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身後金融魅影

白銀時代接近尾聲、行業利潤趨於攤薄,市場洗牌和重組,讓房地產和金融之間的依存越發緊密。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會令房地產具備更加穩定而多元的特性。就像不同元素與金屬元素融合後,擁有更加穩定、抗干擾等特性一樣。這個新的時代,我們可稱之為“合金時代”——

經濟觀察報記者 謝敏敏

近日,港交所股權披露顯示,寶能旗下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於6月28日減持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A股295.5萬股,共計約8214.93萬元。減持後,鉅盛華持股持股比例也由原來的16.03%降至15.99%。

4年前,“寶萬之爭”掀起了包括險資在內的金融機構入股房企的高潮,也掀起了險資野蠻人討論高峰。

但隨著政策嚴控保險資金投向,“寶萬之爭”以深圳地鐵介入告終,隨後寶能系一路減持其所持的萬科股份,直至如今的15.99%。

始於2016年,曾經激進擴張的險資偃旗息鼓,止步財務投資人的角色,甚至開始不斷減持在房企的股份。但時至今日,不少金融機構在大型房企的股權結構中依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例如平安之於碧桂園、旭輝,原安邦之於金地、遠洋、金融街等。

政策在2018年再次發生趨勢性的改變,監管層重新呼籲險資入市,在這一輪中,中國平安通過幾番資本運作,一躍成為華夏幸福的第二大股東。

金融機構對房企的偏好,由來已久。平安不動產基金的一位中層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房地產兼具收益性與成長性,在大類資產中有相對優勢。

平安銀行的一匿名人士也透露,保險資金的投資受到諸多管控,其投資往往具備鮮明的特徵:安全性、收益性以及流動性,“從這點來說,房地產符合這些特徵。”

金融機構敲門

2015年是房企引入金融機構股東的一個關鍵年份,在這一年裡,諸多主流房企都迎來了和它們自身性質不一樣的特別的股東。

對房企來說,金融機構的入局,有主動,有被動。碧桂園就是主動的一方,2015年4月初,碧桂園宣佈,成功引入平安集團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9.9%。

吳建斌在《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一書中曾對此事有所披露,吳建斌建議邀請一家國企背景公司對碧桂園進行財務投資,為此,高層討論了很久,最後楊國強說,就在保險業或銀行業裡面找。

不久,多家投資銀行收到碧桂園的需求後都表現得十分積極,“畢竟一旦找到碧桂園合適的‘結婚對象’,可名利雙收。”

這個“名利雙收”的機會最終花落平安。2015年1月,楊國強、楊惠妍帶隊在上海約見了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一行,當年4月份,入股一事最終完成。

碧桂園引入平安,除了看重其國企背景,實現“染紅”,更期待金融機構的入股能帶來資本市場和戰略層面的變化:第一,受到國際評級公司重視,調高公司的信用評級到投資級別,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第二,開啟與平安全面深度的合作。

被動的案例,最典型的當屬“寶萬之爭”,自2015年開始,寶能旗下的前海人壽與鉅盛華多次買入萬科A股股票,超越萬科原第一大股東華潤集團。

隨後,華潤與寶能陸續增持萬科股份,掀起了股權爭鬥。隨著王石為首的萬科管理團隊的反擊,“寶萬之爭”掀起險資舉牌地產股討論的輿論高峰。

寶能來勢洶洶,勢必要拿下萬科控制權。最終由於監管介入、萬科引入國企深圳地鐵集團,寶能未能實現控股萬科的目的,“寶萬之爭”以寶能停止增持、王石辭去董事長而告終,寶能此後陸續開始減持萬科的持股。

寶能在增持萬科股份中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投資收益。根據民生證券的統計,寶能系九個資管計劃購入萬科A股票的均價為18.89元/股,按平均融資成本7%以及已存續期36個月計算(截止到2018年7月份),再考慮分紅後綜合計算得到寶能系買入萬科股票的平均成本約為21.13元/股,而2018年4月寶能系的資管計劃“安盛2號”通過大宗交易進行減持的均價則為29.92元/股,收益率達41.6%。

險資歸來

前述平安銀行匿名員工認為,金融機構對房地產企業的介入程度,取決於監管政策,這是其被動之處。

2015年掀起了險資對於上市房企股份的增持熱潮,到了2016年下半年,形勢急轉直下,證監會轉變保險業監管方向,令保險業迴歸本源。

隨後險資在上市房企領域的投資沉寂了有兩年之久,雖然以平安、安邦為首的金融機構依然佔據不少大型房企的前三大股東之位,但險資在這兩年裡不再對上市房企的控制權發起虎視眈眈的攻擊,也很少再出手增持上市房企股份。

到了2018年,隨著宏觀形勢的變化,監管政策又迎來了轉變。2018年10月份,證監會發佈聲明稱,正在按照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一部署,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推動三方面工作,並提到發揮保險、社保、各類證券投資基金和資管產品等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引導更多增量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

今年1月份,更明確的政策信號發出,1月28日,銀保監會明確指出,鼓勵保險資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拓寬專項產品投資範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

這波監管轉變的新趨勢中,中國平安是最先行動的,自2018年7月開始,中國平安斥資百億受讓華夏幸福股份,成為華夏幸福的第二大股東。

民生證券指出,歷史上險資通常會選取房地產板塊估值低點,且宏觀環境導致房企拿地節奏放緩的時機進行舉牌或增持。在當前時點,一方面房地產板塊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另一方面當前行業形勢下房企拿地節奏有望趨緩進而提高分紅比例,因而上市房企已經形成了對險資的較大吸引力。

金融機構對上市房企的趨之若鶩,歸根到底在於看中了房地產資產的優質回報。

前述平安不動產基金的中層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從國內歷史表現來看,房地產的回報率在短中長期內均優於股票、債券、黃金等其他大類資產,上市房企中,2018年房地產行業的平均ROE水平超過10%,且淨利潤增速高於整體,隨市場集中度的上升,龍頭房企ROE已達20%。

民生證券團隊也表示,從內生因素來看,隨著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逐年增長,保險公司自身具有不斷增長的資金配置需求。從外部因素來看,一方面房地產板塊歷來具有高ROE、低波動性、業績預期優良等優質屬性;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已逐漸步入穩定發展期,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背景下,龍頭房企兼具價值與成長屬性,對於險資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具備股權結構分散、股息率高、估值低等特點的上市房企更容易受到險資青睞。險資如果能控制好介入程度,對於上市房企的利好明顯。

其中的區別在於,金融機構是否能安心扮演好純粹財務投資人的角色,一旦越過這一邊界,就很容易引發上市房企控制權之爭,並且過度介入到上市房企的日常運營中。

是博弈還是合作?對於上市房企而言,和金融機構的股東或許要永遠處於這兩者並存的關係中。

房企身后金融魅影

—END—

記者聯繫方式:xieminmin@eeo.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