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中教師的家庭教育心得

在筆者長期的教學生涯中,自己養成了經常反思的習慣,反思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反思小孩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並將一些心得整理,並記錄下來。在此,願與諸位讀者一起分享,能給大家一些思考。

一、樹立榜樣、樹立夠得著的目標

中國式家庭教育說教太多,可以運用榜樣的力量去吸引他。

但是,不要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經常說“王阿姨家的誰誰誰,他每次都是年級前三呢,你要向他學習,以他為榜樣”,這種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你想,這種放話放在我們當父母的身上,我們也會覺得特別不舒服、牴觸、甚至反感,最後,不僅沒有起到榜樣的效果,反而讓自己的小孩有逆反心理。可以經常帶自己的小孩到榜樣的家裡去竄門,小孩之間成為好朋友當然最好啦,榜樣會自然形成。

為自己的小孩設立一些能達到的目標,目標和期望不宜過高,如果不切實際,怎麼努力都難以達成,只會增加小孩的挫敗感。也可以設立一些可實現的學習目標,讓小孩體驗學習的快樂,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學習是枯燥乏味的,避免讓學習成為一種負擔)

也可以和小孩看一些勵志影片,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精選、播放、觀察孩子的反映。

二、成才先育德

品德比人的才能更重要,要成才,先成人。

教育小孩的禮儀廉恥,懂得尊重其他人。尊老愛幼,尊重師長,尊重自己的同齡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培養她善良的品行,培養她的同情心。當然,不要濫施同情心,不要對壞人同情。

培養她的愛心,對弟弟妹妹、對小動物、對一花一草;疏導她的恨心。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粥一飯,半絲半縷,來之不易。誠實是重要的品德。(對壞人可以說慌)

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父母的眼中,自己小孩犯再大的錯都是可以原諒的,試問,誰會去和自己的孩子計較呢?甚至有的父母總為自己的孩子所犯的錯找藉口,孩子正準備認錯,突然發現不需要認錯了,這就是縱容自己的小孩,溺愛自己的小孩。溺愛是毒藥,溺愛只會毀了自己的孩子。這也解釋了現在的一些熊孩子的形成原因。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兩個溺愛的父母。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與自由相互依存,不矛盾。一個人必須先學會守規矩,之後才能談自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始終如一的紀律要求,也就是父母要有原則性,有些規則邊界不能觸碰,沒有原則的父母是教育不好子女的。

用健康成人的標準去審視小孩現在的不良習慣,注意,不是讓小孩做的和成人一樣。如果該習慣放在成人身上,家長是否能容忍。小毛病會質變成大問題,防微杜漸。父母要善於發現問題,糾正小孩身上的毛病,越早發現越好,成年以後很難改掉。不要總把子女當嬰兒、寵物看待。可愛是因為她小,但她畢竟要長大,長大則有更高的要求。

不能主動欺負小朋友、同學,但要學會反抗、反擊。這個觀點可能很多專家並不認同,學校也不是這麼教的。筆者曾長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想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的時候,我們也不反抗?等著第三國來主持公道?我們抵抗日寇侵略難道有錯?放在小孩身上道理不是一樣的嗎?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咬牙堅持,形成毅力,開了頭就要持之以恆,遇到困難要咬牙堅持,千萬不能半途而廢。不為自己藉口,人最容易原諒自己,事情沒做好,想辦法找一些原因,讓自己心安理得,這是一種壞習慣。它會讓你軟弱,會讓你偷懶,會讓你逃避,結果你喪失了勇氣。

四、塑造性格

性格無所謂好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小孩就是一張白紙,你希望紙上呈現出什麼樣的圖形,要靠父母去引導,去塑造。

筆者希望自己的小孩:開朗、寬容、大方、堅強、有毅力、有責任心

讓自己的小孩不要猶豫不決,做決定要果斷,給自己的小孩自信,即便決定錯了也不怪他。創設一些情景,讓她自己作主自己要做的事情,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

不僅要表揚他們的成功,而且也要他們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挫折要拿的起、放得下。

家庭事務的決定,讓她參與,並認真聽取她的意見,讓她感覺自己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週末,參與家庭勞動。不準護食,護食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有舍才有得,凡事不可斤斤計較。對孩子做的每件事,要督促她有始有終。

五、構建積極向上的三觀

世界不全是美好的,但是也不全是黑暗的。教自己的小孩認識世界的光明與美好,客觀看待世界的陰暗面。社會上會有一些醜惡現象,但國家、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向著美好前進。總的來說,正義、善良是主流,生活會越來越美好。我們在生活中不能經常將社會負面東西掛在嘴邊,多和小孩交流積極、陽光、正能量的事件。

