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勃的越劇離不開越劇大師袁雪芬

生機勃勃的越劇離不開越劇大師袁雪芬

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嵊州人,越劇表演藝術家、泰斗,越劇袁派創始人。

工青衣、閨門旦。1933年開始學藝,先後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1942年10月起,在上海大來劇場開始越劇改革。其唱腔旋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在表演上,重視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的寫實主義表演特點。

1942年10月,著名演員袁雪芬所在的雪聲越劇團上演《古廟冤魂》時,韓義第一次給主角袁雪芬試畫油彩妝。之後,編導又邀請電影明星為該團做化妝指導,全部廢除水粉上妝,改用油彩。

此後,越劇各劇團相繼用油彩化妝,並學會了用冷霜或凡士林塗底,隔離皮膚和油彩,用有色的肉色畫膚色,用黑色的眉筆畫眉毛,用普通的香粉來定裝,用小號油畫筆來塗唇膏,用棕色眉筆畫鼻樑。這樣,初步形成了現代化妝的基本程序。

1943年,越劇服裝設計有了一定的發展。當時,專業舞美設計師韓義在《雨夜驚夢》中,對劇中魔王及4個小鬼的服裝做了設計。

生機勃勃的越劇離不開越劇大師袁雪芬

同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時,因劇中人物有兄弟民族,加之出場人物身份較多,為了藝術上的統一,全部服裝由韓義全盤設計,由演員自己置辦,戲院老闆根據角色主次貼一部分置辦費。這是越劇服裝的一大改革。

袁雪芬演出《香妃》時,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創造了尺調腔,把越劇唱腔音樂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即越劇音樂史上的“尺調時期”。越劇的所有流派,就是在尺調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並不斷豐富的。

袁雪芬注重塑造有不同個性的人物形象,真實細緻地表現其內心情感,為此,她廣採博取,大膽創新,以豐富的音樂語彙創造出了一個個富有特色的越劇新腔及板式。

在演唱時,堅持從人物出發,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唱法上擅長以情帶聲、聲情交融,並用細膩而多樣的發聲處理和潤腔方法,使唱腔韻味無窮。

生機勃勃的越劇離不開越劇大師袁雪芬

20世紀40年代,雪聲劇團的同人們又受清代末期仕女畫的影響,設計了褙裙。這種褙裙,罩在大襉裙外長出很多,但它的斜角邊緣靠近小腿肚的地方,正面用佩。佩很長,長到腳面,很簡潔,上面沒有花,只在沿邊上用金邊盤繞。這種褙裙在《梁祝哀史》《新梁祝哀史》和《嫦娥奔月》等劇中反覆使用。

《梁祝哀史》為越劇傳統劇。寫祝英臺女扮男裝往杭城求學,路遇梁山伯結為兄弟,同窗三載,情誼深厚。祝父催女歸家,英臺行前向師母吐露真情,託媒許婚山伯,又在送別時,假託為妹做媒,囑咐山伯早去迎娶。

山伯趕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將英臺許婚給馬太守之子馬文才,兩人在樓臺相敘,見姻緣無望,不勝悲憤。山伯歸家病故,英臺聞耗,誓以身殉。

生機勃勃的越劇離不開越劇大師袁雪芬

馬家迎娶之日,英臺花轎繞道至山伯墳前祭奠,霎時風雷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縱身躍入,梁山伯與祝英臺化作蝴蝶,雙雙飛舞。

該劇揭露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愛情的摧殘,語言上保持民間文學的特色,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被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越劇服飾從簡陋到精美,經歷了許多年的變遷,逐漸演變成獨具特色的舞臺精品,為越劇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也逐步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同時,袁雪芬以話劇為榜樣,她在大來劇場開始對越劇進行改革。他們把經過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又稱“女子越劇”。

越劇改革首先是編演新劇目,建立劇本制,廢除幕表制。即使演出傳統劇目,也須經過整理改編。新劇目內容比過去有較大的變化。

生機勃勃的越劇離不開越劇大師袁雪芬

許多編導和主要演員,十分重視劇目的社會效益,主張給觀眾以積極有益的影響,編演了大量反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的劇目。

袁雪芬倡導的越劇改革,對越劇表演藝術進行了重大革新。一方面吸收了話劇和電影的表演方法,真實細緻地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強調錶現人物的真實感情;另一方面,向崑曲和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使外部動作更細緻,更具節奏感。這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越劇表演藝術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舞臺風格。

這一系列的改革,促使觀眾的構成發生了變化。除了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使越劇的發展出現了生氣勃勃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