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我看到我人老後生活的寫照,沒人照顧太心酸了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中,有不少是敘述香港普通家庭的故事。作為女性導演的她,總能讓電影給人一種平淡、內斂的感覺。在電影《桃姐》中那種細膩感與真實感,更是讓觀眾得到了更為深刻的共鳴。

電影中表達的生命,就像生活一樣心酸而真實

電影《桃姐》是許鞍華根據鍾春陶照顧梁家四代的真人故事而改編,電影講述羅傑(劉德華飾)和桃姐(葉德嫻飾)兩人溫馨的主僕故事。

《桃姐》:我看到我人老後生活的寫照,沒人照顧太心酸了

許鞍華:鏡頭下的老人

許鞍華導演在電影《桃姐》中,她展現了在當代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人對老人的態度。在桃姐去菜市場時,看到這樣一個鏡頭,三個菜販知道桃姐去保險室挑蒜,特意把溫度調低作弄桃姐。他們利用老人的善良來取樂,確實讓人痛心,難道中國古代留下來尊老愛幼的傳統道德他們都忘記了嗎?

在電影中,老人院已經變成商人作為賺錢的工具。羅傑與老人院的服務員對話中就能瞭解到,老人院生意下的潛規則:政府對老年人的社會福利變成中間人的發財之道,各種服務工作商業化,什麼價格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他們看待老年人,只是一種商品,已經不存在對待老人那種愛心和耐心。

《桃姐》:我看到我人老後生活的寫照,沒人照顧太心酸了


其中影片中老人院有這樣一幕,老人們坐好排隊,而工作人員坐在一個可以滑動的椅子上,輪流給老人餵飯。我們看到的只是工作人員機械化作業,絲毫不帶一點感情。人與人之間情感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只是利益關係

老人院不僅成為商人賺錢的工具,還成為各行各業作秀的舞臺。女明星在鏡頭前面帶笑容給老人唱歌跳舞,鏡頭離開就馬上展現那種不屑和不耐煩。那些給老人發的月餅更只是表演的工具,發出去後還有收回來。一撥一撥的人來看望老人,老人們表現的不是期待,是失落的唏噓聲。影片再現了現代社會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公眾人物做慈善事情為了宣傳自己,炒作自己,為了得到大眾的好評,並不是真心去做

《桃姐》:我看到我人老後生活的寫照,沒人照顧太心酸了


在許鞍華導演的鏡頭下的老人,反映的是現代社會道德流失和社會責任的缺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趨向於利益性,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社會的冷漠與無情。在現實的社會,我們看到見死不救、摔倒勿扶,“扶不起”老人出現在街頭,這些現象揭示的是傳統道德消逝,社會責任不斷地被推卸。

許鞍華:“桃姐”般的人生

電影中說到桃姐自13歲來到梁家後,先後照顧梁家四代,共六十多年。她不嫁人,把服侍梁家人作為自己最大的事業,一心一意、盡心盡力地服務。

許鞍華和桃姐一樣,認定了自己的事業,她對所熱愛的電影事業,幾十年來始終是不離不棄。如今70多歲的她,未婚、沒有子女,幾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她摯愛一生的電影,即使生活再困窘,她也未曾放棄。

《桃姐》:我看到我人老後生活的寫照,沒人照顧太心酸了


許鞍華在拍完《桃姐》後,說:“拍完後我想明白了,比如金錢、兒女這一類所謂防老的安全措施其實都是於事無補的,即便你有兒女,他們不一定可以照料你,即便你很多錢,確實可以僱最好的護士來照顧你,但到頭這還是僱傭關係,那感受未必就比孤老好,所以潦倒不可避免,是種自然,葉枯葉落,那就不需要擔心了。”

可以說電影成為了許鞍華一生的伴侶,就像桃姐一樣,照顧好梁家人就是她一輩子的幸福。電影作為許鞍華的信仰,她的電影總是會專注於如何去述說一個有著一些可信的、值得你關心的人物。她給觀眾呈現那些,真實平凡到瑣碎的生活片段,打動著每個觀眾的心靈。

《桃姐》:我看到我人老後生活的寫照,沒人照顧太心酸了


結語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都在拼命地追求那些虛無的物質,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人們之間變得人情涼薄,變得只存在利益關係。而電影《桃姐》讓人們相信,沒有血緣的兩人卻依然能夠保存這樣深厚的感情。

許鞍華作為《桃姐》的導演,沒有一味地利用流量明星來追逐高額票房,而關注老人生活,給觀眾展示老年人對年輕人體貼入微的關懷,也展示了年青人對長輩的愛護,來體現“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和“尊老愛幼”這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希望老年人以後能夠更多地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