課外時間和假期裡,選擇比較溫馨的場合,和孩子討論一些適合她年齡的、比較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她思考。如:早戀;金錢問題。對金錢的使用要控制,零花錢不能多,切不可將之與學習相連。

個人價值的大小,是看她對社會回饋了什麼,而不是看她向社會索取了什麼。個人能力的大小,是看她能創造多少價值,而不是看她能消耗多少價值。

珍愛生命、尊重生命、不輕生,愛自己、愛家人。

六、感恩之心

我們應從小去培養,不要讓孩子認為什麼都是父母應該做的,而是讓孩子理解父母或理解他人,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對待父母、對待他人。

培養小孩的感恩之心,感恩家庭、感恩社會、感恩同學、感恩老師。感恩之心對小孩的性格、行為習慣都有積極正面的影響。但是要注意度,不能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愧疚感。我們的目的是讓小孩的感恩之心轉變成對社會的正反饋。

懷著一份感恩之心去學習,懷著一份感恩之心去生活,教孩子懂得感恩特別重要。

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七、情商的培養

鼓勵小孩多交朋友,學會分辨益友。孩子多參加周圍小朋友的集體活動。學會分享自己的零食、玩具。逢年過節、帶孩子走親訪友,讓她多一些和別人接觸的機會,鍛鍊她的社交膽量。在遊玩當中,讓孩子們體驗自己的力量,發現自身的強度和限度,增強自信心,並且發展友誼。一個什麼東西都不摸、什麼人都不碰的孩子,會變得沒有感情,冷漠畏縮,無法和他人交流。

八、體驗式教育

成長教育是體驗式教育,在規則的範圍內,父母要給小孩足夠的空間。不僅要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還要體驗失敗的挫折;不僅要體驗學習,還要體驗勞動;不僅要體驗室內,還要體驗戶外。當然,重中之重,違法亂紀、危及生命的事情排除在外。

九、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這個詞經常用來要求老師,要求老師做到因材施教,培養每一個學生成才,據筆者多年教育的心得,因材施教,就是個性化的教育,對老師來說,因材施教要求每生一備課,每個學生都要有一份針對性的教案,但是,班級最少都有50人左右呢,多的六十、七十不等,這種情況下,老師精力有限,即便老師想因材施教也很難。筆者認為,真正能實施因材施教的人就是父母,老師是一對多,父母是二對一。這裡說的“因材施教”不是指對學生的文化課進行輔導,所謂術業有專攻,有些學段父母根本就沒那個能力輔導,如高中。因材施教指父母要全方位瞭解小孩,然後制定個性化的成長方案。

十、陪伴小孩成長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應該用更多的時間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父母的陪伴能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孩子有了安全感,他會更自信、更勇敢,性格更開朗、更陽光。

十一、構建父母小孩的溝通渠道,應對小孩的青春叛逆期

青春叛逆期是每個家長都很頭疼的問題,小孩總是頂撞自己,反對自己,明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小孩偏偏要反著來,明明指出了小孩的問題,他偏偏不接受。這裡家長要思考小孩為什麼不接受家長正確的意見?是因為他們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為什麼他們不願意聽家長的意見,不願意和家長交流、溝通?是因為家長和小孩之間缺乏溝通的渠道。

平時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溝通。做到讓孩子願意和自己分享成長趣事,討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就建立了溝通的渠道。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教會小孩思考能力,學會分清對錯,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父母和子女的長期溝通才能建立。

十二、父母應注意

有選擇、有重點地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東西,不能對小孩的要求無限滿足。

隨著孩子長大,應減少表面的表揚,多重視讓其在精神上獲得快慰與滿足。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會去學習。要使孩子感覺到他取得了一定進步,哪怕是改正一個缺點。

在家裡開闢一塊牆壁,記錄孩子的成長足跡。如:每日的學習收穫、在學校獲得的各種獎勵、完成既定目標情況。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當好舵手,把握航向。

十三、順勢而為

父母教育小孩要順勢而為。五個指頭各有長短,個體是存在差異的。你不能以某個鄰居家的優秀小孩為樣板來塑造自己的孩子,或者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那是不現實的。教育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水到渠成的結果。家庭教育不刻意存在,卻又無處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家庭教育的課堂。

寫在最後

小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作為父母的我們長期投入,反思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多方尋求對策。積極學習,吸收新的教育理念,運用到小孩的教育中去。父母親自參與小孩的成長,小孩的教育,最後小孩成人、成才,那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一個高中教師的家庭教育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