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运动上衣、牛仔裤、耐克鞋,当私家车所向披靡地涌向北京和上海的繁华街区的十字路口时,车窗外一帮不修边幅的标准化装束的中国男士大多目无表情,低头摆弄着手机。这样略显枯燥的画面,始终是经不起对照的。

都市街头的“小姐姐”们是另一番画风。她们或浓妆或素抹,时而搭配长裙、球鞋,时而墨镜、香包,将时尚风潮操纵于股掌之间。

在时尚的画面感上,中国男士似乎永远都落后一大截子。这让人开始关注存在于男女性别之间的巨大的时尚差异。

生活美学

社会分工首先是其中的一个缘由。男人要挣钱要养家,要买房还房贷,要拼事业给整个家庭找寻生存的空间,他们哪里有过多时间专注于自己穿不穿纽约时装周的服饰、用不用雅诗兰黛旗下的男士护肤系列产品。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中国男士街拍图


在现代社会,女性固然也有独立生活的趋势,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中,女性并没有操持房产、打拼事业的义务,她们专情于吸取生活中美好的养料,让自己看起来“美美哒”得娇艳,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这似乎解释不清,为何同样都是男性,身在中国,和身在日韩和欧美,其时尚审美和生活情趣竟可相差甚远。

如果走到日本和韩国各大都市的街头,人们会惊异地发现,似乎每一个男士都有自己的专属的“时装设计师”,他们的着装看上去各成一派、五彩斑斓。轻薄棉质夹克搭配尼龙面料裤子,彰显出都市男士的洒脱和别致。超大号风衣和羊毛裤及军靴,营造出荷尔蒙爆棚的朋克风。即使是西装皮鞋这样看似庄重的服饰,日韩人也可以来一些小点缀,比如牛仔裤配休闲皮鞋,比如蓝白相间的格子西装配一条米黄色的西裤,这些时尚的元素都给沉闷的男士西装带来了几分活力和俏皮。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日本男士街拍图


韩国男士在追随时尚的道路上,还有其必备的“秘籍”——化妆。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韩国男士每年在个人护肤品的消费总额竟排全球榜首。他们毫不吝啬地斥重金投入到让自己变美的系列工程中,每月25.3美元(约人民币158元)的消费胆略更是雄踞全球第一。神奇的化妆品,固然让韩国男士看起来不像原本的自己,却使他们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韩国男士的美妆时尚


一些流行于社会上的观点可以解释中日韩相形见绌的时尚品位,这种观点可概括为经济论。持这种论调的人士认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男士还没有充足的闲钱来投资自己的颜值和穿着。但这种观点很难解释随着前几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男性同胞逐渐鼓囊起来的腰包。毕竟,一群连房子都可以买的起的中产白领,怎么可能买不起“小儿科”的服饰和化妆品。

既然时尚的现象与经济条件无太多必要关联的话,那么导致中国男士在时尚层面不太多“成就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时尚美学的塑造和生活情趣的培养上。

时尚领地

与西方国家相比,现代中国只经历了短暂40余年的改革开放。没有文艺复兴,没有启蒙运动,没有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充分渗透的美学浪潮,中国男性不得不急于实现这个古老国度由传统转型为现代过程中所施加于他们的社会使命。虽说他们初步地完成了“吃饭的问题”,却在美学浸润与美学思想方面有所缺憾,这直接地表现在成长中所缺乏的美学教育。

一个男性成长的过程总是少不了美学的熏陶和教育,它发挥着未来一个社会男性时尚的思想启蒙的功效。在欧洲,法国卢浮宫推出了一个“卢浮宫计划”,三天至一周的艺术史培训使一些懵懵懂懂的小男孩从小就通过与博物馆充沛的艺术珍品的亲密接触,而自带一种对艺术美学的敬畏和效法。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青年时期的卡尔·拉格菲尔德


被视为法国时尚界“老佛爷”的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自小就沉浸在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艺术氛围中,这极大地影响着其未来服装设计的创作灵感。他曾以凡尔赛宫的艺术珍奇为灵感,在这一享誉全球的艺术圣殿举办过“阳光下光影中的凡尔赛宫”影展。拉格菲尔德甚至习惯了每天早上起床望着窗外的卢浮宫,阅读、拍摄,进行着专属于艺术之美的设计创作。

