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附件可靠性管理及维修附件的分类


维修附件可靠性管理及维修附件的分类


  1. 附件管理的意义与目的

目前,设备维修思想正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为基础,以工程立法为手段,朝着“以安全、可靠、经济为目标”的维修方向持续发展,逐步结合现代维修质量观、人为因素理论、风险管理理念的现代航空维修管理思想。现今,设备维修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的应用水平。

随着设备规模的扩大,附件可靠性对设备运行品质保障、维修成本优化的影响愈加显著,而附件可靠性的专项管理在整个维修体系中存在着空白。为了更好的提高公司的效益,就必须通过有效的工程立法手段进一步优化设备维修成本,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建立一套以设备保障为导向的附件可靠性管理系统来满足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附件的管理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件往往是设备运行不正常事件、重复性故障的诱因,影响设备运行的品质保障,同时也会增加相关的维修成本和备件成本。通过附件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附件装机使用可靠性,保证设备的装机附件可靠性达到满意的水平;同时,为提升附件修理品质,降低附件误拆率,优化附件的备件状况,提供必要的参考;帮助进一步改进工程分析与评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附件的管理方法

传统的附件管理往往停留在单纯的附件的数量统计和修理报告追踪层面,通常是以质量调查的方式对附件修理状况进行调查,进而对维修部门进行审核纠正,来达到附件的控制。这种事件型的附件管里难以满足当下对附件管理的新要求。

附件管里方案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以附件趋势监控作为了解宏观状况的手段;以附件分类管理作为细化矛盾的途径;以附件寿命分析作为深度解析手段;以附件风险监控作为有效预警手段,最终来帮助提升设备安全运行品质。

2.1附件趋势监控

传统附件管理中,仅是记录附件的出现个数,缺少一个有效的监控指标,来实现附件趋势监控。

本文方案主要对附件出现的概率进行趋势监控,有效的反映附件的状况,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突变现象。以“附件千分率”作为趋势监控指标进行趋势监控,有别于传统的单纯数量统计模式。附件千分率,表征每一千次非计划拆换中所出现的附件的数量。

通过以每千次附件非计划拆换中的附件发生频率为统计指标,按月度进行趋势监控。通过监控及时发现各机型附件状况的趋势变化,及时发现不良趋势以及突变现象。依据趋势监控结果,通过分析判定某机型附件状况是否处于可接受状况。

2.2附件分类管理

传统的附件管理中,往往是以单纯的修理质量调查作为附件的管理方式,容易产生“就事论事”的处理惯性,忽略了关联性的调查分析。同时,易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使主要矛盾难以突出。

本方案按照附件对设备运行品质的影响程度和附件本身的安全属性、维修属性,对附件进行分类式管理,以便于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共分为一下3类:

A类:机电系统类。该类附件大都为电控机械作动型附件,多属于耗损型部件,较适用于通过寿命分析方法,找出附件装机时间较短的原因,装机时间的长短往往因维修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B类:电子仪表类。该类附件易对设备运行正常率造成影响,且此类附件大都为计算机类附件,不同厂家的维修质量差异较大。该类附件主要涵盖PLC、主控、状态监控等系统的附件。

C类:辅助类。该类附件的装机使用时间易受人为使用不当的因素影响、且该类附件不影响设备安全,但对现场设备运行质量有一定影响。该类附件主要涵盖广播系统、显示系统、灯光附件等。

不同的机型,不同的阶段,导致附件趋势恶化的原因不同。附件的趋势监控主要帮助我们识别目前附件的大体状况,为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预警信息。而附件分类管理,则帮助我们明确当前附件的“主要矛盾”,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盲目;帮助我们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主要矛盾。

例如:某机型的附件趋势恶化,但通过分类管理发现,恶化主要是由于C类部件的增多造成。此时,对于此机型附件仅对成本造成了影响,而对设备运行正常率的影响不大。而且C类附件易受认为使用不当的因素影响,此时如一味对修理质量进行调查可能收获不大。而以针对C类附件特性处罚,制定的纠正措施往往收效更大。

通过分类式管理可以更好的解析当前某一机型附件状况,并判断是否处于可接受范围,以及识别其存在的潜在风险。

2.3附件寿命/修理有效性分析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识别当前附件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当我们明确了主要矛盾,即当下需要重点关注的附件后,便可以进行深度分析了。

对于附件的分析,主要是针对某一类部件的可靠性分析,或具体某一部件(连续零小时部件)的修理有效性分析。对于A类部件,因其多为耗损型部件,故多采用寿命分析方法,找出其特征寿命值,并通过对比寿命衰减度的方法判断是否通过改善修理方式来实现改善部件可靠性。而对于B类部件,因其多为计算机部件,故障原因复杂,往往通过类比不同厂家的修理质量,以及借助OEM厂家工程文件来找寻原因。

通过对重点附件进行可靠性和寿命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帮助进行进一步调查分析,并跟踪相关调查结果。

2.4附件风险监控

通过建立风险打分系统,来实现附件风险监控,可以帮助运行部门更好的获得有效预警信息,在可靠性分析调查滞后或者遇阻的情况下,借助其他有效手段,缓解风险状况,使附件对设备运行品质的影响降低至可接受范围。

风险打分主要由基准分、状态分、后果分三部分组成。基准分,主要由当前附件在非计划拆件中的比例折算得到,用于体现当前附件的基本状态。状态分,主要由三类附件在当前附件中所占比例,乘以一个重要系数和权重而得来。状态分总共1到5分,表征当前零小时部件的严重程度和潜在风险。后果分,主要为几类特殊事件的权重分。例如当前附件是否导致设备运行延误,是否导致重复性故障,是否多次出现附件等。按照特殊事件的严重程度产生对应的分值。最终三个分数加权得到最终的风险分数,帮助识别附件对设备运行品质保障带来的风险度。

3.总结

文章在附件管理方面,为弥补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通过引入分类式管理方法,作为对附件管理的新方法。此方法的应用将更加便于有效的发现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影响设备运行品质的核心问题。风险管理是当下较为前沿的质量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应用于附件管理中,有助于实施更加有的预警和报警;有助于更好的对附件承修质量监控提供帮助。将风险管理方法与附件管理有机的结合,也是附件管理方法的一种创新性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