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有名的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他才华横溢、守正不阿、富有创造力、乐观豁达、风趣幽默。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有三次被贬的经历,本应抑郁寡欢、一蹶不振,可他却活得有滋有味儿、像模像样,还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

被贬至湖北黄州时,他带着妻儿种田,自己取了个雅号叫东坡居士,还写了首打油诗赞美当地的猪肉好吃,著名的东坡肉就是苏轼在此时研究出来的。

后来苏轼又被贬至广东惠州,这也没把他打垮,依旧逍遥自在。惠州盛产龙眼荔枝,他就来了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在东坡肉的基础上加了梅干菜烹饪出了又一道名菜“梅菜扣肉”。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苏轼最后一次被贬去了最远的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他在给程秀才的书信中写道:“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冰。”,可见宋朝时的海南环境是相当恶劣的了,但苏轼却能苦中作乐,创办了学堂,还教出了儋州第1位举人和第1位进士。不管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 苏轼都能泰然自若,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望尘莫及。

苏轼身上有着特殊的身心活力,以及广阔的心胸和强烈的正气。当然,这和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苏轼拥有一个完整美好的童年生活,父母恩爱,兄弟和睦,这些对他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吧。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祖父苏序——苏轼性格的缔造者

说到苏轼的性格,那一定要说说他的爷爷苏序,苏轼出生那年苏序已经63岁了。这个老人家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用四个词概括就是酒量极大、乐善好施、思想开通、人品不凡。苏轼后来在文中写道:“祖父之没,轼年十二矣,尚能记忆其为人。”,可见祖父的言行对苏轼影响很深,已经刻进了他的心中。

苏家在眉山,有自己的田产,可以称得上中产阶级。每年别人家都会储存稻米,而苏序却只储存稻谷。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直到有一年闹饥荒,地里没有收成,苏序便开仓放粮,把存的稻谷全分了出去,安全的让大家度过了荒年。大家这才知道苏序存稻谷是因为稻米容易受潮,而稻谷却能常年保存。由此可见苏序是一个很有生活智慧,而且为人慷慨豁达、不求回报的人

苏序有三个儿子,只有小儿子苏洵不喜欢读书,有人要问他:“你怎么不督促你儿子读书啊?”,他就摆摆手说:“我从不担心这个。”,可以看出老人的乐观自信。作为父亲这是给了孩子一个多么大的肯定和信任啊,这也是苏洵后来能幡然悔悟的原因之一。

苏序并不识字,但晚年喜爱作诗。史书记载:“(苏序)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苏洵也曾说过,其父作诗非常的快,几年之间就达到了数千首。”,苏序所做的诗大多是乡间田野里的事情,虽然不大工整,但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心胸宽阔,表里如一。

可以说苏轼和苏序的性格极为相似,豁达、乐观,自信,风趣。可能,苏轼唯一没有继承的就是他祖父的酒量了。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苏父苏洵——苏轼诗文的影响者

三字经中写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里的苏老泉便是苏轼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

年少时的苏洵并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接受学堂的教育,但在苏轼出生那年,突然想要埋头苦读,当时的他已经27岁了。经过了七八年的刻苦学习,最终大有所成,写出了《权书》、《横论》等济世救国的佳作,一举成名,震惊了当时的整个文化圈,可谓是大器晚成。

苏洵在家苦读的这几年,正是苏轼的少儿时期。苏洵研读的是诸子百家的文章,他所写的也多以政论为主,论点明确,非常有纵横家的风采,这些我们也能从苏轼的文章里看出。可见苏父对苏轼在文章风格上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在文章思想倾向和创作观念上。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苏轼在《南行前集叙》里写到:“自少闻家君之论文”,由此可知苏洵没少在家里给孩子们讲文章。这也使得苏轼自小便接受到了正统的经典文章和他爸那独到的见解,培养出了他宏大的家国观,它们成了苏轼文学修养的启蒙。苏洵通过自己的发奋苦读,也为孩子们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孩子们的心中树立起了“好爸爸”的形象。

在苏父无意的启蒙下,苏轼从小就爱读书,也很会读书。据史料记载苏轼很小的时候已经可以到“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的境界了,并且十岁的小苏轼写出了《黠鼠赋》这样的小文章,对老鼠的行踪都能有独到的见解,可见苏父这种潜移默化的启蒙形式是非常出成果的。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洵正是用实际行动把写文章的法门告诉了苏轼。