拉格菲尔德从众多女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深笃的艺术修为,还在于大胆地将先人艺术改良、重整,赋予其另类而独特的美学意义,这种“新思维”开始统领着欧美乃至全球的男士时尚的“新秩序”。正如瑞典美学家Vanja Hermele所说的那样,西方艺术界实则遵循着一种“男性至上”的美学秩序,他们更勇于坚持自己,更可呈现出许多“可测量的差异”。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巴黎时装周的男士服饰


如果说博物馆让一个男人抽象而感性地获取一些关于美的观感和认知,那么在西方多如牛毛的时装周和时装秀,就让置身其中的都市俊男直观地、具体地实现了隐藏在自己心目中的时尚梦想。他们可以在T台上形态各异的模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款。欧美男士的时尚品类分得很细,有美国山姆大叔式的粗犷豪情,也有西欧男士的精致细腻,还有来自北欧清新自在的“性冷淡风”。但是,在时装秀被推广为一种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总可以趁势获得属于自己的“时尚领地”。

早在1998年,英国政府就开始采取一系列积极有力的措施提振英国的时尚产业。多元的资金扶植渠道、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蓬勃的艺术创新氛围让男士时尚业在这一时期如日中天。既具有贵族气质又凸显先锋格调的英伦男士时尚确立了起来,这引来一时间欣欣勃发的“时尚媒体”对各种时装品头论足的热情,从此看似高不可攀的时装周的服装和饰品“飞进寻常百姓家”。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让众多爱生活、有品质的西方男士纷纷效仿,唤醒了他们时尚意识的觉醒和萌发。

行走的荷尔蒙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中国男性并非没有闲情逸致。但他们的闲情逸致并太多地倚重于时尚的点缀。在他们看来,给自己的投资并不是如何穿衣、如何打扮,而是如何充电,把更多业余时间投入到对其工作有益的讲座和课程中,参与到与其事业相关的社交活动中。如此说来,他们就缺少单独面对自己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也就少了为自己置办一身好行头的想象力。

近些年来流行于港台男士的露踝裤,就很大程度上地说明了时尚想象力的巨大感召力。早在2014年,露踝裤就在香港蔚然成风。当时,我在香港机场中转,发现很多操着港式粤语和台湾腔的男士们不约而同地穿着露出脚踝的蓬松长裤。最终,好奇的我从他们侃侃而谈的介绍中,找到了这种时尚背后的创造力。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男士露踝裤


原来,香港、台湾地区全年都是高温的气候,很多男士在一些场合下不能总是穿着短裤,长裤又略显闷热,所以他们的设计师就亲自操刀改良,在借鉴日本九分裤服装设计款式的基础上,制作出既凉快又时尚的男士露踝裤。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的生活只有不顾一切“往前冲”的节奏,而缺乏一种停顿下来思考人生的腔调,我们男士的时尚艺术就很难呈现出百花齐放、赏心悦目的格局。

当然随着一些时尚观念的逐步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些男士也越来越关照起自己的外形设计上。这可能不直接地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在很多类似抖音等社交自媒体上,最为直观地发现那些越来越多会打扮自己的“小哥哥”,他们配着动感的音乐用激情百变的AJ鞋诠释着“行走的荷尔蒙”,活力着自己的同时,也美丽着这个世界。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AJ鞋


近来火爆于年轻男士朋友圈的AJ鞋,貌似“争气地”打破中国男士不懂时尚的悖论。曾几何时,“我可以踩在你的AJ上吻你吗?”的质问,反映了爱鞋直男在女朋友和AJ鞋中大为犹豫的审美取向。前几年备受欢迎的椰子鞋,一时间蜕变为年轻男士的必备猎物,它们也反衬出年轻男士对时尚体验爱不释手的“时尚情结”。

但也有很多人戏称,如果去国外旅游想要一下子辨别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男士,就看他们脚上是不是穿着一双椰子鞋。这从另一个侧面勾勒出时尚的反面——一味地炒作、盲目地跟风,其本身并不是时尚,反倒是不时尚。这就像中国70、80年代中国男士的“着装套路”——他们偏爱身穿中山装、灰色长裤、劳保鞋,这时再时尚的灰色系、再精美的劳保鞋,恐怕也救不了一颗怀揣改变与颠覆的“时尚心”了。

“第四观”

