揣玉璽,負帝壯烈投海,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中華民族也正是進入元朝。

  元朝時期,因忽必烈篤信西藏密教喇嘛文化,故統一中國,採用了政教共治之方式,由喇嘛主導各省、州、縣百姓至教化。中華文化自此備受摧毀,幾近滅絕,而文人亦毫無風骨可言。故馬致遠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寫出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千古絕唱。

  忽必烈死後,由於受儒家學者的影響,“元成宗”鐵木耳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至“元仁宗”詔以“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許衡,並從祀孔子廟廷”。元朝朝廷,始終以信奉密教為主,尊儒但為治人而已。故元朝忽必烈之後,鄉飲之禮,仍舉行。《元史·烏古孫澤傳》:行興化路總管府事。興學校,召長老及諸生,講肄經義,行鄉飲酒禮。士俗為變。但,這仍無法改變元朝無文亡國的命運。

雲中吟系列·鄉飲

誰識太平心?


  1364年,明朝開國,復古制,整古書,以朱熹《四書章句》科舉標準,故明朝文運,無出宋儒理學之範圍。

  1636年,滿清入關,清朝立。

  因明清兩代統治者均充分意識到:“鄉飲酒禮,敬老尊賢,敦序長幼之節,申明朝廷之法,其有關於禮教甚巨。”故鄉飲酒禮,一度盛行。《明史·魏觀傳》:觀盡改寧所為,以明教化、正風俗為治。建黌舍,行鄉飲酒禮,政化大行。皆其事之往往不絕者也。

  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清亡而至於今,鄉飲酒禮或少有人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