在苏轼七八岁时,苏洵上京赶考。由于他的文章多侧重在思想观念的描述上,并没有在措辞精巧上下功夫,这并不符合当时的科举要求,于是就名落孙山了。落榜后的苏洵,有一天在家听到孩子们读书时谈论的话题,决定把当官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孩子的身上,并对此深信不疑,开始严格的教他们读书。与此同时他自己也经常写文章,还以二个儿子名的由来写了一篇《名二子说》,用来表达对孩子们的期许,以此教受孩子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在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时,苏洵带着他们进京应试。当时正直欧阳修改革科举文章,文章以思想上的论述为主,这正中了两兄弟的下怀。苏轼和苏辙的文章大受欧阳修的赞赏,兄弟二人同时得中,苏轼更是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科举第二名,一时名声大振,苏氏三人成为了京都文化圈里炙手可热的人物。

有人说苏洵是个不靠谱的父亲,孩子们小的时候只顾自己读书,不管妻儿。可在我看来,苏洵却是一个好父亲,他可以说是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他读书时的废寝忘食,正是孩子们学习的典范,他自顾自的长篇大论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和思想,这正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早教和高质量的陪伴。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苏母程氏——苏轼价值观的树立者

但凡伟大的人物背后,都会有一位贤良的母亲。尤其在宋代,母亲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大文豪欧阳修。苏轼自然也不例外,一位贤良的母亲,加上一位善写文章的父亲,造就出了我们熟知的苏轼。

苏母程氏出身于大户人家,性格豁达开朗、知书达理。后嫁于苏洵更是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苏轼出生后,苏母经常带着他读书,给了苏轼很好的关爱和教育,让他有了一个快乐的读书童年。后来苏父进京赶考,苏母则一人在家管孩子,七、八岁的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价值观萌芽的阶段,苏母自然也成为对苏轼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人。

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的一篇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次苏母正在给孩子们读《后汉书·范滂传》,小苏轼抬头望向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答应吗?”,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考验的正是一位母亲的格局和教育能力。苏母当即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通过简单的回答可以看出苏母很懂得教育。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首先她没有单纯的表扬,也没有把想法强加于孩子,而是迎合了孩子的观点,顺着孩子说,这让小苏轼的内心感受到了被认可的喜悦,增加了他更加自信。

其次她也没有单纯的肯定,而是要求自己也要做到范滂母亲那样,在认可孩子的基础上,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无形中坚定了小苏轼的信念。

当然她更没有反对,通过回答把舍身取义这种正确的取舍价值观传递给了苏轼。另外后汉书记载的是,后汉时期一群正人学士英勇反抗阉官的小人统治的事迹,苏母能给这么小的孩子读这本书,可见她的见识和格局非同一般了。

在苏母的悉心教导下,苏轼有着积极的入世态度与追求,形成了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的价值观。

为母慈祥善良,为妻贤良淑德,懂得尊重丈夫,并一直支持鼓励着丈夫读书,可以说苏母是一位有着大智慧,深明大义并且热爱生活的伟大女性。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苏轼从小生长在一个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家人给了他很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说苏轼的性格和成就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是分不开的。下面来总结一下,我们从苏轼家人的身上可以学到哪些教育的好方法。

一、重视早教

孩子在早期受到的教育是可以贯穿一生的。这里所说的早教并不是外面报的早教班,而是我们高质量的陪伴和丰富的词汇灌输。要给孩子多读经典,丰富他们脑中的词汇,不要觉得孩子不懂就给他说一些简单的词汇,这样起不到大脑开发的作用。苏父给孩子的启蒙是《庄子》《韩非子》这些旷世精点,这才造就了苏轼后来的论文风格,所以我们要多陪孩子读好书。

二、重视身教

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以身作则

。当你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之前,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看书学习,我们和孩子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正是有了苏父的刻苦学习和以身作则,苏轼和苏辙才能有今日的成就。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们平常的行为和语言会印刻在孩子的身上,所以请注意自己平常的言行。

三、重视价值观的养成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孩子之前,要先确保自己的价值观正确。我们还要开阔自己眼界与见识,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偏玻璃心,动不动就会崩溃自杀。从苏轼的身上我们看出了他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这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首先和苏父给他读的那些经典分不开,其次他的家人们都是很积极乐观的,所以他自然不会玻璃心。由此可见孩子玻璃心其实和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成绩没考好就哭闹,表面上是受不起挫折,内心深处更多的是怕父母的责备。

现在很多的父母也是玻璃心,受不了孩子的一点错处,动不动就责备孩子,搞得孩子成天紧张兮兮的,慢慢变得承受不了打击,走向了极端。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前,先要改掉自己的玻璃心。

苏轼:优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完美人才

总结

以上的道理看似老生常谈,实则大道至简。其实每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好孩子”,但并非所有家长都知道,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父母自身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家长自我修炼的过程,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能够称职完美,可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就要学习成功父母的经验。想要培养出苏轼那样有学识又爱生活的好青年,我们自己先要变成苏轼父母那样的人。


作者简介: ,一位80后宝妈,关注家庭教育,喜欢读书、爱好写作,希望我的文章能对您有帮助,欢迎大家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