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系列·乡饮

 

云中吟系列·乡饮

乡饮亘古始。


  “酌言修旧典,刈楚始登堂。

  百拜宾仪尽,三终乐奏长。”


  年内,考虑宴请族中耆老一事,故请子侄整理族中老人名录,统计毕,惊之,不到千人之族,60岁以上老人近260位。恐失礼,遂与家兄电联商谈。

  宴请族中长者,在古代叫乡饮礼,亦称“乡饮射礼”,自古有之,是古代养老礼的一种。故《礼记·祭义》曰:有虞氏时代重视人的道德人格修养,亦尊重年长者;夏后氏时代重视人的功勋,亦尊重年长者;殷商时代重视人的生产能力,亦尊重长者;至周时代,则重视人伦,但亦尊重年长者。“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

  故至周时代,元圣周公制礼于天下,以化万民于慈顺,导万民于孝弟,故六礼之中,乡为尤重,此为乡饮礼之确定时期。

《礼记·射礼》曰:古者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借以达到“君子以叙,小人以睦,闾井相亲,患难相恤。”之德政。

云中吟系列·乡饮

汉兴复旧礼。


  秦因焚书而亡天下,礼坏乐崩,故至汉朝,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复兴文化,恢复旧礼,犹不绝焉。

  《史记·孔子世家》言:“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除了记载当时乡饮大射之盛况,太史公亦亲自参与此项活动中,言“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汉书·成帝纪》:鸿嘉二年,三月,博士行饮酒礼。《汉纪》作乡饮酒礼,《五行志》作大射礼,盖射、乡并行。

  至魏晋时代,由于文人学术官僚集团的形成,尚“清淡”、“三玄之学”,德治渐失。加之“五胡乱华”致使兵戈纷起,故古礼渐失。乡饮之礼,亦逐渐不被人重视,但仍有仁人志士坚守此尊老传统,续至德要道于一缕,《晋书·隐逸·索袭传》:敦煌太守阴澹,欲行乡射之礼,请袭为三老。《宋书·蔡廓传》:子兴宗,迁会稽太守。三吴旧有乡射礼,久不复修,兴宗行之,礼仪甚整。

  至隋唐,中华文化大兴,儒、佛、道三教并行而大治于天下,并一举成为中华文化特有之三教百家气派,故周公之礼,亦被朝野重视,且被政府设定为常典。《唐书·太宗纪》曰:贞观六年,七月,诏天下行乡饮酒礼。诏曰:“比年丰稔,闾里无事。乃有堕业之人,不顾家产,朋游无度,酣宴是耽,危身败德,咸由于此。自非澄源正本,何以革兹弊俗。可先录乡饮酒礼一卷,颁于天下,每年令州县长官,亲率长幼,依礼行之。庶乎人识廉耻,时知敬让。”

  高宗永隆元年,则诏诸州行乡饮酒礼。制曰:“乡饮之礼,为日已久。宜令诸州,每年遵行乡饮之礼。”

  《新唐书·李栖筠传》则记载,:李栖筠出为常州刺史。“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为乡饮酒礼,登歌降饮,人人知劝。亦其能奉行者也。”

  先贤言:“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唐僖宗时期,因瘟疫、饥荒等问题,致使“民不聊生”,而后王仙芝、黄巢等起义造反。数十年之后,中华民族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文教渐失,兵荒马乱,灾祸连天。中华道统,命悬一线,乡饮之礼亦逐渐退出历史。

云中吟系列·乡饮

天地君亲师。


  及至赵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之后,亦以复兴中华文化道统为己任,文治天下,故出现宋儒好古之社会情状,故宋后乡饮之古礼又渐盛。淳化三年,宋太宗下诏讲求乡饮仪。至高宗绍兴七年,郡守仇念置田以供乡饮之费。理宗景定五年夏四月辛亥,诏郡邑行乡饮酒礼。而民间亦大兴乡饮酒礼。《宋史·李沆传》:弟维,知歙州。至郡,兴学舍,岁时行乡射之礼。《王沼传》:降知滑州,徙成德军。建学校,行乡饮酒礼。《龚茂良传》:为广东提刑。即番山之址建学,又置番禺、南海县学。既成,释奠,行乡饮酒以落之。《魏了翁传》:知眉州。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

  自古圣贤化世,皆是“文经、武备、货财”三足鼎立而安天下,文经可化民,武功可御外,货财可利天下。然而,由于赵宋重文而轻武,常以“金钱财货的外交和议政策,媚敌自保”,故造成宋朝“守文弱主”的结果。故在开国之初,错失燕云十六州,致使北部边疆兵戈不断,一直到宋理宗景定时期,忽必烈由东北立然后入主中原。

  公元1277年,无朝建国。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史称“崖山之战”。陆秀夫丞相怀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中华民族也正是进入元朝。

  元朝时期,因忽必烈笃信西藏密教喇嘛文化,故统一中国,采用了政教共治之方式,由喇嘛主导各省、州、县百姓至教化。中华文化自此备受摧毁,几近灭绝,而文人亦毫无风骨可言。故马致远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写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绝唱。

  忽必烈死后,由于受儒家学者的影响,“元成宗”铁木耳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元仁宗”诏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许衡,并从祀孔子庙廷”。元朝朝廷,始终以信奉密教为主,尊儒但为治人而已。故元朝忽必烈之后,乡饮之礼,仍举行。《元史·乌古孙泽传》:行兴化路总管府事。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行乡饮酒礼。士俗为变。但,这仍无法改变元朝无文亡国的命运。

云中吟系列·乡饮

谁识太平心?


  1364年,明朝开国,复古制,整古书,以朱熹《四书章句》科举标准,故明朝文运,无出宋儒理学之范围。

  1636年,满清入关,清朝立。

  因明清两代统治者均充分意识到:“乡饮酒礼,敬老尊贤,敦序长幼之节,申明朝廷之法,其有关于礼教甚巨。”故乡饮酒礼,一度盛行。《明史·魏观传》: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皆其事之往往不绝者也。

  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清亡而至于今,乡饮酒礼或少有人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