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在古装剧或教科书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县太爷升堂审案时一言不合就大刑伺候,屈打成招。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古代对审讯方式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呢?

关于审讯方式的记载,古来有之,并不足以为奇。下面就是几种古代比较常见的真实的审讯方式,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教科书都不敢这么写。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一、“占卜问天”的夏商

在夏商时期,神权政治盛行,随着王权的扩张,神权与政权日益结合。神权的思想表现在司法方面,便是将宗教和审判制度相结合,那时的审判方法也被概括为“天罚”、“神判”

而通过占卜的方法求问神意,以此来让“上天”决定司法审判和定罪量刑,来达到审讯的目的。

而那时候的人们往往迷信或害怕“上天”,在“上天”的面前想必不会有半句谎言吧。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二、“微表情”萌芽的西周

到了西周时期,审讯方式则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

《周礼》中就有相关记载:“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这段话说的就是官家在断案的时候,从言辞、表情、呼吸、听力和眼神来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不是在说谎。

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曾为《周礼》作注写道:“看他们听取你的问话时的神态,如果他不正直,有虚假,就会对你的话困惑,因为他总想假话,劳费心神,对事物反应就会慢;看他们的表情,说假话就会发怒生气;看他们的气息,说假话就会呼吸不匀;看他们的听觉,

说假话就会听不清楚;看他们的眼睛,说假话就会眼神迷离。”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这种“五声听狱讼”的办法自周以后历朝历代都在沿用,甚至到了现在,很多时候也会使用到这种方法。

经典美剧《Lie to me》中的“微表情”

就可以看作是对西周时期“五听听狱讼”的现代化运用,可见我国古代先贤智慧之超前。

可如果只有这种办法,同样会有判断不出来的时候。而中国古代的审讯又极重视口供,有“口供为王”的说法。判案的官员,为了追求口供,往往就会采用屈打成招的方式,这也就酿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三、对于司法官员的定罪

为了避免造成冤假错案,我国的古代司法中还规定了相应的措施去限制。

比如出自湖北睡虎地云梦秦简的《法律答问》中就有关于审讯断案时,对于刑讯官权力约束的相关记载:对犯罪分子的罪刑原本应该轻判,却重判;应当重判,却轻判的,对刑讯官定为“不直”;对罪行应该处罚而不进行处罚,让犯罪分子逃过罪行处罚的,对刑讯官定罪为“纵囚”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四、重视证据的秦朝

但是不是说所有的司法官员都是如此只重视口供,不重视证据呢?当然不是。同样是出自云梦秦简的《封诊式》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

“某地里典报官说他管辖的范围内吊着一具尸体,但不知死因。接到报案后,检验官便赶到现场。检验官到达现场并没有立即对尸体进行检验,而是先观察尸身悬挂的位置、绳索的性质和悬挂情况。提出了舌出、大小便失禁、口鼻部气出喟然等缢死的证据。然后是将死者运到院庭开阔平坦处仔细观察痕迹。”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五、总结前人的宋朝

到了宋朝,世界法医学史上第一部著作《洗冤集录》得以问世。对于缢死的相关证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总结,甚至提出了要注意上吊用的绳套及绳子打结方法的论述。

《洗冤集录》的作者宋慈对于检验的执着从他写作这部著作的序言中就可窥见一斑:“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这段是说,案件的审理最要紧的就是死刑,死刑最要紧的就是查明实情,查明实情最重要的就是勘验检查。

如果说宋慈的《洗冤集录》是开法医学之先河,以实证主义为指导,注重证据。那么郑克的《折狱龟鉴》则是侦查、审讯方面的代表作。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郑克在五代时期的和凝、和嵘父子编撰的《疑狱集》的基础上,采集旧闻进行补充,广泛收录并整理出了一部我国古代案例的历史著作

《折狱龟鉴》中关于古代侦查方法的介绍可谓极尽详实,运用不同种类公开侦查的方法侦破案件的数量就达到80例,通过运用讯问技巧,从而在细节中获得真实供述的案件有近百件

古代真的都是“屈打成招”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六、总结

可以看出,从最开始的只重视口供,到重视物证、证据,再到法医学著作、侦查方法案例的汇编,中国古代先贤们用他们的智慧,开创了一个讲究客观事实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考古》、《睡虎地秦墓竹简》、《商君书》、《宋代司法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