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董卓的覆灭之路,第一篇:星星之火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董卓自入京都洛阳以来,一通政治杀伐组合拳,打得满朝文武大臣一阵蒙圈,继而迅速站稳了脚跟,开始威行天下。

擅行废立、把持朝政、祸乱京师,一时权势熏天。

可谓达到了“事无大小皆决于卓”的个人权力巅峰。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在董卓的淫威之下,京师洛阳城中人人自危,个个怂包,像避猫鼠一样,能躲就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忍让。

然而在京师洛阳以外,情形恰恰相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史话三国:董卓的覆灭之路,第一篇:星星之火

潜逃在外的曹操和袁绍先后举起了反董大旗。曹操首起义兵,散家财,聚陈留。在宗亲和朋友的资助之下,招募三千人马,火速向京师开拔。

渤海起兵的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家世资本,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

此时最让董卓懊恼生气的,并不是首起义兵反抗他的曹操,也不是来势汹汹的袁绍,而是那帮当年由他亲自扶持任命的人。

在董卓眼里,这些人就是一帮头生反骨,忘恩负义,背主求荣的小人。

这些曾受董卓恩惠礼遇的人,仅在袁绍的反董同盟军中担任头领的就有四位之多,陈留太守张邈、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zhòu)。

严格来说反董同盟军的盟主袁绍也算是受过董卓的恩惠。袁绍渤海太守的职位就是董卓给的。

史话三国:董卓的覆灭之路,第一篇:星星之火

此话还得从董卓刚人京师说起。

董卓手下的凉州兵主要由胡人、羌人、汉人三部分组成,军纪不严,军风彪悍。

董卓当时推行的是强权主政,主要的手段就是滥杀、恐吓、威胁,用的都是黑社会那些下三滥的招法。

初收成效以后,董卓自知打打杀杀的日子不能长久,治国理政还得靠文人士大夫。

自己从凉州带来的人都是一帮不通文墨的悍匪。草台班子难有作为,黑社会的野蛮做法只能用于一时,不能用于一世。于是董卓开始求贤纳士,不吝官位俸禄。

大名士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三天内就被董卓晋升三次,从一个因党锢之祸逃难在外的党人一跃升迁为少府侍中。

相当于从朝廷的通缉犯,一下成了皇帝身边的高级参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史话三国:董卓的覆灭之路,第一篇:星星之火

颇受董卓礼遇的士大夫们,除了蔡邕,还有大名士何颙(yóng)、郑泰等。

其中伍琼和周毖(bì)二人就是向董卓推荐了众多郡守、州牧、刺史的人。最后因为这些人聚合在袁绍身边反董,董卓一生气直接把伍琼、周毖俩人给剁了。

董卓拉拢士大夫的绥靖怀柔政策,不仅仅是找几个大名士来点缀朝廷作秀,而是真正用上了驭人之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恩威并济。

除此之外,董卓对于朝廷的旧官员也开始拉拢,听从他们的建议,收敛暴行,准备文治。对在外逃亡的一些有名望的反董义士,也进行了宽赦和抚慰。

新进士大夫们的谏言董卓不仅欣然接纳,而且还一本正经地践行。

本来看似美好的长治久安之道,却被董卓的生性残暴给毁掉。

史话三国:董卓的覆灭之路,第一篇:星星之火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正是这样一种视苍生为草芥的非人道心理,毁了这位权势如日中天的枭雄人物。

士大夫们在董卓的淫威之下可以为董卓所逼用,然而天下的黎民苍生呢?他们却是一群没有似乎妥协资本的大多数。

然而在以渔牧、农耕、狩猎作为经济基础的古代社会,恰恰平头百姓的力量,才是历史的方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所言极是。

董卓只把他的恩惠给到了将士们手里,把他的温暖送到了文人士大夫手中,却没有把实惠给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手里。

对万民苍生的践踏才是他覆灭的根本原因。

十八路诸侯不管有没有得到过董卓的礼遇,都纷纷起兵伐董,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天下征伐不是私人的恩情买卖,而是大道公行。

“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孟夫子所言极是。

民心所向,义旗所指,才是胜利的康庄大道。

史话三国:董卓的覆灭之路,第一篇:星星之火

星火能起燎原之势,曹操这颗微弱的火种已经点燃,十八路反董联盟也已集结完毕,董卓走向覆灭的道路已然开始。

即将要面对多方反对势力围剿的董卓势力集团,究竟会长久地坚持下去?还是会做短暂的挣扎?抑或是缴械投降?怎样的结果才是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这些问题我们下篇文章接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