会穿会戴会打扮自己,只是时尚的一部分。真正的时尚生活其实是囊及另外的一个思维向度,即在物质相对富足之后,人们会拿着闲钱干什么。中国男士对此的选项,也往往关涉着他们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深刻看法,是他们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之外的“第四观”——即时尚观——的养成和积淀。

如下图所示,在这份“比天空还远的季节”所作出的调查中,受访者(年龄在28岁至40岁的男士)在回答“如果你有足够的闲钱,你会如何使用?”的问题时,炒股、购买理财产品、投资黄金的比例分别占据36.8%、23.6%、15.2%的比例,这三者叠加起来更是高达整体选项的七成之多(占比75.6%)。相比起来,归属于男士时尚的休闲娱乐选项只占3.2%。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中国男士业余生活投资占比图(作者自制)


在很多中国男士眼中,最大的时尚就是财富,最大的财富就是休闲。如果撇开财富和事业,单谈他们的时尚生活,这样的生活无疑为死水一潭。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炒股、理财产品还是黄金投资,这些收益都是有形的,也完全在有朝一日派的上用场。至于去马尔代夫下海捉鳖、去北欧诸国露营看场极光、去巴黎咖啡馆拍照照片,这些时尚的东西看起来很美,却易碎易折,经不起推敲,它总是存留在梦幻中。

然而,时尚的真意并非是财大气粗之,而是特立独行信条之上的颠覆力。被日本人气偶像三浦翔平、知名搞笑艺人渡部健追随的男士时尚品牌Bulk Homme就是一个范例。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法国球星姆巴佩代言Bulk Homme


2013年于日本创立的男士护肤品品牌Bulk Homme,只是一个没有太多财力的“无名小卒”,但其在短短4年之后的2017年就实现了整体盈利。2017年11月,这家日本新晋品牌更是获得了3亿日元融资,整体估值达15亿日元。他的创始人野口卓也向媒体透露出其中的“奥秘”。

原来,Bulk Homme不仅专注将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护肤品这一“老本行”,还于2018年7月在东京涩谷经营了自己品牌的咖啡馆 factory by Bulk Homme。慢慢地,咖啡馆也装不下Bulk Homme的时尚梦,野口卓也还在“不按套路出牌”地在日本境内开辟了500多家零售店和美发沙龙,还与多家健身俱乐部、酒店、超市有合作。

时尚的惰性

和Bulk Homme“低起点,高盈利”相反的是,中国男士时尚产业却往往地呈现出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这其中不乏很多宏观的、客观的原因,但自然也少不中国男士群体对时尚理解的欠缺。很多中国男士总爱把时尚当成是一种“高大上”的资金堆砌——就像是金条、别墅、游艇可以保值增值一样,却难以将时尚生活当成是一种可以实操的精神颠覆和超常想象,它也可以是“接地气”的。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闲逛街头的中国男人


这种对时尚生活的误读,逐渐地将中国男士牢牢地栓绑在财富增长的沃土之中,他们就像似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不管早晚、不问暑凉,一门心思地“深耕”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富足但守成,肥马轻裘却又默守陈规。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中国男人对时尚失去了兴趣,他们的审美格调被财富的累积和一夜成名的奇迹牢牢地占据。“时尚不能当饭吃”,成为他们时时追求自己幸福生活所恪守的信条。在全球的视野中,这种对时尚“不屑一顾”的冷落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又被一些文化学者称为“时尚的惰性”。


中国男人,看起来为何不那么时尚?

北京三里屯女士街拍


所谓“时尚的惰性”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态中,时尚从一开始就没有被某些群体冠以特种地位,而是无形地被另外一种概念或是情怀——比如金钱、地位和名誉——所替代。时尚在这些人群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反过来,这些人群也同时地丧失了品位时尚的能力,养成了一种抗拒时尚美学、冷落生活情趣的惰性。

每到晚高峰的时候,中国城市的热闹街区就拥挤着满眼多姿的都市人群。右手边是中国男士,他们或拎着公文包,或是牛仔裤配皮鞋,表情肃重,心无旁骛地疾步如飞。左手边是酣畅夜跑的歪果仁,他们来了,他们来了,他们带着好奇和激情跑来了。再往左边瞧,一群绝世惊艳的都市lady果然光鲜亮丽,闪亮登场。

没错,是淡黄色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code>视野 · 深度 · 新识/<code>

时尚版、国际版、文化版、传媒版、人物版、旅行版,每一版面都将开拓一片“新大陆”。

带你发现“新大陆”,先点关注哦。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